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次子冯洪志:78岁回国娶44岁重庆美女,10年不带妻子回美国

点点读历史 2024-10-23 22:44:44

冯玉祥次子冯洪志:78岁回国娶44岁重庆美女,10年不带妻子回美国

世人皆知冯玉祥将军的二儿子冯洪志曾在美国定居多年,却鲜有人知他在78岁高龄时还在重庆谱写了一段传奇姻缘。1994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冯洪志来到重庆探亲,邂逅了年仅44岁的美丽女子玉芬。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不顾34岁的年龄差距,以美式浪漫的方式展开了热烈追求。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新婚后的十年间,这位在美国生活大半辈子的冯家次子,为何始终不愿带新婚妻子赴美同住?这段看似美好的姻缘,又为何最终以一纸诉状收场?

一、冯洪志的早年经历

1917年的北京城,正值军阀混战之时,冯玉祥将军的次子冯洪志呱呱坠地。这个出生在军人之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母亲刘德贞的谆谆教导下长大。

"要学好洋文,懂得洋务,才能救中国。"这是冯玉祥常挂在嘴边的话。1929年,年仅12岁的冯洪志便和姐姐冯弗伐一同踏上了远赴苏联的求学之路。

在莫斯科的岁月里,冯洪志亲眼目睹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这让年少的他深感震撼,也为他日后的求学方向埋下了伏笔。

不过,命运总是充满变数。1933年,16岁的冯洪志转赴德国继续深造。彼时的德国,正是工业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柏林工业大学,冯洪志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开始了他与机械为伴的求学生涯。

在德国求学的日子并不轻松。那时的冯洪志,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住所之间。为了省钱,他经常自己做饭,有时甚至一顿饭只吃土豆和面包。但这些艰苦的经历,却让他养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

1941年,在德国学习和生活了近十年的冯洪志回到了祖国。他在中国兴业公司谋得了一份机械工程师的职位。然而,这并不是他求学之路的终点。

1945年,28岁的冯洪志再次启程,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纽约理工学院,他继续深造工业技术。这所以工程教育著称的学府,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

学成后的冯洪志很快在一家美国大企业找到了工作。凭借在德国和美国的专业训练,他很快适应了工程师的工作。每天和机械打交道的生活,让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有趣的是,在美国工作期间,冯洪志总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这个习惯,还是当年在德国求学时养成的。同事们都说,在车间里经常能看到他认真记录的身影。

就这样,这位从北京城出发的游子,经历了苏联、德国,最终在美国扎下了根。他的求学之路,走过了三个国家,跨越了三种文化,而这些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二、与玉芬的邂逅与追求

1994年的重庆,春寒料峭。77岁的冯洪志从美国飞抵重庆江北机场,这次回国除了探望侄子,他还打算再游览一次三峡。

那天,重庆环球轮船旅游实业公司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冯洪志的侄子正在和一位43岁的女士谈事情,这位女士就是后来的玉芬。

"这位是我二叔,从美国来的。"侄子向玉芬介绍时说。玉芬站起来,礼貌地打了个招呼。没想到这一个简单的寒暄,却成了一段传奇姻缘的开端。

上了年纪的冯洪志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时总是带着几分美式的幽默。在场的人都说,要不是鬓角的白发,真看不出这是个七旬老人。

"我想请这位女士做我在重庆的导游,不知道方便吗?"冯洪志对侄子说。作为冯玉祥将军的儿子,这样的请求自然不会被拒绝。

就这样,玉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导游工作。他们先是去了洪崖洞,走过那些高高低低的吊脚楼,听蜿蜒的江水在脚下流淌。接着又去了磁器口古镇,在那里品尝了正宗的毛血旺和重庆小面。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还是觉得中国的味道最让人怀念。"在一家老茶馆里,冯洪志这样说道。

一周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在机场告别的那天,冯洪志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在美国的电话号码。

"我走了以后,能给我打个电话吗?"冯洪志问。这个举动让玉芬有些措手不及,但还是接过了那张纸条。

回到美国后的冯洪志开始了他的"跨国追求"。每个星期,准时打来的越洋电话里,他会说起自己在德国求学的往事,会讲述他在美国的生活,也会问玉芬在重庆过得怎么样。

一个月后,冯洪志又回到了重庆。这一次,他带来了一大束红玫瑰,在江边的一家西餐厅里,他单膝跪地向玉芬求婚。餐厅里的食客都被这位老人的举动惊呆了,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偷偷抹眼泪。

"在美国,年龄从来不是问题。"面对玉芬的犹豫,冯洪志如是说。

1995年春天,玉芬的母亲突发风湿病,住进了医院。冯洪志闻讯立刻从美国赶来,每天往返于医院和药店之间,忙前忙后。八个月后,在重庆的一个普通日子里,这对相差34岁的恋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礼上,冯洪志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而玉芬则穿了一件红色旗袍。他们在亲友的见证下,许下了相守一生的诺言。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承诺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三、婚后生活中的特殊安排

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寻常夫妻那般日日相守。冯洪志依然保持着他在美国的生活节奏,每年只在重庆停留三个月。这种特殊的婚姻安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庆城里引起不小的议论。

"我住酒店更方便些。"冯洪志坚持不买房,而是选择了重庆市中心的一家涉外酒店作为每年回国时的固定居所。每到冯洪志回国的日子,酒店的服务员都会特意为他准备一间朝江的房间,因为他喜欢在清晨时分看长江的日出。

在酒店的日子里,冯洪志和玉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他们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每天的三餐都在酒店的西餐厅解决。冯洪志特别喜欢点一份牛排,配上一杯红酒,这是他在美国养成的习惯。

"要不要学打麻将?"一次,冯洪志突然对玉芬说。原来,这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人,对中国传统的麻将情有独钟。在德国求学时,他就跟着同学学会了这门"国粹"。于是,玉芬也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每到下午,他们就会邀请几位老友来酒店打麻将。冯洪志打麻将时总是戴着一顶遮阳帽,说这是他在美国打高尔夫时的习惯。他打麻将的风格也很特别,既有美国人的豪爽,又带着中国人的细腻。

冯洪志每月都会按时给玉芬寄来300美元的生活费,这在当时的重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更让玉芬感动的是,冯洪志对她的家人照顾有加。

1996年春节,玉芬的弟弟准备开一家小店,资金不够。冯洪志二话不说,就从美国寄来了一笔钱。"亲家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1997年,玉芬的母亲再次病倒。冯洪志立即从美国订了机票回来。他不但请来了重庆最好的医生,还专门从美国带来了一些进口药品。在医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他推着轮椅,陪伴玉芬的母亲晒太阳的身影。

每年临走前,冯洪志都会说:"等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就接你去美国。"可这个承诺,却一年又一年地搁置着。

就这样,他们维持着这种特殊的婚姻生活。冯洪志在美国的时候,每周都会打越洋电话回来。电话里,他会详细询问玉芬的生活,也会讲述他在美国的见闻。有时候,他还会用蹩脚的重庆话逗玉芬开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已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们相聚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十个月。但在重庆的人们看来,这对"老少配"的夫妻,倒是活出了一番独特的样子。

四、十年婚姻的转折

2006年的重庆,比往年更为闷热。这一年,89岁的冯洪志因病回到重庆,这一次不是例行的"三月探亲",而是为了治病。

从下飞机那天起,玉芬就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每天凌晨四点,她就会起床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老人家的饭菜要趁热吃。"她总是这样说。

冯洪志住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特护病房里。每天清晨,玉芬都会带着熬好的汤来到医院。她在病房里支起一张小桌子,将保温桶里的汤一勺一勺地喂给冯洪志。

护士们都说,这间病房里的铃几乎从不响起,因为玉芬总是提前料理好一切。她像个精准的钟表,准时送来药品、换洗衣物,甚至连医生查房的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

那段时间,冯洪志的病情时好时坏。有一次,半夜突发高烧,玉芬连夜打车去药店买退烧药。那天晚上下着大雨,她顶着雨伞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等待着冯洪志的体温降下来。

"你对我真好。"一天,冯洪志突然说道。随后,他让人取来了一份准备已久的承诺书。这份承诺书上写着:将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本名人签名册20%的份额赠予玉芬。这本签名册据说价值150万美元,里面收集了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多位名人亲笔签名。

不仅如此,冯洪志还开出了一系列保单,其中包括一份价值1万美元的养老保险。"这些都是你应得的。"他在病床上艰难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玉芬的精心照料下,冯洪志的病情逐渐好转。2006年9月的一天,他突然说要回美国。"那边还有些事情要处理。"这是他的解释。

临行前,冯洪志特意去了趟银行,将几个月的生活费一次性转给了玉芬。在机场,他拍了拍玉芬的肩膀说:"等我处理完事情就回来。"

然而,这句话成了他们最后的道别。此后半年,玉芬每次打越洋电话,等待她的都是冷冰冰的忙音。直到2007年3月,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份沉默。

"我想和你离婚。"电话那头的冯洪志开门见山地说。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玉芬一时难以接受。她连连追问原因,得到的回答却只是简单的"性格不合"。

从那以后,每月300美元的生活费也停止了汇款。曾经每周必打的越洋电话,也成了往事。就连冯洪志回国,也不再与玉芬见面。

十年的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玉芬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曾经在医院里写下承诺书的老人,会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们的婚姻。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仅仅是这场跨国婚姻风波的开始。

五、真相与结局

2007年11月,重庆市渝中区法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诉讼书。原告是远在美国的冯洪志,被告则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玉芬。这份诉讼书由一位姓吕的律师代为递交,上面写着简单的四个字:"请求离婚"。

这起离婚案很快在重庆法律界引起了关注。毕竟,这是一起涉外婚姻纠纷,而且原告还是冯玉祥将军的次子。法院考虑到双方的年龄和特殊情况,特意安排了半年的冷静期。

在这半年里,玉芬多次要求与冯洪志当面对质。然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涉外婚姻案件中,当事人可以不必亲自出庭。冯洪志始终未露面,一切都由他的代理律师处理。

2008年5月,冷静期刚过,冯洪志就通过律师再次提起诉讼。这一次,法庭上出现了一份详细的财产清单。这份清单揭开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事实: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冯洪志,竟然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

"我的当事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两三千美元。"冯洪志的代理律师在庭上说,"那本名人签名册确实价值不菲,但那是他婚前财产。"

庭审记录显示,冯洪志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般富足。他居住在纽约郊区的一处普通公寓里,平时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退休金。

玉芬的代理律师提出了四点诉求:要求兑现名人签名册20%的份额、1万美元的保险金、每月300美元的分居费,以及10万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失费。

法庭上,双方的律师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冯洪志方面坚持认为,婚姻期间双方没有任何共同财产,而且由于一直分居两地,实际上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夫妻关系。

2010年11月,在经过多轮审理后,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准许双方离婚,驳回玉芬的财产诉求。至此,这场持续了近三年的跨国离婚案终于划上了句号。

判决书上写着:"基于双方婚前并无共同财产,婚后亦无共同经营之收益,故对被告方的财产要求不予支持。"就这样,这段始于1994年的姻缘,在2010年的深秋画上了句号。

当年轰动一时的"老少配"婚姻,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收场。那个曾经单膝跪地求婚的浪漫老人,那个每年准时回国"鹊桥相会"的丈夫,那个在病中写下承诺书的患者,如今都已成为法院档案室里的一叠文件。这些泛黄的文件里,记录着一段跨越大洋的婚姻往事,也记录着一个名门之后平凡而真实的晚年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