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思:下乡插队嫁给比自己大八岁的农民,日子虽苦她说很知足

暖情念影 2025-03-27 13:16:41

“奶奶,你真的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吗?”孙女依偎在我身边,好奇地问我。

我笑了笑,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怎么会后悔呢?你爷爷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生活,更是如何做人。”

1968年的秋天,我17岁,一个懵懂的城里姑娘,跟着知青下乡的队伍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大李村。一下火车,漫天黄沙扑面而来,呛得我直咳嗽。站台上,李大队长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他身旁站着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黝黑的皮肤,眼神坚毅,话不多,只是默默地帮我们搬运行李。他,就是我后来的丈夫,王向明,那年他25岁,是大李村的副队长。

村里的生活比我想象中还要艰苦。第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女知青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屋顶漏雨,炕上潮湿,我们几个姑娘抱在一起哭了一宿。半夜,一阵敲门声惊醒了我们。“下雨了,给你们送点干草垫一垫。”门外传来王向明的声音。那一刻,他的身影在昏暗的油灯下显得格外高大。

春种时,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哪会使农具啊,王向明就耐心地教我们,一遍遍示范,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吭一声。夏收时,他帮我们背沉甸甸的稻谷,秋收时,他还帮我们驱赶田里的蛇虫。有一次,我在田埂上不小心扭伤了脚,他二话不说,背着我走了五里地去卫生院。一路上,我能感觉到他的背很宽厚,他的脚步很稳健,我的心里也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你有对象吗?”回来的路上,我鼓起勇气问他。

他摇了摇头:“没时间想这些。”

“为什么?”我追问。

“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照顾,队里的事也忙。”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责任感。

1970年春,村里突发山洪,王向明带领村民抗洪抢险,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洪水退去后,他累倒在堤坝上,发起高烧。我守在他床边,寸步不离地照顾他。他烧得迷糊,嘴里一直喊着“别走,别走……”我握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充满责任感的男人。

我写信告诉了母亲我的决定,母亲在回信中担心地问我:“傻闺女,你可想清楚了?他比你大八岁,还是个农民,你这辈子就要困在乡下了?”

我坚定地回信:“妈,我想清楚了,他是个好人,我愿意和他一起守着这片土地。”

1971年的冬天,我们结婚了。没有花车,没有鞭炮,只是简简单单地摆了几桌,请村里人吃了顿饭。我穿着 borrowed from a neighbor 的一件红色棉袄,却觉得比任何时候都幸福。

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我们很知足。我们住着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一下雨就漏水。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向明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他起早贪黑地干活,想尽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1973年,我们的大儿子出生了,两年后,小女儿也来到了这个世界。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王向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慢慢长大。1978年,我被招工到镇上的纺织厂上班。镇上离村里将近十里路,路况也不好。王向明不放心,坚持每天骑自行车接送我。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雷打不动,从不间断。

可是,好景不长。1982年的夏天,一场意外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那天,村里的灌溉渠堵塞了,王向明带人去疏通。突然,渠壁坍塌,一个年轻人掉进了湍急的水流中。王向明想都没想,纵身跳下去救人,却再也没能上来……

那一年,我38岁,大儿子9岁,小女儿7岁。我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那一刻,我的天塌了。

料理完王向明的后事,我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村里人都说我变得更坚强了。我知道,这是王向明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

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也成了一名教师。我从纺织厂退休后,就一直住在这个小院里,守着我们曾经共同的家。

如今,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每当孩子们问起我当年的选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不后悔。你爷爷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样的婚姻,我怎么会后悔呢?”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小院。我望着天边的晚霞,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高大、沉默的身影,他依然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守护着我们……人生漫漫,真爱永恒。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0 阅读:27

暖情念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