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这么做,要命!腿疼肿胀,小心肺动静脉栓塞!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2-21 09:39: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腿疼?肿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扭伤、劳累或者缺钙,随手抹点膏药、吃点钙片就算了事。可你知道吗?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致命的信号!如果腿部血管里已经形成了血栓,而你却不以为意,随意按摩或活动,血栓可能会随血流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一旦堵住肺动脉,死亡率高达30%以上!

这病太诡异,腿疼没治,命却没了!

我曾遇到一个病人,50岁出头,平时身体挺硬朗,唯一的毛病就是腿疼。

开始他以为是老寒腿,拖了半个月,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出现胸闷、气短,晕倒在家里,送到医院已是奄奄一息。检查发现,他的肺动脉里布满血栓——肺栓塞。

虽然我们紧急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这是典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引发的肺栓塞(PE)!很多人以为腿疼只是小问题,殊不知,血栓一旦脱落进入肺部,可能在几分钟内要命!

血栓是怎么回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养”血栓

血栓就像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它可能静悄悄地形成,等到爆炸的那一刻,才让人猝不及防。那么,血栓是怎么形成的呢?

简单来说,血栓的形成主要和“三要素”有关:

1. 血流缓慢——久坐不动、长期卧床、长途旅行、术后静养,血液流速变慢,容易形成血栓。

2. 血管壁受损——手术、外伤、吸烟、糖尿病、高血脂等,都会让你的血管变脆、受损,增加血栓风险。

3. 血液高凝状态——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癌症、某些药物等,会让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

如果你符合以上条件,恭喜你,已经迈入“血栓高危人群”了!

误区害死人!别再犯这些低级错误

误区一:“腿疼忍忍就过去了”

错!腿疼可能是血栓的求救信号!下肢深静脉血栓典型症状包括单侧小腿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或者发紫,按压时有明显的压痛感。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热敷、按摩或大力活动!因为这些动作可能会让血栓脱落,直接冲向肺动脉,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误区二:“我很健康,不会得血栓”

错!血栓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长时间久坐不动,哪怕是年轻人,也可能中招。“经济舱综合征”就是典型例子,长途飞机或火车上久坐不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在飞机上突发肺栓塞,甚至猝死!

误区三:“吃点活血药,就能防血栓”

错!不是所有血栓都能靠药物预防!有些人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防血栓,就盲目服用,但阿司匹林主要针对动脉血栓,而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式完全不同!

如果血栓已经形成,光靠吃药远远不够,还需要抗凝治疗,严重的甚至要溶栓或手术取栓!

这些人最容易中招,看看有没有你?

以下人群是血栓的高危人群,一定要特别注意!

· 长时间久坐不动的人:上班族、司机、长期卧床的病人。

· 术后恢复期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膝关节手术)后的病人,血栓风险极高!

· 孕妇和产后女性:妊娠期和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 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这些慢性病都会增加血管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 癌症患者:某些癌症会让血液更容易凝固,增加血栓风险。

如何预防血栓?牢记这几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1.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跺跺脚,活动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2. 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肥胖和吸烟都会增加血栓风险,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风险。

3. 补充足够的水分血液粘稠度高,血栓风险也高。

每天喝足够的水,特别是长途旅行、久坐时,避免血液过于粘稠。

4. 术后早期活动,预防血栓手术后,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下床活动,如果必须卧床,也要做一些踝泵运动(脚尖向上翘再放松),防止血栓形成。

5. 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对于高危人群,如术后病人、长期卧床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来预防血栓,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出血风险。

结尾

血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缺乏了解,甚至忽视它的存在。

腿疼、肿胀、气短、胸闷,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最后警告!

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血栓提高警惕,避免悲剧发生。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类似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参考资料:

1. 《中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指南(2022)》

2. 《柳叶刀》杂志关于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

3.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相关临床指南

3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