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后晋王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怀霖济物 2022-11-29 11:13:01

历史上有的屈膝皇帝,成为历史永远的笑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石敬塘以44 岁的高龄,向34岁的辽国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石敬瑭接受了耶律德光的册封,自称为儿皇帝,尊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儿皇帝石敬瑭,好像也没有得到太多契丹父皇帝,辽太宗的父爱,石敬瑭在位六年,内部的动乱不断。他的父皇帝耶律德光对他,也是多所责备,最后石敬瑭是在父皇帝的责备声中忧愤而死。

石敬瑭的继任者是他的侄儿石重贵,后晋出帝,石重贵也许想效法唐太宗,所以决定放弃对契丹辽国恭顺的政策,拒绝向契丹辽国称臣,于是两国关系恶化,耶律德光的军队在公元947年攻陷开封府,灭了后晋,不肯屈膝的石重贵被迫投降,之后,石重贵从开封被押送到了黄龙府(位于今东北吉林省农安县),辽太宗把石重贵降了级,从儿皇帝、孙皇帝、降为光禄大夫,耶律德光还给石重贵赏了一个封号,叫作负义侯,言外之意,就是把石重贵贴上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标签。

无独有偶的是,在181 年之后的1128年,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把北宋的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两个亡国皇帝,拉到了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也赏赐了封号。金太宗封宋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标志这两个皇帝的昏聩无德,有趣的是,南方的军事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的志向,都是要直捣黄龙府,恭迎二圣还朝,同样的赵佶与赵桓两个人,在北方被称为昏德公与重昏侯,在南方却被尊称为二圣,两相对比,所谓的二圣称号,实在有些荒谬可笑。

北方蛮族所给的中国亡国皇帝的封号,如负义侯、昏德公,都很直接了当。不像中国给自己亡国皇帝的封号,遮遮掩掩,中国有几个咎由自取的亡国皇帝,譬如隋炀帝的杨广,蜀汉后主刘禅(阿斗)、还有明朝的准亡国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所给的封号都是隐晦不清、云山雾罩,不如蛮族的爽快。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后晋出帝石重贵来说,是宁愿当个主权相对独立的儿皇帝、孙皇帝好呢,还是国破家亡、成为阶下之囚,任人笑谑为负义侯好呢?

所谓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其实没有真正的说明问题的本质,当两雄相争的时候,成者固然为王,败者纵使想要落草为寇,我看都没有机会了,一代英雄项羽,很清楚这个事实。与其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如在乌江边自刎,赢得千秋嗟叹,项羽虽然兵败身死,但是后人对他的尊敬,远远的超过石敬瑭、石重贵叔姪,以及赵佶、赵桓父子。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