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提出来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方针和世界大趋势,为刘备日后的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谈话被后世称为“隆中对”。然而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有一个人更早地提出了“三足鼎立”,同样替自己的主君奠定了王图霸业的基础。只是此人并没有诸葛亮的光环,在《三国演义》中显得既老实又愚笨,十分不讨喜。
由于大家立场的不同,作为东吴的对立面蜀国,诸葛亮和刘备都抓住他的弱点欺骗他、利用他,关羽也瞧不起他,然而他才是三国中最具政治目光的战略家。他就是东吴第二任都督——鲁肃。说起鲁肃,很多的第一感觉他是个老好人,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吗?
鲁肃出身士族,家境优渥。正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不少北方的士族为了躲避战乱,都向南方迁移。这就导致混乱继续向南蔓延,很快就到了淮南地区。
当时周瑜担任居巢县令,抵抗战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逐渐难以维持粮草用度。听说东城县鲁肃仗义疏财,召集乡勇练兵习武,周瑜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鲁肃借粮。
不料鲁肃随手一指仓库,就借给了周瑜三千斛粮食。根据《汉律》记载的单位换算,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3斤左右,也就是说鲁肃直接借出去了共计约有8万斤粮食,如此慷慨解囊确实令周瑜刮目相看。
天下大争之世,人人都想要自保。鲁肃能召集乡勇保护地方,又能出手阔气支援邻邦,足以证明他胸怀天下,不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就这样鲁肃已经在周瑜及孙权的心里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孙策率兵进入江东,在周瑜的帮助下,他只用了六年时间便统一了江东六郡,为弟弟孙权东吴建国奠定了基础。不料孙策正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突然遇刺重伤。孙策的孩子尚且年幼,在他弥留之际,将江东大权托付给了弟弟孙权,并嘱咐周瑜好生照看。
当时的孙权还很年轻,不论是军事经验还是政治经验都不充足,文武百官对他并不信服。孙权自幼有父兄的庇护,碰到这种事情一时乱了阵脚,痛苦不已。
周瑜见状当着众文武的面纳头便拜,将孙权扶到了主公的位置上。文武见到统一江东的最大功臣如此对待孙权,也只得跟着参拜。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孙权想要真正掌控大局,他必须有自己的团队。于是在建安五年,周瑜将鲁肃引荐给了孙权。孙权与鲁肃秉烛夜谈,越聊越开心。
鲁肃对孙权提出,北方由曹操占据,剩下的就只有荆州的刘表、西北凉州的马腾父子、西川的刘璋还有仅一江之隔的东吴。然而西凉与曹操接壤,曹操一定会消灭马腾父子。西川易守难攻,就算曹操有心攻打,势必要消耗很长时间。所以要想保存自己的优势,最好与曹操不树立敌对关系,然后联合西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个关键点就是四通八达的荆州,只要荆州不被攻破,向北可逐鹿中原,向西可顺着长江直达蜀中。这个地方就算自己拿不到,也不能给曹操。所以等曹操与马腾父子或者刘璋陷入僵局的时候,东吴完全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占据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从而达成王图霸业。
这一通分析政治目标极为明了,战略思想十分超前,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孙权开心不已,将周瑜和鲁肃视为心腹,三人无话不谈。
建安十三年九月,当曹操将荆州攻破后,他就向孙权发出邀请,希望能够渡江与孙权一起狩猎。曹操此举的用意在于缓解东吴的压力,毕竟他的目标是夙敌刘备,并不想让东吴卷进来。
被逼上绝路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组织起以诸葛亮为首的使节团队出使东吴,希望能够得到孙权的支持。诸葛亮的到来,导致东吴内部也出现了大的分歧。
文臣都想要对刘备不管不顾,向曹操示好,认为这样才能保住江东。武将们则认为曹操绝不可能就此收手,说是渡江狩猎,其实一定会趁机进军,东吴不支持刘备反倒是唇亡齿寒的局面。
焦头烂额的孙权不知如何抉择,询问鲁肃的意见。此时明明之前支持孙权要与曹操交好的鲁肃,突然话锋一转,鼓励孙权必须与曹操开战。
鲁肃解释道:“文臣主和,是因为不论君主是谁,他们都能享受自己的权力和土地,并不会受到干扰。然而作为江东之主,您投降了曹操,必然会被他调离江东,到了那个时候任人宰割,如何还能称霸南方?”
鲁肃的思路很清晰,荆州可以被曹操攻占,但曹操绝对不能渡江。一旦失去主动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整个江东集团都将被曹操管控。到那时别说三足鼎立的局面没了,很可能这偌大的基业也消失不见。
正如鲁肃分析地那样,“三足鼎立”要的就是互相制衡。荆州不破,西川受到的威胁就很小,三家的平衡就能保证。同时也留下了缓冲空间,给东吴进军荆州留有充足的机会。
孙权接受了鲁肃的意见,联合刘备与曹操展开对决,赤壁一战以少胜多,将不可一世的曹操集团击退回北方。由此可见,鲁肃战略眼光之毒辣。
可惜到了小说中,鲁肃由一个睿智的谋士,变成一副憨厚的样子。在朝廷将荆州的领导权划给东吴之后,面对孙权使团的讨要,刘备和诸葛亮联手哄骗鲁肃,使得东吴没能尽早地收回荆州的控制权。
而关羽镇守荆州期间,鲁肃等人设计邀请其去江东赴宴,在外埋伏刀斧手,想要逼迫关羽转交荆州。关羽只身一人面无惧色,挽着鲁肃有说有笑,致使埋伏的士兵不敢下手,只得眼睁睁看着关羽强拉着鲁肃回到船上。关羽迎风捋须大笑不已,满满都是嘲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