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唐朝写浮云的诗人,就是人称诗仙的李白,李白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艺术家,李白的人格特质,在以下的这一首诗中,描述得很清楚: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诗】
所以李白是酒中之仙,在半醺半醉之际,尤其是才思敏捷、欲罢不能,就连皇帝召唤,李白也不奉诏上船,李白的人格特质,如果说得好听,就是天才高妙,潇洒不羁,如果说得不好听,就是恃才傲物,不服从长官的要求,难以委以重任。
中国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都面临了这样的宿命,一开始是天才高妙,潇洒不羁,再来就是才高遭忌,仕途不顺,最后只好无意于仕途,纵情于诗酒,我认为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简单来说,当有才华的君子,与幸进的小人相抗争的时候,他的结局,是依循一个定律:
【君子与小人相争的均衡率】说,当君子与小人两者相抗争,通常是以君子引退、小人得势收场,达成均衡。
说明:君子争的是原则,小人争的是名利,所以当君子与小人相抗争,最后各得其所的结局,必然是君子引退,小人得势,因为唯有走到这一步,才会有效的平息争端。虽然未必是皆大欢喜,至少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
这个各得其所的均衡率,乍看似乎对有才华的君子不利,其实也未必如此,这个均衡率的最大好处就是,天才高妙的诗人艺术家,无意于仕途,纵情于诗酒之后,往往能够以在野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写出美好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真情而感人的作品,仕途顺遂的文人,习惯了官场上的语言、虚矫的身段,又终日忙碌于官场人情世故之中,反而很难写出让人感动的作品了。
身为天才诗人艺术家的李白,大致上就是依循着天才高妙、仕途不顺、纵情诗酒的人生道路前行,李白的最后人生结局,就是如杜甫在【梦李白】的诗中所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仕途不顺的李白,在晚年被流放到夜郎国,后来得到赦免,李白在回程中,路过金陵,登上了金陵的凤凰台。李白写了一首诗,诗名就是【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流传的很广,诗中以浮云做了隐喻,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是中国的一个主要古都,在唐朝之前,定都金陵的王朝有东吴、东晋、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宋、齐、梁、陈,很不幸的,这六个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所以金陵六朝金粉,秦淮风月的含义,就代表了欲振乏力、偏安短命的政治格局,这个宿命,一直到近代国民党的南京政权,依旧延续。
诗人李白到了金陵,写这首诗,就有很浓浓的在野诗人,忧患国事的味道,凤凰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李白登上了凤凰台,慨叹凤去台空,已经看不到应有的吉祥征兆,心中的联想,总是幽静残败的吴宫花草,与湮没无寻的晋代衣冠,虽然是青山绿水依旧,诗人遥望浮云,心中的情,却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最后的这两句话浮云能蔽日,长安使人愁有浪漫的隐喻含义,国家乱了,一定是大批小人当道、终日言不及义,当政权已经腐朽,要改都不知能从何改起,诗人在凤凰台看浮云,看的是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浮云的含义,就是政治上的一片乌烟瘴气,长安的含义也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国家的首都、皇权的象征,一方面又代表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很清楚,李白对时局的看法,是很悲观的,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陷在一片乌烟瘴气之中,残败的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似乎都是大唐王朝的前兆。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9岁了,诗仙垂垂老矣。他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所写的浮云,带给人的是,抑郁而感伤的情。
不是李白诗登凤凰台在崔颢登黄鹤楼之下,而是南京凤凰台景不行,不在著名风景区之内,参观游览人自然少,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至于模仿,崔颢是模仿了民间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相传汉代有一书生赶考路过黄鹤楼旧址边一饭店,店主威念书生远道辛苦,热忱招待,提供了一顿十分可口饭菜。书生饭后即题笔在店墙上画了一座楼,然后又画了一只鹤,只见鹤当场飞下,书生骑上鹤向天空飞去。店主与在场人都惊呆了,异口同声遇贝仙人。后当地人在书生画鹤处建起了一座古今闻名的黄鹤楼。
诗仙李白,万古流芳!
这首诗本来确实遣词优美,气势磅礴啊。可惜是仿崔颢的黄鹤楼,所以不出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