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有些人口头上满是大爱与奉献,内心深处却精于算计,让人不禁唏嘘。
想象一下,文案里温情脉脉地喊着“一分也是爱”,可一旦有人只捐10元,便会换来冷嘲热讽,甚至被无情除名。这可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山东一公益组织身上的丑剧!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本该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活动中,两位小朋友,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从自己的零花钱里各掏了10元,想要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份温暖。然而,他们的善举却遭到了济宁小雅慈善公益中心的嫌弃,捐款被拒收,理由竟是嫌他们捐得太少。孩子的母亲得知此事后,愤慨之下,向山东济宁市民政局投诉。
虽然事后该公益中心发表了道歉声明,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位母亲用自己的手机号为孩子注册的志愿者账号,竟被悄无声息地从正式成员名单中移除。好在另一个孩子因为用了父亲的手机号注册,才幸免于难。
济宁小雅慈善公益中心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公益精神的极大亵渎。公益的本质是传递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将捐款数额作为衡量爱心的标准。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公益慈善机构了?因为某些公益慈善组织实在伤透了人心。
例如,某十字会五人编制,工资支出124万,慈善支出仅1.4万;再比如鲁甸县的冰花男孩,社会集体给他捐了几十万,最后到小孩手里居然才500元,其中还有50元是老师给的;更有甚者,某中华儿慈会河南负责人雷某,要求患儿母亲陪睡,才肯放款救孩子。
这些事件都反映出一些公益组织在募捐和支出善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过于注重捐款数额,注重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而忽视了爱心的本质和公益的初衷。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捐款者的感情,更损害了公益事业的声誉和形象。
小孩捐款十元被嘲讽抠门一事被媒体曝光后,当地官方回应称该公益组织为民间团体,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并表示接到举报后会严肃处理。那就看如何处理了,处理不好,它就不再是公益,而是公害。
媒体公布的聊天记录显示,妈妈以两个孩子的名义各捐十元后,对方回复道:“没办法给你写,十元一个人都算是抠门,上次团委决定以后十元不再收。”
笔者倒想问问,这是哪个机构的团委?谁派来的人?运作经费来自何处?是否在筹集的捐款中产生?希望相关部门能介入彻查。
“一分也是爱,点滴汇成海”,这才是公益慈善的精髓所在。然而,在这些“公益人”的眼中,爱心竟然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简直是对公益精神的极大亵渎。
公益组织应该秉持初心,坚守公益的本质和初衷,尊重每一份爱心和善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公益事业真正发扬光大,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温暖。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公益组织,我们应该及时揭露和曝光他们的真面目,让公众了解真相并作出明智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益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