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神剧回归!
有「科幻剧天花板」「预言剧」之称的高分剧《黑镜》,前几年经历了口碑大翻车。
从前三季均分9分,到第四季起质量开始下滑,第五季一度落至6.9分。
原本已让不少剧迷丧失了期待。
却没料,新一季回归后,口碑竟爆了。
IMdb8.7分,豆瓣8.8分。
评论区一片赞誉声。
「这次是真回来了」
「回春了回春了」
「好看到全身颤抖」。
鱼叔也是第一时间看完,大为激动。
迫不及待来聊聊——
《黑镜》第七季Black Mirror形式上,照例每季6集,每集一个独立故事。
设定依然大胆,紧贴现实,兼具讽刺和反思。
首集《普通人》就出手不凡。
主角是一对普通夫妻,妻子是教师,丈夫是工人。
生活不富裕,却幸福有余。
他们已迈入中年,但还似热恋般甜蜜。
然而,不幸发生了。
妻子患上绝症,被告知难以治愈。
绝望之时,丈夫得知一家科技公司正在推广一种「意识上传」服务。
只需采集神经数据,将其克隆至数字系统再传输回大脑,就能实现「续命」。
因为在推广阶段,手术免费,只需每月支付300美元的订阅费。
他们接受了这项新技术。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
苏醒后的妻子容光焕发,无任何不适。
经历了劫后余生,夫妻俩满心欢喜。
除了家中经济负担变重,丈夫不得不增加班次才能赚足订阅费。
但,没过多久,噩梦就来了……
一天,夫妻俩驾车出行。
毫无预兆地,妻子失去了意识。
去医院后被告知:想去其他区域,需要订阅更高级的增强版会员。
增强版是在现有套餐基础上,每个月多掏五百,也就是八百美元。
丈夫实在想让妻子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便咬咬牙升了级,也因此不得不更辛苦工作。
但还没完,隔几天又出问题了。
妻子居然在日常说话中,不时冒出广告。
和丈夫云雨过程中,突然推销起润滑剂。
还作为老师,在教室数次向学生推荐产品,被学校约谈。
他们本就经济拮据,唯恐再丢工作。
万般无奈下,只好再次订阅了更高级的会员,才取消了广告。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来了。
妻子的睡眠时间越来越长,一天12个小时都在睡觉,还越睡越累。
一问得知,睡眠时竟是在给服务器供电?
他们大为不满。
但被告知,也可以取消这项功能,只要升级到更高级的尊享版会员。
为了正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一再妥协,支付愈加高昂的订阅费。
然而,作为普通工人的丈夫,怎么能负担起这么大的开支呢?
原来,丈夫背地里做起了低俗直播。
他满足网友的各种猎奇需求,比如喝尿、把老鼠夹放在舌头上、拔牙、玩弄生殖器……就会得到陌生网友的巨额打赏。
这一让人心酸的故事,融合了当下我们最熟悉的两大互联网乱象:
一是,层层加码的会员订阅机制。
二是,低俗的直播打赏。
仅仅一集,便无情揭示了技术理想背后的市场化陷阱。
也拍出了底层普通人被步步剥削,直至无路可走的惨淡现实。
这一季《黑镜》不仅有大胆的未来幻想,更有跌宕的情节和相当细腻的情感描摹。
播出后,最受称道的一集是《梦幻酒店》。
它讲述了一种新型AI影像合成技术下的老片重拍尝试:
年轻的黑人演员,戴上催眠器后,走进了老电影。
她代替原角,配合片中其他「真实」的角色完成复刻拍摄——其他角色活在电影里,并坚信电影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她原本只需依照原始男主的剧本,还原所有表演。
搭档女主,演一出犯罪爱情戏。
却没料,意外不断。
先是因为不会弹琴,破坏了最关键的一场戏。
道歉时,又失语喊出演员名,让角色大为不解。
后来因为设备出故障,她和外界断连。
和女主两人被困在电影中的世界,长达多日。
在这段失联的时间,她摊开真实想法,和女主角坦诚交心。
说破了电影世界的真相。
并在长期相处、深入交流后,和对方产生了异样的感情。
然而等到设备恢复,再重新连接时,女主角的记忆被归零重置。
留她独自背负这段不凡经历和彼此间的所有深情。
但,因为只有顺利演完才能活着回家。
她不得不按写好的剧本按部就班演下去。
全程压抑真情,借高潮处一泻而出。
并在说出最后一句台词后,触发演职表,得以回到现实世界。
意外拍出了一部情感充沛,超越了经典原作的新电影。
表面看,这一集在建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未来景观。
但更深处,它试图探讨艺术创作、感情投射和记忆操纵之间的微妙关系。
也和当下复活明星的AI生成,有很多相似处。
去年电影《异形:夺命舰》,就让已经去世的伊安·霍姆重新出现,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
至今,这一举措依然备受争议,大众也都情绪复杂。
既希望借助AI技术看昔日星光重现,又唯恐逝者被过度消费。
到底该持何种态度?
这则故事没有给出答案,但给予了我们一个令人动容的想象空间:
有那么一天,AI技术或许有可能帮我们说出未尽的爱意,填补未能完满的艺术缺憾?
这一季总体质量回春,大概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主要因为前几季水平实在堪忧。
过去许多故事,一味追求剧情反转、视觉奇观,对AI和人类关系的焦虑想象重复表达。
有的故事甚至滑向了玄幻或超自然,脱离了现实基础。
像上一季中还出现了狼人元素,被吐槽科幻片变奇幻片。
又何况如今,我们已经置身于AI泛滥的现实,几乎就活在《黑镜》的故事里。
还能想象到多远多离奇的未来呢?
这也给这部剧无形增高了创作门槛。
所以,很多人对续订季的期待值早就降至冰点。
庆幸的是,结果超出预期。
很多人说,这一季好像有了《黑镜》早期的味道。
不过,不是因为故事有多新奇和暗黑,而是它重新将镜头对准了我们自身。
终于放弃了「我要震惊你」的姿态,回归了「我在讲述我们」的诚意。
会发现,这一季的故事里,先进的技术更多作为背景版。
真正造成冲突和创伤的,是阶级困局、校园霸凌、个体孤独、情感压抑……
不再试图超越现实,而是讲述我们现在就已经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加了一点点科技加速剂。
这恰恰是《黑镜》一开始吸引我们的地方。
猎奇的面纱背后,是令人熟悉又胆寒的现实,早已迫近的精神恐惧。
比如,第一季首相被迫和猪发生关系的故事,讽刺的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现实——
现代社会在面对权力、媒体和公众舆论时的种种复杂困境,以及人性在这些力量交织下的脆弱和荒唐。
还有《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一集中,男女主在虚拟的未来环境中追逐梦想,结果沦为被消费的对象。
有极强的前瞻性,但更多是娱乐至死和人性异化的恒久难题。
这些故事不远不虚,只把现实轻推一步,就让人开始害怕,也开始动容。
而且很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个技术焦虑疯长的当下,这一季并未迎合消极的社会情绪,反而大胆舍弃了前几季最引以为傲的暗黑风。
展现了技术的温情面,呈现出一种更复杂也更温柔的未来可能性。
比如,《追悼》中借助AI技术找到了昔日遗失的信件,弥补了旧日情感缺憾。
恰恰从技术角度帮我们发现人类独特的存在形式,即与他人交叠的美好记忆。
《普通人》中,意识上传技术不仅可以治愈疾病,还能帮人们调节感知,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体验。
《梦幻酒店》创造了新的艺术可能,及更丰富的人类情感体验。
像是经典电影《开罗紫玫瑰》的反面,有某种荒诞却温柔的情感成全。
它似乎让我们相信,在一个技术不断侵犯私人情感的当下,艺术依然有可能保有人的温度和真诚。
当然,也有一黑到底的故事。
只是,批判对象更鲜明地指向具体的社会问题。
比如第二集中,霸凌受害者已经开辟了多重宇宙,却还是困在霸凌现场。
她利用黑客技术实现了复仇,但精神上受到的创伤始终难以弥补,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世。
《普通人》的结局是,不断升级的会员费用,终于压垮了这个家庭。
妻子主动赴死,要求丈夫在她失去意识后杀死她……
让我们得以看清,新兴技术盛行的时代,对于底层普通人来说,无法负担的从来不是设备,而是人的体面和情感的完整。
《玩物》一集,借沉迷小游戏的宅男之口说出:
游戏里的世界本是简单、美好又平和的,只是人类的自私和暴力会侵入其中,污染净地。
这些貌似温柔,实则尖锐的故事,最终还是传递出——
真正导致悲剧的,是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痼疾。
系统的贪念、阶级的困局、道德和情感的僵化等,这些貌似老生常谈,实则需要被不断讲述,也更易激发大众共鸣的现实。
它也借此告诉我们,科技高歌猛进的未来未必黑暗。
但,如果不直面我们自身的问题,再先进的技术,也只会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限逼近的科幻未来,照见的其实是我们早已萦绕内心的恐惧,如影随形的社会阴影。
这,才是「黑镜」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