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其中,关于周总理时时处处尊敬、关爱毛泽东的佳话,至今流传不息。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要把许多具体工作做得十分妥帖、到位,即便能为毛主席节省下一分钟,让毛主席去考虑重大的问题,也算是对革命的一点贡献。”
敬爱的周总理是这样说的,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党中央、毛泽东的领导下,主要由周恩来总理和陈云同志负责编制的。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周恩来总理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经验,独自主持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不管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了让党中央、毛泽东放心,周总理亲自指导乃至直接参与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他非常注意每一个数字的根据和来源。可以说,“计划”中的每一个数字,他都要过问。而且,对于每一个结果性的数据目标,他都要亲自核算,经常为之忙到深夜。尤其是在独自主持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时,周总理工作到夜深人静更是经常的事。工作时间长了,感到疲劳了,他就披上衣服,在幽暗、沉静的院子里稍事活动一下,然后继续工作。计划编制中出现差错的数据,大都是周总理发现、纠正的。当他发现某个数据存在出入时,就耐心、严肃地向具体负责的同志指出,并告诉他们应该去参考、借助哪些材料纠正。
周恩来
为了尽快解决某些问题,周总理时常于夜间,把相关同志找到自己的办公室,共同研究、商讨。
白天,具体负责的同志们按照夜间商定的意见去进一步核算、修改。第二天晚上,他们再将修改稿送到周总理那里审查。循环往复,夜夜如此。
周总理与大家探讨问题时,总是全面、辩证地去深度剖析,从不只立足一点、一面。如,谈到水利建设方面的方案时,他说“灌”时,不能忘“排”,要“排”、“灌”相结合;“蓄”时,不能忘“泄”,要“蓄”、“泄”相兼顾。
对于大型、特大型的基建项目,周总理把关更为严格。在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后,他才确定最终方案。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初稿完成后,周总理立即将其交由各部委、国务院、政治局审核。
最后,周恩来总理把各方面意见统一的“二五计划样稿”呈送毛泽东,请他审定。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至1962)的建议》的报告。
毛泽东和周恩来
对于“二五计划”及主持编制者,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总理,给我们做了一个留有余地的好计划!”
周总理不仅在具体的国家政务处置上时刻为毛泽东着想,在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等方面,依然如故。
毛泽东出席会议、参加活动时,只要是周总理一起参加,他都要事先踏勘前往会议或活动场所的路线,切实关注场地内外的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情况,以确保毛泽东的绝对安全。
开国大典时,从毛泽东的住所到天安门城楼的路线,周总理亲自预先走了多遍。
从住所出发,到天安门城楼下,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哪一路段比较顺畅;哪一段路的状况不佳,司机要注意。上城楼的电梯,最多可容纳多少人,升到城楼需要多长时间,其安全可靠性如何。到了城楼上,毛泽东站立的位置在哪儿最合适(那时天门城楼上还没有栏杆),麦克风的高度应该比照毛泽东的身高设置。以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站立久了,一旦需要短暂休息时,在哪个地方最便捷、舒适……
诸如此类,周恩来总理都为毛泽东面面俱到地考虑到。
与毛泽东一起参加会议时,周恩来总理总是提前到会场了解、掌握有关情况,有时还亲自指导工作人员布置会场。
周恩来
熟悉毛泽东一举一动的周总理,一进入会场,就根据毛泽东在会场中的活动路线,查看地上的电线、摄影设备等物品的摆放情况——不能影响毛泽东的行动。然后,走上主席台,检查毛泽东将要就座的椅子的位置是否得当、高低是否合适、是否牢固安稳,以及讲话席位上的麦克风的摆放是否符合毛泽东的讲话习惯等。这些,周总理都要通过亲自坐一坐、试一试,去验证其“合格”与否。
会议进行过程中,出于对毛泽东的热爱及工作需要,摄影师势必要多拍毛泽东。鉴于此,害怕光线伤害毛泽东身体健康的周总理,每次都事先亲自叮嘱摄影师:一次拍照的时间不要太长,更不要把灯光正面直照毛泽东,以免刺伤毛泽东的眼睛。而且,对于个别业务不是很熟练的摄影师,周总理还亲自指导其选择最佳摄影角度。
就是随同毛泽东一起出席一个便宴的时候,周总理除了考虑安全等因素外,还一定要亲自审阅毛泽东所在的那一桌的席次的排列图。根据人员组成,周总理分析考虑毛泽东有可能同哪些人交谈多一些,就把谁安排在靠近毛泽东的位置,以方便毛泽东与他们顺利交谈。
综上所述可知,与毛泽东同为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无比爱戴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在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同时,细致入微地关爱着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