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追悼会上,邓小平大发雷霆,只因有一人没在现场

怪识历史 2024-01-25 18:31:28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我这一生,说是有些小成就,那也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如果没有人民,没有毛主席,像我们这样的人恐怕只会一事无成。

如果可以,我宁愿做毛主席的小学生。我去世后,丧事一切从简,只要在我的墓碑上写下中国布尔什维克之墓,我就心满意足。”

这是共和国开国元帅刘伯承去世前最后的遗言,1986年10月7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元帅与世长辞,享年94岁。

刘伯承的去世,让所有人都感到悲痛万分。当时身为共和国舵手的邓小平,在得知老搭档刘伯承病逝的消息后,甚至不惜放下手头的工作,强忍着泪水来到了刘伯承追悼会的现场,亲自主持刘伯承的追悼会。

然而,当邓小平翻阅刘伯承治丧委员会的手册时,却因为名单上一人的缺席而大发雷霆,他说道:

“这是怎么回事,去把他给我叫过来,刘伯承同志的追悼会,谁都可以不来,但唯独他不可以!”

那么,邓小平认为,究竟是谁不能缺席刘伯承的追悼会?他和刘伯承之间,曾有过怎样的一段不解之缘?这名在刘伯承追悼会上缺席的人,他最终来到刘伯承追悼会的现场了吗?

刘伯承的救命之恩

邓小平口中“谁都可以不来,唯独他不能缺席的人”,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肖永银。说起肖永银和刘伯承二人之间的不解之缘,就不得不要提到刘伯承昔日里对肖永银的救命之恩。

纵观肖永银的生平,他并非出身于刘伯承的嫡系部队,早年的肖永银出生于湖北黄安,其父是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后在革命的中途牺牲。1930年,年仅13岁的肖永银继承父亲的遗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中革命队伍的一员。

然而,在红军长征的历史时期,肖永银因为身在红四方面军,个人的命运曾一度面临艰难和波折。1935年,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野心膨胀,擅作主张改变红四方面军的行军路线,造成红军史上的“北上南下之争”。

直到1936年,踏过千难万险的肖永银等人,才跟着红四方面军大部队的脚步,来到了陕北,和中央红军会合。两支部队历经艰险的相遇,壮大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力量,也让肖永银和刘伯承之间的个人命运从此交织了在了一起。

在抵达陕北之后,当时毛主席等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两支部队的指挥系统,同时肃清张国焘的余毒,避免“枪指挥党”“山头林立”的错误再发生,而当时负责给红四方面军进行思想教育的人,正是有着“红军孙武”之称的刘伯承本人。

刘伯承虽然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带过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兵,但他从始至终都将每一个参加革命的人民子弟兵视若己出。当时主持红四方面军思想建设工作的刘伯承,不仅关注红四方面军的信仰建设问题,更将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倾囊相授,教红四方面军基层士兵带兵打仗的本事。也正是在刘伯承的课堂上,肖永银和自己今后的这位老上级第一次相遇。

不过,彼时的肖永银当时还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指挥员,他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怎么也不会跟眼前这位已经到了首长级别的刘伯承有着深厚的私交。但是,令肖永银和刘伯承都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红军史上的意外,让两个人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1936年,面对着蒋介石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毛主席等军委领导决定要让红军“杀出重围”,扩大红军在国内的影响力。而位于陕北革命根据地西侧的西北三马军阀,就是红军“破围”的对象。

毛主席等军委领导一致认为,只要红军能够攻克下西北三马控制的甘肃、青海,那么陕北革命根据地就可以直接与和苏联交好的外蒙接壤,如此一来苏联也可以向红军提供军事援助,这将大大改善中国革命的现状。

因此,攻打西北三马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旦实现那么对于中国革命史而言都是大功一件。

考虑到红军内部的团结问题,毛主席决定将西征的机会交给当时刚发生“北上南下之争”不久的红四方面军,希望红四方面军的集体战士能够团结一心,重新树立起部队在红军中的威信。

起初,红四方面军的西征战役堪称顺风顺水,然而正在战役进行到节骨眼的时候,张国焘又一次犯了“擅作主张”的老毛病,致使红四方面军的高层很难就指挥问题达成一致,这给了西北三马军阀进行反扑的机会。最终,西北三马的骑兵部队切断了红四方面军的补给线,本来形势大好的西征战役以失败告终。

在西北三马切断红四方面军的补给线后,无数红军战士被敌军冲散,肖永银也是和总部失去联系的红军战士之一。但是,肖永银并没有从此失去对革命的信念。他乔装打扮成乞丐,一路靠着要饭,跨过茫茫的戈壁滩,重新回到了陕北。

在肖永银重新踏上陕北的土地时,军委那里也刚刚得到了败报的消息。为了接应回到陕北的红军士兵,毛主席早早让刘伯承在陕北西部组建了援助司令部,以便及时给予这些一路行乞,又饿又冷的士兵必要的援助。也幸亏毛主席和刘伯承的早做准备,让徒步来到陕北的肖永银有了一线生机。

衣衫褴褛的肖永银,来到司令部,发现刘伯承在这里已经等了很久时,再也没有忍住眼中的泪水,肖永银说道:“首长,我们这次败了!败得太惨了!”

刘伯承见肖永银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连忙摸着他的头,说道:“胜败是兵家常事,能活着回来就不容易!”随后便让警卫员们给肖永银换衣服、洗澡和治病,刘伯承的这份“救命之恩”,肖永银从始至终都铭记于心。

调节肖、王矛盾,让他奔赴朝鲜战场

在西征战役中被刘伯承救了一命的肖永银,感念刘伯承的救命之恩,在大病痊愈后表示:自己不愿意继续留在红四方面军了,他愿意待在刘伯承的身边,成为刘伯承麾下的一名士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考虑到肖永银的再三申请,刘伯承最终同意了肖永银的请求,把肖永银调到了八路军的129师386旅虎将王近山的麾下。深感刘伯承昔日救命之恩的肖永银,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在大杨庄战斗、百团大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王近山麾下的“三剑客”之首剑。

大部分人都认为,肖永银之所以能够在沙场上屡立战功,是因为他和王近山等人团结一心、精诚合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战场上肖永银和王近山虽然齐心协力,共抗敌军,但在生活中,两个人的脾气却不一定合得来。因为一件事的发生,肖永银对王近山的所作所为感到有些许的不满,也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委屈。

原来,在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后,军委决定派王近山率领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王近山为主将,肖永银为副将,两个昔日里的老搭档能够在战场上互相有个照应。然而,令肖永银没有想到的是,王近山却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知给自己,丝毫没有带自己入朝作战的意思。

对此,肖永银感到十分委屈:虽然他一直以来和王近山有龃龉,但他着实不想将私人的感情上升到工作层面。可是,他又不愿意开口去有求于王近山。思来想去,肖永银只好找来了昔日里的老上级刘伯承,像是小孩子一样和刘伯承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不甘,表示自己如果不能上朝鲜战场奋勇杀敌,将是自己的毕生遗憾。

了解的肖永银内心想法的刘伯承点了点头,随后便找来了王近山。作为王近山的老上级,刘伯承也深知王近山的脾气,于是对他说道:“你个人在生活上的脾气和好恶,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希望你因为个人的私事,影响到了国家,这个责任你、我都担当不起,这也是为了你作为一名军人的个人声誉着想,近山同志,你觉得呢?”

虽然刘伯承从始至终并没有谈及肖永银的事,但粗总有细的王近山很快明白了刘伯承的话外之音,于是当即羞愧难当的表示:国难当头,自己一定会把个人置之度外,随后便和肖永银一起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一同为国尽忠,建功立业。

肖永银为何没有出席刘伯承追悼会

无论是刘伯承对肖永银个人的救命之恩,还是刘伯承后来说服王近山,给予肖永银建功立业的机会,人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刘伯承对肖永银无微不至的关怀,也难怪邓小平会说:刘伯承的追悼会谁都可以不来,唯独肖永银不可以。

那么,肖永银究竟是出自什么原因,没有来刘伯承的追悼会呢?

实际上,肖永银本人绝非是忘恩负义之人,刘伯承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他从始至终都铭记于心,在刘伯承困难之际,他也曾一度对老首长施以援助之手。

20世纪60年代,刘伯承被下令搬出北京,当时的刘伯承眼睛已经接近失明,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刘伯承说道:“如果国家有需要,我这一把老骨头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至少可以做一个参谋。”但是,身体患病的刘伯承还是被下令离开了京城。

正当刘伯承为自己的去处感到怅然若失时,肖永银主动向老上级刘伯承提出,他可以到自己这里暂住一段时间。来到肖永银办公处的刘伯承满怀歉意地说道:“实在不好意思,给你喝你的部队添麻烦了。”肖永银连忙慌张地说道:“首长,您这是说哪里话,照顾您的事儿怎么能叫麻烦呢!”

其实,肖永银之所以在1986年缺席刘伯承的追悼会,是因为那天他恰巧有部队的公务在身。刘伯承也曾教育过他,要把国家的事看得比个人更重要,对于刘伯承的教诲,肖永银从始至终都铭记于心。

但是,未能亲自出席刘伯承的追悼会,也成为了肖永银毕生的遗憾,以至于他后来只能在刘伯承的墓前,向昔日的老首长脱帽致敬。

2002年4月,肖永银因病逝世,享年85岁。

41 阅读:24332

怪识历史

简介:看遍千古百科,分享天下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