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黔西南州调研考察。在兴仁县(2018年撤县建市)鲤鱼村,他进农家、拉家常、话发展,勉励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抓好发展、搞好致富工程,使得“两委”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希望大家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生活。
十多年来,鲤鱼村积极探索创新,依托山水田园兴旅游,发展种桑养蚕兴产业,释放生态潜能积极招商引资添动能,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发展路。

兴仁市鲤鱼村村容村貌。罗天杞 摄
4月1日上午,鲤鱼村桑树林,嫩绿的枝条肆意舒展,新发的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吴贞琼穿梭桑树林间,弯腰、疏芽、松土,为春蚕养殖做准备。
在“和谐人家”小院门前,也有一棵老桑树,身姿挺拔,枝叶繁茂。在村民眼中,这是“镇村之宝”,见证过那段意义非凡的时光。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与村民们围坐在这棵老桑树下,共话发展大计。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使特色农业成规模、成产业、商品化。”
这份殷切期望,如同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们村一直都有‘见缝插桑、零星养蚕’的传统,以前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屯脚镇副镇长,鲤鱼村党委书记、主任田锦华说。

鲤鱼村桑蚕养殖。兴仁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16年,吴贞琼、吴贞会姐妹流转300亩土地创办桑园,率先踏上规模化养蚕之路。
“第一年因技术经验不足,幼蚕损失不少。”年底一算账,竟然还有赚头,这让她们坚定了种桑养蚕的信心。
“第二年,我们改造养蚕基地,一年轮养15批次,年产出蚕茧1.2万斤。”吴贞会说,通过鲜茧外销和加工蚕丝被,“那一年卖了60万元。”
在吴氏姐妹带动下,鲤鱼村逐渐形成“种桑-养蚕-加工”全产业链。“现在全村桑园面积有800亩,规模养殖户有8户,种桑养蚕综合年产值超500万元。”田锦华说。
经济效益之外,桑蚕产业还成为当地群众文化传承的纽带。村民将传统缫丝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蚕丝服饰、手工艺品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流动名片。”田锦华说。
如今,村里正规划建设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现代化蚕业综合体,打造“观光养蚕+非遗体验+产品展销”一体化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一棵树的蜕变史”。
桑海涌翠,智能化蚕房鳞次栉比,非遗工坊银丝流转……从百年老树到800亩桑田,鲤鱼村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特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祝庆庆 匡奇燃 李允凤 段源兴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梁瀚泽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