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交节。
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第一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是10天,中伏是20天,末伏是10天。
由于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和末伏的时间也不固定。不过,从历法上来说,进入末伏的第一天,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这就把立秋和末伏相关联了,只是中伏时间不固定,每年的末伏时间不固定,导致有些年份立秋在末伏之前到来,有些年份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
这里要注意一点,上面已经提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因此,不会出现立秋在末伏之后出现的情况。
什么是“伏包秋”和“秋包伏”?按照民间的说法,把每年立秋和末伏第一天的时间早晚,分为了“伏包秋”和“秋包伏”。
当立秋在末伏之前到来的年份,则被称为“秋包伏”。相反,当立秋和末伏是同一天的年份,则被称为“伏包秋”。
简单来说,“秋包伏”的意思就是立秋包含着三伏天,立秋先到,随后才是末伏,说明末伏已经在立秋之后了。甚至出伏的时候,都已经进入处暑节气了。
“伏包秋”指的是在立秋节气当天,正好也是进入末伏的第一天,意味着立秋那天是庚日。
今年是“伏包秋”还是“秋包伏”?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末伏第一天的时间是8月14日,立秋在末伏之前,因此,今年属于“秋包伏”。
大家查看日历,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年份都是“秋包伏”,少部分年份则是“伏包秋”,因为要满足立秋当天正好是庚日的条件。
上一次出现“伏包秋”的年份还要追溯到2014年,那年8月7日既是立秋,也是末伏的第一天。
“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关于农谚“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的说法,相信不少地方的朋友都听过。从字面意思很好解释,不害怕“伏包秋”的年份,就害怕“秋包伏”的年份。
如果是“伏包秋”的年份,由于末伏和立秋是同一天,整个伏天在立秋后的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只有10天。因此,立秋后天气相对凉爽得较快,人们不会经历太长时间的高温闷热天气,所以说“不怕”。
相反,如果是“秋包伏”的年份,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才进入末伏,导致立秋后还需要继续忍受较长时间的高温闷热天气。
由于末伏共有10天,加上立秋后到末伏开始前的天数,使得整个伏天在立秋后的时间相对较长(或有“秋老虎”),天气更加炎热难熬,因此,人们会害怕“秋包伏”。
而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如果是“秋包伏”的年份,立秋之后,田间会因高温,增加了干旱的几率。尤其是对于三伏天期间降雨较少的地方,本来想着立秋之后,温度下降,干旱程度会有所缓解。
结果立秋之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而此时田间的农作物长势已高,不方便再去灌溉浇水。更不用说以前种地时,没有便利的浇水条件,遇到高温干旱,只能等雨。
当田间农作物进入到生育后期,因长时间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也就造成了减产。
不过,从光合作用或者积温的角度来说,“秋包伏”的年份也并不全是坏处。以夏玉米来举例,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相对较短,不同的品种,会有不同的积温要求。
对于积温要求相对较高的品种,当立秋之后,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则有利于有效积温的形成,促进了干物质的累积,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立秋过后,温度下降较快,尤其是三伏天期间,降雨较多的的地区,玉米的有效积温不足,等到最后时,产量和品质或都不是很满意。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是“秋包伏”的年份,按照农谚“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的说法,立秋之后不会立即感到凉爽,可能还会持续一定的高温天气。
至于“怕”的问题,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从部分方面来说,也可能是好事。
8月7日就立秋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