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病了,感觉心好累好累”“每天都很累,却不明白自己在累什么”“心好累,好想逃离这一切”……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的言论。这种“心累”其实不只是身体上的疲劳,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疲惫感。学业、情感、家庭…生活中多重压力交织,让许多人感到迷茫和无助。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当你觉得“心累”时,你就可能已经陷入了抑郁状态。抑郁状态通常是由于生活压力或挫折导致,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还是可以缓解的。
抑郁症则是一种持续性的精神健康问题,通常伴随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现象,可能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它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虽然导致抑郁状态和抑郁症的原因通常都是负面刺激,但这种刺激的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抑郁状态往往只需要较小的压力或挫折就能引发,而抑郁症通常需要较大的负面冲击或长期积累压力导致,家族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等生物学因素也很重要。
由于青少年的大脑还处于发育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事件影响而引发抑郁。而且,外部压力源的大小是相对的,它不仅受环境影响,还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心理弹性以及家庭支持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善“心累”问题,加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把心态调节好,这两点非常重要。
此外,感到“心累”——或者说陷入了抑郁状态——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上抑郁症,但如果不管不顾,任负面情绪持续积累,那么就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建议在发现自己“心累”后,及时调整并恢复状态,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之中。
在处理心理问题时,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家长应当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同时,社会也应该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消除病耻感;学校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
通过这些方式,年轻人便可以更好地应对“心累”,避免其发展成抑郁症,同时维持长久的健康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