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老农民要见毛主席,曾12次拦车上京失败,结果如何?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24 04:09:28

1956年,新疆老农民要见毛主席,曾12次拦车上京失败,结果如何?

引言:

1956年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位年迈的维吾尔族老人背着自家种的枣子和干果,在公路边不断拦车。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去北京见毛主席。当地人都知道这位老人叫库尔班•吐鲁木,是附近村子里最勤劳的农民。从春到冬,他曾12次站在公路边,想搭车去北京,却12次都未能如愿。有人说他痴心妄想,有人说他是在浪费时间。但老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也毫不动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老人如此执着?他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吗?这个发生在新疆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苦难的前半生(1883-1949)

1883年,库尔班•吐鲁木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父母因无力供养,不得不在他六岁时将他送到当地大地主依斯木家中当长工。

依斯木家占据着方圆数十里最肥沃的土地,雇佣了数十名长工。年幼的库尔班被安排在牛圈里照看牲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清理牛粪,喂养牲口。寒冬腊月里,他只能蜷缩在牛圈的角落取暖。地主给他的口粮仅够糊口,常常饿着肚子干活。

到了十二岁,库尔班被调去田间劳作。他跟着大人们一起插秧、锄草、收割,干着超出年龄的重活。一年到头,地主以各种理由克扣工钱,有时连一点现钱都拿不到手。就这样,他在依斯木家熬过了整整八年。

1897年,十四岁的库尔班离开依斯木家,转投另一个富农塔拉阿洪家。这一干就是十六年。塔拉阿洪比依斯木更为狡诈,采用高利贷的方式来控制长工。库尔班因生病借了一笔钱,利滚利之下,债务越来越重。为了还债,他不得不继续在塔拉阿洪家干活。

1913年,三十岁的库尔班又辗转到了第三个地主家。这位地主将他派到芦苇地里常年驻守。那里蚊虫肆虐,瘴气弥漫。库尔班每天在齐腰深的水中割芦苇,靠着几个干馕充饥,喝着沟渠里的浑水解渴。夏天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冬天则在冰冷的芦苇地里跋涉。

1920年代,库尔班终于攒够钱娶了一位妻子。但好景不长,地主突然翻出多年前的旧账,声称库尔班还欠下大笔债务。被逼无奈,库尔班只得带着妻儿逃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在沙漠边缘挖了个土窑洞栖身,靠着采集野果、打零工度日。

1932年的一个风沙天,库尔班外出寻找食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将他与妻儿冲散。此后,他在沙漠中苦苦寻找了整整十七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住在土窑里,吃野果充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与世隔绝。在这十七年中,库尔班亲眼目睹了无数流民饿死、冻死在沙漠中,但为了寻找妻儿,他始终不愿离开。

直到1949年,解放军进驻新疆,在对周边地区进行地毯式排查时,才在一处偏僻的土窑中发现了这位已与世隔绝十七年之久的老人。

二、新中国带来的转折(1949-1955)

1949年10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部队进驻新疆喀什地区。军队带来了粮食和衣物,在土窑中发现的库尔班第一次吃到了热腾腾的馒头。解放军战士为他理发、换上新衣,并帮助他在附近村庄找到了一处安身之所。

1950年春天,土地改革工作队来到了疏附县。工作队组织农民开展诉苦大会,库尔班在会上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苦难经历。当地政府很快便查明了当年诬陷他的地主依斯木和塔拉阿洪的罪行。经过清算,库尔班不仅免除了所有债务,还分到了20亩水浇地和两头耕牛。

1951年,库尔班参加了当地组建的第一个互助组。他将分到的土地和耕牛入股,与其他7户农民一起耕种。这一年,库尔班住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新房子。房子虽然简陋,但比起土窑已是天壤之别。他在院子里种上了杏树和枣树,还养了几只羊。

1952年夏天,县里来了一位摄影记者,为库尔班拍下了他人生中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登在了《新疆日报》上。在照片旁边,记者写道:"这位老人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如今在新社会获得了新生。"库尔班将这份报纸小心收藏,经常让识字的年轻人给他读报纸上的内容。

1953年,互助组改建为初级农业社。库尔班被推选为农业社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调配牲畜和农具。这一年,他带领社员们开垦了50亩荒地,种上了棉花。年底分红时,库尔班领到了500斤小麦和200元现金,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拥有这么多财富。

1954年春节前夕,县里举办了第一届农业社社员代表大会。库尔班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在会上发言。会后,他第一次看到了毛主席的画像。从那以后,他开始留意收集所有关于毛主席的报道和图片。

1955年,高级农业社成立。库尔班主动要求担任了农业社的饲养员。他将自家的羊群也交给了农业社集体饲养。这一年,他开始参加夜校学习,虽然年纪大了记不住多少字,但仍坚持每晚去上课。到年底时,他已经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并且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这一年冬天,库尔班听说省里有农民代表去北京开会见到了毛主席。从那时起,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开始精心准备一些新疆特产,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这些土特产去北京看望毛主席。每当有开往北京的车队经过村子,他都会站在路边遥望,盘算着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三、寻访领袖的准备(1955-1956)

1955年深秋,库尔班开始每天傍晚到村里的夜校学习。为了能在将来和毛主席说上话,他特别认真地学习普通话。夜校的年轻老师教他用汉语说"您好"、"谢谢"这样的简单词语。虽然发音不标准,但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村里人都能听懂他说的话。

1956年初,库尔班从邮递员那里得知,寄往北京的信件要贴邮票,还要写清楚详细地址。他立即请夜校老师帮忙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信中,他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解放前后的对比。为了表达诚意,他还特意在信中夹了一小包自家种的红枣。

春天,库尔班开始在自家的小块土地上精心培育各种新疆特产。他种下了最好的葡萄苗,栽种了品质上乘的杏树。他还特意腾出一块地,专门种植香甜的哈密瓜。白天在农业社干完活,晚上就去自家地里侍弄这些果树。

初夏时节,库尔班开始制作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他用羊毛编织了一条花纹精美的毡毯,又用上等羊皮缝制了一双精致的靴子。这些都是他准备带给毛主席的礼物。他将这些物品小心地包好,放在专门准备的木箱子里。

七月,库尔班找到村支书,表达了想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愿望。村支书告诉他,去北京需要办理各种手续,还要乘坐火车。库尔班这才知道,光靠拦路过往的汽车是去不了北京的。于是他开始打听怎样才能买到火车票,去哪里办理相关证明。

八月,库尔班得知县里要选派劳动模范参加地区会议。他主动向农业社提出,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成绩获得这个机会。从那时起,他每天比别人早一个小时下地干活,收工时比别人多干半个钟头。很快,他管理的牲畜成为全社最好的一批。

九月,库尔班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写信。他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毛主席"三个字,虽然歪歪扭扭,但他坚持每天练习。同时,他又开始搜集当地的土特产。他用小马车走访了周边的村子,收集了最好的核桃、开心果和葡萄干。

十月,秋收刚过,库尔班就开始着手准备冬衣。他让村里的裁缝特意做了一身新的维吾尔族传统服装。这身衣服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他准备将来去北京时穿。同时,他还准备了一顶崭新的四棱帽,那是维吾尔族男子最正式的帽子。

到了年底,库尔班已经准备好了三大箱礼物。第一箱装着各种干果,第二箱是手工艺品,第三箱则装着他精心挑选的新疆特产。这些箱子被他摆放在房间的角落,每天都要清理一遍上面的灰尘。此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来年想尽办法完成这次北京之行。

四、12次拦车上京的经历(1956年1月-12月)

1956年1月,库尔班第一次尝试拦车。那天是大年初三,他背着装有干果的布袋,在通往乌鲁木齐的公路边等待。一辆运输车停了下来,司机听说他要去北京,直接摇头离开。这是他第一次失败的尝试。

2月,农历正月十五刚过,库尔班又来到公路边。这一次,他遇到了一支军车队。带队的军官告诉他,他们是去新疆军区,不是去北京。军官建议他先去县城找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3月,春寒料峭,库尔班第三次来到公路边。这次他特意带了两个水壶,准备了几个馕,打算不管多远都要坚持去北京。一辆货车司机看他年纪大了,好心载他到了县城,但告诉他去北京要坐火车。

4月,库尔班第四次尝试。这次他来到了县城的汽车站。站长告诉他,这里只有到乌鲁木齐的班车,去北京需要到省会坐火车。但他买不到去乌鲁木齐的车票,因为没有相关证明。

5月,第五次尝试时,库尔班带上了农业社开具的证明信。可到了车站才知道,光有农业社的证明还不够,还需要县里开具的介绍信。他在车站等了整整三天,最后只能返回村里。

6月,第六次尝试。库尔班找到了县政府,想请他们开具介绍信。工作人员告诉他,去北京需要省里的批准,建议他先写申请报告。但他不识字,写不了申请报告。

7月,第七次尝试。库尔班请村里的年轻人帮忙写了申请报告,又来到县政府。这次,一位干部详细解释说,个人去北京要经过层层审批,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批准的。

8月,第八次尝试。库尔班换了策略,来到了通往北疆的必经之路上。他打算先搭车到乌鲁木齐,再想办法去北京。但连续守候了五天,都没有车愿意载他。

9月,第九次尝试。这次库尔班带上了自己编织的毡毯,想用它换取路费。一位过路的司机看他可怜,载他到了邻县,但劝他放弃去北京的念头。

10月,第十次尝试。库尔班听说省里要派代表团去北京,立即赶到县城想求助。但代表团早已启程,他又错过了机会。

11月,第十一次尝试。这次库尔班想到了新办法,准备先去兵团农场打工挣路费。他拦下一辆拖拉机,但司机告诉他农场不收他这么大年纪的工人。

12月,第十二次尝试。天寒地冻,库尔班依然守在公路边。这一次,一位过路的记者停了下来。记者详细记录了他的事迹,并答应帮他反映情况。这次虽然仍未能成行,但他的故事通过记者传播了出去。

这十二次尝试中,库尔班走遍了方圆百里的公路。有时顶着烈日,有时冒着风雪。他遇到过热心帮助的司机,也遇到过嘲笑他的路人。每次失败后,他都会默默返回村里,继续干好农活,等待下一次机会。这些经历很快传遍了整个喀什地区,也传到了上级部门的耳中。

五、终获接见实现夙愿(1957-1958)

1957年初,库尔班的事迹经当地报纸报道后,引起了自治区领导的关注。2月,自治区党委派人到疏附县了解情况,详细记录了库尔班十二次拦车上北京的经历。3月,上级决定将库尔班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赴京慰问团成员名单。

4月15日,库尔班接到通知,要他准备随慰问团进京。他立即将准备已久的三个木箱重新整理。第一个箱子装满了精选的哈密瓜、葡萄干、核桃和开心果;第二个箱子装着他亲手编织的毡毯和羊皮靴;第三个箱子里是他自己栽种的瓜果制成的果脯。

5月1日,库尔班在县领导的陪同下抵达乌鲁木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来到省会城市。在乌鲁木齐,他第一次乘坐了电梯,第一次住进了宾馆。自治区领导为慰问团成员举行了欢送会,并对他们进行了乘坐火车的注意事项培训。

5月10日,库尔班随慰问团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列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甘肃、陕西、河南等省份。沿途的工作人员得知他的事迹后,都特意照顾这位年迈的维吾尔族老人。

5月20日,慰问团抵达北京。库尔班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在北京期间,他们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每到一处,他都要用维吾尔语记录下来,准备回去讲给乡亲们听。

6月25日,中南海传来消息,毛主席将接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慰问团全体成员。这天早上,库尔班特意换上了新做的维吾尔族服装,戴上了崭新的四棱帽。他将准备已久的礼物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每样都完好无损。

当天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库尔班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毛主席。他将带来的新疆特产献给了毛主席,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说了"毛主席好"。毛主席和他亲切握手,询问了他的家乡情况。通过翻译,库尔班向毛主席讲述了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和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喜悦。

7月1日,在返回新疆前,库尔班受邀参加了建军三十周年庆祝大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盛大的集会。会后,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他和毛主席的合影照片。

7月15日,库尔班带着见到毛主席的喜悦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在会上,他详细讲述了在北京的见闻,特别是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他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装裱起来,挂在了自己的房间里。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当地群众参观学习的重要内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