刘禹锡的这首千古名篇,尽显含蓄美,道尽了人世沧桑,余味无穷

见血文化 2024-09-15 13:02:38

曾经繁华鼎盛的地方,千百年后,却成为了废墟,也不足为奇,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怀古名篇《乌衣巷》中所写一样。这足以证明了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看来,人生几十年,没必要太执着,什么都是过眼云烟!

走进诗词!今日,我给大家分享刘禹锡的《乌衣巷》,短短28个字,道尽了人世沧桑,读来余味无穷,令人感慨。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曾是金陵城内的一条街巷,位于秦淮河南边,靠近朱雀桥。三国时,这里曾是吴国的军营。因为当时的军人穿的是黑军服,所以把这里称为“乌衣巷”。到东晋时,两大超级家族王导、谢安住在这里。而到了唐代,曾经繁华的乌衣巷却成为了废墟,实在令人感慨不已。

公元826年,在和州任刺史的刘禹锡奉调回洛阳,途经金陵时,感慨无限,写下了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乌衣巷》。这是刘禹锡的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金陵城的交通枢纽,也是由金陵城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从地理位置来看,朱雀桥和乌衣巷离得很近。不仅如此,它们在历史上也有所干连。东晋的时候,王谢两大超级世家就住在乌衣巷。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当年的朱雀桥肯定是车水马龙。

如今,朱雀桥边却是长满了“野草花”。看来,这里已经好久没有人走了,荒废了。其中,“野”字把朱雀桥荒凉、衰败的样子跃然纸上。

“乌衣巷口夕阳斜”

次句转而写乌衣巷:荒凉的古桥边上,乌衣巷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太阳本是亘古不变的,见证着所有的历史。在这一句中,作者不写日出、正午的乌衣巷,却是写夕阳斜照下的乌衣巷,景象实在是惨淡、寂寥!

其中,“斜”字作动词用,为句中的画面增加了动感。这日落西山的““夕阳””前面加上一个“斜”字,就更加突出了景象的惨淡。

读着这诗句,我不禁想到,昔日车马喧嚣的乌衣巷,而如今却只有荒凉的朱雀古桥静静地矗立在斜阳之下。这番景象太苍凉,给人心里落差也太大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了前两句的渲染,我以为到了末两句作者会直接抒发感慨,然而却是把笔触转向了燕子,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意思是说:昔日栖息在王谢大堂的燕子,如今都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了。

当然,而今的燕子不再是昔日的堂前燕了,但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从中唤醒了读者的想象。而今,王谢两家不再,燕子们都找不到旧时的巢穴了,只有另寻别处栖息了,飞入普通的百姓家。

这两个诗句无形中起到了今昔对比的作用,尽管里面没有写人,却透露出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而诗人的无限感慨尽在这沧桑的变化之中。

纵观全诗语言浅显,读来脍炙人口,写的都是平常之景,没有一句议论,却让人感受到世事沧桑、人生多变的感慨。这样的感慨藏而不露,散发出一种含蓄之美,读来余味无穷。

每次读刘禹锡的这首诗,我都会心里叹息一下,感慨沧海桑田、历史兴衰。千百年的乌衣巷由繁华变成废墟实在令人唏嘘,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尝不是多变化呢?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当下吧!

2 阅读:343
评论列表

见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