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逆袭:从农家子弟到地产大亨
1996年的南国广州,一位名叫许家印的中年人,在这里注册成立了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他操盘的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就是其商业生涯早期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地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南,前身是一家废弃的农药厂,土壤污染严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壤置换工程,这在当时的开发商看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和成本黑洞,因而无人问津。
许家印毅然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投入巨资进行彻底的土壤治理,确保了土地的安全性。更为关键的是,他运用了后来被恒大奉为圭臬的营销策略:“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通过低价入市、快速回笼资金的模式,金碧花园在1997年开盘时便创造了销售奇迹,两个小时内售罄,一举打响了恒大在广州市场的名号。

这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决绝,以及“开盘必特价”所代表的快速周转、规模扩张的基因,深深植入了恒大的发展脉络之中。此后,恒大地产在中国城镇化加速的大潮中,凭借标准化的快速开发模式和强大的营销执行力,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布局,销售额和土地储备量节节攀升。
许家印的雄心并未止步于房地产。2010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在中国职业化程度尚显不足的足球领域,斥资一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广州足球俱乐部,并将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随后便是持续多年的巨额投入,引进国内外顶级球员和教练团队。

2013年11月9日夜晚,广州天河体育场座无虚席,四万多名球迷的助威声浪震耳欲聋,他们亲眼见证了广州恒大队在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决赛中战胜对手,捧起了代表亚洲俱乐部最高荣誉的亚冠奖杯。据统计,为了这座奖杯以及后续的辉煌,恒大在足球项目上四年内的投入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
高歌猛进下的隐忧暗流
随着恒大地产主业的狂飙突进和在体育领域声名鹊起,许家印的个人声望与财富也同步达到了顶峰。2017年,凭借恒大集团股价的飙升,许家印以391亿美元(约合290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首次超越马化腾、马云等人,登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

此时的恒大,早已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在许家印“多元化+规模+品牌”战略的驱动下,恒大集团的触角伸向了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试图构建一个涵盖衣食住行、健康文旅的庞大商业生态圈。除了核心的地产业务和备受瞩目的足球俱乐部,恒大的版图迅速扩张至金融(恒大金融)、健康(恒大健康,后更名恒大汽车)、文化旅游(恒大旅游)、以及快消品等多个赛道。
其中,恒大冰泉是其进军快消品领域的一次高调尝试。2013年亚冠夺冠庆典上,恒大球员胸前广告悄然换成了“恒大冰泉”,这款号称源自长白山深层矿泉的产品,承载着恒大在非地产领域再造一个“恒大”的野心。许家印亲自为其站台,制定了宏伟的销售目标:第一年100亿,三年内达到300亿。

由于营销策略失误、渠道建设成本高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恒大冰泉始终未能打开局面,反而持续亏损。据公开报道,短短几年间,恒大冰泉项目累计亏损高达40亿元人民币,最终在2016年被恒大以27亿元的价格出售。但这并未阻止许家印继续在多元化的道路上狂奔。
另一个备受关注且投入更为巨大的项目是新能源汽车。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许家印再次展现了他的“大格局”,宣称要“换道超车”,目标是三到五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为此,恒大成立了恒驰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布局了覆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的版图。

口号震天响,投入也堪称天文数字。据恒大汽车财报及相关信息披露,截至许家印出事前的几年间,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入,却迟迟未能转化为市场上的量产车型和销售业绩。恒驰汽车多次发布新车、举办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但车辆的实际交付却一再推迟,规模化生产遥遥无期。
帝国崩塌前的最后挣扎?
随着2021年债务危机的公开爆发,监管机构也开始介入调查。2024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恒大地产财务造假的惊人内幕。根据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恒大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两年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达到了令人咋舌的5641.46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基于这些虚增的收入和利润,恒大地产在2020年和2021年欺诈发行了总额高达208亿元的公司债券。更为关键的是,证监会的调查明确指出,时任恒大地产董事长的许家印,“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应对此承担主要责任。
令人玩味的是,即使在恒大集团财务状况日益紧张、危机信号频现的时期(2019-2020年及之后),有关许家印个人维持奢华生活作风的报道仍不时见诸报端。据称,他在香港顶级富人区布力径拥有的三栋山顶别墅,总市值估计高达25亿港元。

此外,其在深圳设立的、用于私人接待和表演的歌舞团,成员拿着远超普通白领的高薪(据称月薪超过5万元人民币),也成为坊间谈资。当2021年恒大无法按期兑付美元债、正式引爆债务危机后,面对高达2万多亿人民币的总负债(截至2022年底数据)和摇摇欲坠的商业帝国,许家印及其团队开始了一系列试图自救或保全个人利益的操作,但这些操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例如,2021年,他将个人持有的部分香港山顶别墅抵押给了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以换取流动性。而在2022年,更有媒体深入报道称,许家印与其妻子丁玉梅办理了“技术性离婚”,并将婚内财产进行了分割,其中一部分转移至丁玉梅名下。

还有报道指称,许家印通过设立家族信托的方式,为其长子许智健设立23亿信托基金,保留了巨额资产。这些操作,在恒大面临巨额债务、众多购房者和供应商权益悬而未决的背景下,被广泛质疑为试图通过合法外衣进行资产转移、逃避债务。
此外,恒大方面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曾向美国法院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5章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举动,被许多法律界和财经界人士批评为一步“臭棋”。他们认为,恒大的核心资产和主要债务均在中国内地,试图利用美国法律程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仅不切实际,反而可能将复杂的经济和债务纠纷,上升到中美司法协助乃至政治博弈的层面,激化矛盾,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广州某律所的陈律师甚至直言这是“找死”的行为。然而,无论是抵押资产、疑似转移财产,还是寻求海外破产保护,都未能阻止恒大帝国滑向深渊。2023年9月28日晚间,中国恒大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确认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先生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铁窗生涯有多远?
随着2023年9月底许家印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消息得到官方确认,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商界巨擘的最终法律归宿,便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他将面临怎样的指控?法律的天平最终会如何衡量他的行为?来自法律界的专业分析开始浮出水面。

据大连的一位陈姓律师基于公开信息和法律规定进行的分析指出,许家印未来可能面临两项主要的重罪指控: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二是集资诈骗罪。如果调查认定,许家印及其控制下的恒大,在筹集资金时就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且筹集来的资金并未按承诺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被大量用于个人挥霍、转移隐匿,或者用于偿还其他债务、维持集团运营的“庞氏骗局”模式,那么就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如果后续司法调查能够进一步证实所筹集的资金存在非法占有的情况,那么集资诈骗罪的指控也将难以避免。此前,网络上曾有名嘴宋祖德大胆预测许家印“判死刑概率90%”。然而,这种预测在法律界看来缺乏依据。尽管许家印案涉及的金额极其巨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但中国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已经非常审慎。

综合考虑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时的年龄(已满65周岁),以及案件涉及金额的空前规模、财务造假等严重情节,多数法律专业人士倾向于认为,如果集资诈骗罪名成立,无期徒刑将是其最有可能面临的刑罚结果。
参考资料:[1]钟夏.许家印:跨界“不寻常路”[J].城市住宅,2013,20(12):1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