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宣布俄罗斯进入“部分战争动员”状态,包括征召三十万预备役军人,以及俄罗斯经济部分进入战时经济状态,这个消息对美国和欧盟国家来讲显然有不一样的含义。
虽然很多专家都会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北约VS俄罗斯”,不过在我看来北约是次要的,因为北约作为一个军事政治组织,在最近二十多年北约的政治地位其实已经显著让位给了“美国、欧盟”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在对俄政策上,欧盟与美国的立场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与冷战时期不同,因此在西方对俄罗斯的政策分析上,着重应该强调的是欧盟与美国各自的立场与诉求。
北约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更何况要北约内部真是铁板一块,这场俄乌冲突也不见得能打起来,普京最终在乌克兰政变发生八年之后下定决心出兵乌克兰,难道不也是看准了这一点吗?
那么谈到欧盟与美国不同的立场,这其实就是俄乌冲突发生,以及这场冲突长期化的主要原因,并且从中也能找到未来一段时间西方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北约是否会出兵干涉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首先,在俄罗斯进入部分战争动员之后,我们要看到其实美国这边反应是比较“平和”的,就是说他们没有进行任何激进的行动。
包括说俄罗斯决定要在乌克兰四个地区,也就是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举行“入俄公投”,但白宫方面也并没有激进的外交表态。
要知道这个做法其实相比起今年2月份俄乌冲突刚爆发时俄罗斯方面的姿态还要更加激进,因为最开始我们知道普京列出的“战争目标”中其实并不明确包含有这部分内容,当时他们提的是对乌克兰“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去威胁化”。
但在七个月之后,现在俄罗斯已经很明确了他们要在乌克兰开疆拓土的诉求,但即使如此,美国也并没有很激烈的表态,拜登并没有明确承诺要阻止普京实现这个目标,而仅仅说“会继续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
这种看上去似乎有些软弱的姿态(实际上拜登确实因为对乌克兰支援不力在国内受到了一些政客的批评)背后暴露的其实是美国对这场冲突的一个基本立场:
无论最终乌克兰何去何从这都并不触及美国的核心利益,考虑到俄罗斯是美国在国际范围内一个比较主要的麻烦制造者。
美国当然要给俄罗斯添乱,阻碍俄罗斯实现战争目标,但对俄乌战事,美国的投入将是比较有限的,对俄乌战事的财政、政治、军事投入不能影响到美国当下最重要的对华冷战战略。
说得直白点,如果俄罗斯最后能把乌克兰打死,那么对于美国来说是无所谓的,他们顶多就是给泽连斯基提供政治庇护,让乌克兰现政府流亡美国,但对于强硬手段的干涉,白宫方面持谨慎立场。
这种立场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首先对俄政策在当下的优先级远远不及对华政策,拜登在对华政策上全盘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思路,将针对中国的“冷战战略”视为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呢,俄罗斯虽然当今衰败之相无法隐藏,但俄罗斯仍然是一个拥有强大核力量的国家,在其国家利益的核心部分发起挑战对于美国来说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就是美国其实乐于看到俄乌冲突长期化,美国能从这场战争中收获到很多他们此前无法获得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俄乌冲突对于中欧贸易协定为代表的一系列中欧合作计划其实造成了一些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特朗普与拜登长期炒作“自由”、“民主”这些话题并且加上政治经济层面的施压都无法换来的,就是说哪怕在对华政策上,放任冲突的长期化对美国而言也能获得一些收益。
再比如说,前些年特朗普执政的时候有非常经典的一幕,就是当时还任职德国总理的默克尔以及一众欧盟国家领导人和特朗普针锋相对。
在特朗普执政的几年,美国对欧盟的政治控制是衰落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这一倾向在普京出兵乌克兰之前还在不断加深,而在这场战争爆发后,这种态势才有所缓解。
除此之外,俄乌冲突还为美国带去了一些经济利益,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在产业上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
比如在中国的C919走向市场之前,波音公司与欧洲空客就在民航干线客机领域存在竞争,在传统的高端制造业即航空、汽车等行业美国企业与欧洲企业的竞争并非不激烈,并且美国也在这种竞争中采取了一些超规则的打击手段,代表案例就是美国制裁法国阿尔斯通。
如今俄乌冲突在长期上看破坏了欧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环境,并且我们知道美国还是一个能源出口国。
过去十年欧洲“新工业”基本上绑定天然气作为工业能源,现在欧盟是不可能继续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了,俄乌冲突长期化的结果是美国天然气逐步取代俄罗斯天然气占领欧盟市场。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美国乐于看到俄乌冲突长期化,因此指望美国带头以强有力的手段干涉俄乌战事是不现实的,这样做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就算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也要考虑干涉的风险。
而欧盟方面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立场了,其实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细节就是,在今年2月俄罗斯出兵刚开的时候,德国和法国的领导人们几乎是“弹冠相庆”的姿态。
只不过表露地非常低调,就是说当时他们以为困扰了数月的乌克兰局势终于能够平息,但很可惜俄罗斯并不给力,这场战争竟然拖到现在。
那么如今欧盟显然不可能继续像此前一样对俄罗斯采取“绥靖政策”了,现在德国媒体痛批默克尔对俄绥靖,痛批过去几年欧盟对俄罗斯软弱外交。
还有看法认为正是因为过去七八年时间对俄罗斯的温和外交让普京有了足够的胆量发动这场战争。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并不是对俄罗斯缓和关系是错的,我们要从西方人的思维出发去理解他们的想法,为什么没有人批评欧盟一些政策对美国软弱卖国呢?
错的从来不是绥靖、软弱,而是要看你对谁绥靖、对谁软弱,如果说俄罗斯有能力在一个月内荡平乌克兰,那种情况下对俄罗斯绥靖、对俄罗斯软弱会被批评吗?不仅不会被批评,反而会被认为是有先见之明的正确决策。
所以欧洲政客永远不会因为亲美而受到批评,因为美国是强大的,亲美是顺理成章符合利益的,就算不符合利益也是合乎“意识形态”的。
对美国软弱、对美国绥靖,在美国强大的时候,是一种被他们视为民主自由世界团结象征的行为,但亲俄会受到质疑,因为俄罗斯的力量远不及美国,并且如今因为俄罗斯战事不顺,亲俄受到的质疑更胜之前。
根本问题就在于,过去几年欧洲本土派的政客是高估了俄罗斯的力量,过分渲染了俄罗斯的力量,然后现在俄军在战场上表现并不好。
七个月了还是没能达成战争目标,甚至打一个乌克兰都需要俄罗斯全国进入部分战争动员状态,这个时候对俄罗斯软弱、对俄罗斯绥靖那就是无法饶恕的罪恶了。
诚然,保持稳定的俄欧关系对欧盟来说是有利的,这既能让他们获得廉价的能源供应,还有助于维持稳定的东欧地区形势,但在西方人的逻辑中,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俄欧关系?方法上是强硬派还是偏温和?
这个问题取决于相对实力,现在欧盟内部的本土派政客面对的困局就在于此,俄罗斯表现出的实力,让他们并不能名正言顺地采取温和态度对待俄乌冲突。
既然不能采取温和态度,以强硬派的做法去处置应对就必然导致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产生矛盾。
概括地说,就是欧盟直到现在也一定是最愿意快速结束这场战争的势力,在这方面他们的需求迫切程度不亚于俄罗斯,只不过很可惜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放弃支持乌克兰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还必须大力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国家给予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是否会超过美国?这是有可能的,但好消息是,他们的强硬做派并不会招致俄罗斯的报复。
因为俄罗斯反的是美国,而不是欧盟,在对西方的政策上,俄罗斯的立场是宁可对欧盟投降也不能对美国投降,维持这种姿态是他们的一大核心利益,只要维持这种姿态,俄罗斯的统战价值仍然可以保留。
在这个俄、欧、美的三方牌局中,俄罗斯的根本目的是要展示力量,展示他们在军事、安全问题上部分替代美国对欧盟的地位的能力,从而获得与欧盟谈判的筹码,并且最终实现一个符合俄罗斯利益的俄欧关系。
其实从德国、法国的很多媒体的表现上,我们能够看出来他们是希望与俄罗斯缓解关系的:
比如说围绕俄罗斯天然气断供的话题,欧洲民众的生活其实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天然气涨价固然不是好事,但一个发达国家地区的民众多掏那么几十欧元的天然气钱也不是什么不接受的事情,人家不缺这点钱。
但饶是如此,我们能看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的媒体非常热衷于渲染天然气断供的危害,将这种危害夸大到远远超出现实的层面。
这其中表现出的其实就是他们希望让民众接受他们对俄罗斯的温和政策,让民众谅解他们对俄绥靖的苦衷,实际上俄乌交战,真正被架在火上烤的势力当中,欧盟一直是大头。
但现在的局面就是他们已经不可能继续对俄绥靖了,这样下去动摇的是欧盟的团结,而欧盟的团结高于一切,因此整体上步调一致地对待俄罗斯。
至少在立场、姿态上保持一致是必然的,并且为了展示“团结统一”的欧洲,他们还会为乌克兰提供一些支持,而对此,俄罗斯恐怕不会有什么行动。
在普京眼中,欧盟支持乌克兰的行为对俄罗斯并不是很要紧的事情,这完全是他们考虑范围之类的,更何况涉及到军事问题上,欧盟能够提供的支持有限。
所以总体来看,俄乌冲突当然会升级,但是升级的层次也应该是局部的,就是说俄罗斯、美国、欧盟三方的力量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交锋会比以前更加激烈,但这种交锋升级为范围超出乌克兰国土范围的战争的可能性非常低。
对美国来说没有必要这样做,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对付中国,对欧盟来说这仗打出乌克兰那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他们当然也不希望自己流血牺牲为他人做了嫁衣,将战争局限在乌克兰境内尚且可以支撑,要是战火烧出去那就真要赌上国运了。
真正的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会在这场战争中收获到很多此前拿不到的东西,围绕这场战争之外的很多事件的意义,其实超过了这场战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