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除夕,毛主席吃了一口葱花饼,却摔筷子:饼有问题,别吃了

点点读历史 2024-10-27 03:24:52

厨师程汝明:为主席掌勺二十年

1960年除夕之夜,中南海内灯火通明。毛主席刚处理完国事,正准备用一顿简单的年夜饭。餐桌上仅有三道菜,其中一道是厨师长程汝明特意准备的葱花饼。当主席夹起一块饼放入口中时,餐厅内的气氛却突然凝固。只见主席重重地将筷子摔在桌上,严厉地说道:"这饼子有问题,不要再吃了!"原来,程汝明为了给主席改善伙食,在葱花饼中偷偷掺入了肉末。这个看似普通的葱花饼事件,不仅是程汝明20多年为主席掌勺生涯中唯一一次被训斥,更折射出一代伟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恤与高尚品格。

在1954年的春天,程汝明被选中担任毛主席的专职厨师。这位来自北京饭店的厨师长,带着满腹精湛的厨艺来到了中南海。

刚来的那段日子,程汝明努力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想要给主席做出最好的菜肴。可他很快就发现,在这里根本用不上自己在饭店里学到的那些高深技艺。

毛主席对饮食的要求与一般人大不相同。他不吃山珍海味,不碰鲍鱼燕窝,平日里就是些家常便饭,有时还会点上几个农家小菜。

渐渐地,程汝明摸清了主席的饮食习惯。每天四菜一汤就够了,两个热菜要荤素搭配,两小碟凉菜,再来一份普通的汤。

主席最爱吃的是鱼和辣椒。鱼要做得简单,两面煎至金黄,加上辣椒爆炒就成。辣椒更是独特,要用小而长、辣味浓郁的品种,在火上爆熟后蘸点香油或盐直接食用。

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让主席一天只吃两顿饭。程汝明经常听主席感慨:"要是人不用吃饭就好了,能节省多少时间啊!"

程汝明每天都要精心安排主席的饭菜搭配。虽然主席对伙食标准要求不高,但对具体的饮食细节却十分讲究。

1956年夏天的一件事让程汝明记忆犹新。那天主席要去武汉,他和李锡吾厨师特意买了一条武昌鱼准备午饭。主席游完长江回来,品尝了这道菜后连连称赞。

到了1958年,程汝明见证了一场特别的宴席。那天主席设宴招待苏联代表团,席间还开玩笑地建了个"红辣椒党"。

程汝明发现,主席不仅懂得享用美食,更懂得从食物中悟出人生哲理。主席常说:"有动就有静,有生就有死,这是辩证法。"

然而到了1949年后,主席对很多事物的兴趣都淡了。即便是最爱的鱼,主席也让人把中南海院子里的鱼缸撤走了,只说:"不能带坏风气。"

特别是1950年任弼时同志去世后,主席对这些精致的摆设越发淡漠。当年送给任弼时观赏的那群金鱼,主席再见时只轻轻应了一声就走开了。

艰难岁月:为民省下每一条鱼

1959年的一场大会上,毛主席对程汝明下了一道死命令:"不准铺张浪费,大鱼大肉不要再上餐桌。" 这番话让程汝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天色渐晚,主席依旧在处理文件,晚饭也只吃了两口。程汝明看着主席日渐消瘦的身影,决定想办法给主席补充些营养。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程汝明在中南海的一个池塘边蹲守了许久。他精准地在池塘里捕捉到一条肥美的鲜鱼。

回到厨房,程汝明用最拿手的方法将鱼处理得色香味俱全。那条红烧鱼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看起来格外可口。

当这盘鱼端上餐桌时,毛主席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程汝明连忙解释这鱼不是买的,是从池塘里捕来的,没有花一分钱。

主席听完解释,脸色仍然十分严肃。那天饭后,他单独把程汝明叫到身边谈话。

主席的话掷地有声:"你能想到抓鱼,老百姓也能想到。你多抓一条,他们就少吃一条,这些鱼还是留给人民吧。"

从那天起,程汝明再也不敢在主席的餐桌上放一点荤腥。每顿饭菜都变得异常简单,连一点油水都舍不得多放。

全国各地的困难形势日益加重,许多地方连温饱都成了问题。主席的餐桌变得更加清淡,有时一顿饭只有两三个素菜。

主席对每一餐都格外关注,经常询问食材的来源。他总是叮嘱工作人员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一粒米、一根菜。

有一次,厨房准备了一道清炒青菜,主席连吃了两碗。程汝明正要再添一些,却被主席拦住了。

主席说这些青菜应该省着点吃,要给更需要的人。从此,就连最普通的青菜,程汝明也不敢多上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主席的生活越发简朴。他不仅自己吃得少,还经常过问身边工作人员的伙食标准,要求大家共同节约。

偶尔有外宾来访,工作人员想略微改善一下伙食,都会被主席严词制止。他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更要以身作则。

1960年初,程汝明收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统计主席一个月的伙食费用。算下来竟不到普通工人的标准。

这种节俭的生活一直持续着,主席的餐桌上很少再出现荤菜。就连过去最爱的鱼,也成了难得一见的菜品。

除夕葱花饼:一声训斥惊全场

1960年的除夕夜悄然而至,中南海的厨房里却显得格外冷清。程汝明站在灶台前,看着为主席准备的年夜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案板上只有两道普通的素菜,连一点荤腥都见不到。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享用丰盛美食的日子里,主席的年夜饭竟如此简陋。

程汝明在厨房里来回踱步,目光落在了面粉袋上。他突然想到,过年总该让主席吃点有油水的东西。

经过一番思索,程汝明决定做一道葱花饼。这看似普通的面食,却藏着他的一番心思。

和面时,程汝明偷偷将一些碎肉末混入面团之中。他小心翼翼地揉面、擀饼,生怕被人发现这个秘密。

伴着葱花的香气,热腾腾的饼很快出炉了。程汝明将它切成小块,和其他两道菜一起端上了餐桌。

毛主席刚处理完国事走进餐厅,看到桌上仅有的三道菜,却露出了欣慰的表情。他说很多老百姓家里连这些都吃不上。

主席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葱花饼放入口中。正当程汝明在一旁暗自欣慰时,意外发生了。

主席的脸色骤然变得阴沉,手中的筷子重重地摔在了桌上。他严厉地说:"这饼子有问题,不要再吃了!"

主席立即命人把程汝明叫来,厉声质问这葱花饼到底是怎么回事。程汝明站在主席面前,双腿微微发抖。

二十多年来,程汝明第一次见到主席发这么大的脾气。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汗水浸湿了后背。

在主席的再三追问下,程汝明终于道出了实情。他说只是想让主席过年能吃得好一点,才在面里掺了些肉末。

主席听完,沉默了许久。整个餐厅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过了好一会儿,主席才缓和了语气,对程汝明说:"这样的葱花饼,以后不要再做了。" 这句话既是告诫,也是对程汝明用心良苦的理解。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这场风波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个除夕夜,一块普通的葱花饼,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主席对待民生疾苦的态度。

这顿年夜饭就这样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了。主席用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艰苦朴素。

这个除夕夜的故事很快在中南海传开,成为了一个生动的教材。它告诉人们,在困难时期,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

事后,程汝明常常回忆起这个夜晚。那声训斥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警醒,更是对整个时代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大江东去:以身饲鱼报人民

困难时期过后,中国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程汝明的厨房里终于可以为主席准备一些荤菜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席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曾经最爱的辣椒,主席再也无法享用。

即便是最喜欢的鱼,主席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畅快地享用。每当看到餐桌上的鱼,主席总是流露出歉疚的神情。

1963年,罗荣恒同志的离世给了主席极大的触动。这位老战友的离去,让主席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一次例行体检后,主席和保健医生吴旭君聊起了生死话题。主席说,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也终将面对死亡。

主席的话让吴旭君陷入沉默。看到医生凝重的表情,主席转而用轻松的语气谈起了自己的遗愿。

他说:"我生前吃了那么多鱼,死后应该把骨灰撒到长江里,让鱼儿吃了我去。" 这番话道出了主席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

主席还特意交代:"到时候你就对鱼儿说,毛泽东来给你们赔不是来了。" 这个朴素的想法体现了主席对生态平衡的尊重。

他继续说道:"让鱼儿吃饱了,长得肥肥的,这样它们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主席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物质不灭定律。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主席这番话深深打动。即便面对生死,主席考虑的仍然是如何为人民服务。

随着岁月的推移,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对民生的关注从未减弱,对节俭的要求也从未放松。

有一次,主席看到厨房里有些剩饭剩菜,立即叮嘱工作人员要把这些食物充分利用起来。他说浪费粮食就是浪费人民的血汗。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主席经常回忆起年轻时在江边游泳的情景。他说,长江里的鱼儿现在一定比从前更加茁壮。

主席对程汝明说,二十多年来,他们这对厨师和食客之间建立的不仅是工作关系,更是一种共同为人民服务的默契。

人民至上的信念,一直伴随着主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时光飞逝,但那些关于主席的饮食轶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从简单的家常便饭到鱼的故事,从葱花饼风波到临终嘱托。

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却凝聚着一个伟人对人民的深情。正如主席所说,生命是相通的,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每当人们路过长江,看到江中游动的鱼儿,就会想起主席的那番话。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与人民、与自然的最后约定。

这就是伟人毛泽东,一个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领袖。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1 阅读:414

点点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