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曾经在全国各地大规模进行屯田,为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4-06 03:30:19

屯田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农合一的开发模式,一般在战乱时期和边疆地区采用。在古代,从内地运输粮食到边疆地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古代王朝往往会采取屯田的模式来解决粮食问题。屯田可以减轻补给的困难,大大减少补给的成本,对于稳定边疆的治理有重要的作用。

蒙古崛起之初并不了解屯田的重要性,但与汉人长期接触后也逐渐接受了屯田。1253年,忽必烈带领大军南征大理国,途中有汪德臣入见,“乞免益昌赋税及徭役,漕粮、屯田为长久计”。忽必烈答应了汪德臣的请求,在灭大理后减轻徭役,进行屯田,使得云南稳定下来。

忽必烈北返后又在河南、凤翔等地进行屯田,为以后得屯田制推广打下了基础。大规模的屯田是1265年开始的,这时候忽必烈已经平定李璮之乱,废除了汉人诸侯,国家得以直接掌控中原的土地,于是屯田得以推行。《元史·兵志》称“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立屯田以守之。”

屯田的范围主要是“孟州之东,黄河之北,南至八柳树、枯河、徐州等处”。屯田的队伍主要是阿术、阿刺罕等将领带领的军队。此后,忽必烈为了远征日本,就在朝鲜北部进行屯田。不久后,屯田就遍布了四川、河南、山东等地。为了招来流民进行耕种,朝廷会给流民提供耕牛、农具、种子等,而屯田的民户需要将一半的粮食交给国家。

当时,广大的北方地区和四川地区因为蒙古带来连年战乱而经济残破,流民四起,人口大量减少。忽必烈在北方推行屯田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此后,为了镇守边疆、稳定内地,元朝将屯田制推广到了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等地。对于元朝来说,“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

在蒙古高原,忽必烈多次派遣大批的汉人和蒙古人到克鲁伦河、叶尼塞河、杭爱山、和林等地进行屯田。忽必烈之所以要在漠北屯田,那是因为漠北是蒙古的核心地区,况且当时海都和西北诸王都觊觎漠北,这给了元朝很大的压力。为了实现漠北的长期驻兵,减少粮食的运输成本,忽必烈就决定在漠北屯田。

在东北地区,忽必烈四次派遣蒙古、女真和汉人深入辽河、黑龙江流域进行屯田。元朝之所以屯田东北,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东北的控制。在屯田的基础上,元朝在东北发动了对库页岛的征服,并且在奴儿干城建立了征东元帅府。

西域地区是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争夺的焦点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了控制西域,元朝于1281年和1288年在别失八里、阿力麻里(伊犁)、于阗、喀什、吐鲁番、哈密、库车等地进行屯田。尽管西域的大部分土地在1288年后最终被察合台汗国占据,但屯田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河西走廊的屯田是从1274年开始的。由于蒙古灭西夏后在河西走廊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河西走廊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但河西走廊又是统治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桥头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忽必烈在河西走廊设置了5个屯田机构,调动了大批的汉人、回回人、蒙古人到此耕种。

忽必烈在云南的屯田也是不可忽视的。1275年,忽必烈调遣大量的汉人、回回人进攻云南各地进行屯田,并设置了十二个屯田机构。元朝在云南的屯田,加强了对云南的控制,也加速了对云南的经济开发。元朝灭亡后,明朝也继承了元朝屯田的方针继续大规模在云贵一带屯田,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当时南方的确虽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两广、湘西等地区依然十分落后,是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为了开发南方,忽必烈下令设“镇守黎蛮海北海南屯田万户府”,在广东和海南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惠安氓庶,招徠黎獠,置屯田以养军”。元朝对两广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到明清时,两广已经不是蛮荒之地了。

元朝在全国大规模的屯田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的融合,许多女真人、蒙古人和回回人因为屯田而迁徙到了内地,和汉人杂居。许多汉人也迁徙到了云南、东北、蒙古等地区,和少数民族杂居。例如,现在贵州境内也有许多的蒙古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当地的彝族、汉族融为一体,没有了蒙古人的特征。这就是民族融合。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屯田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其本身也有许多的缺陷,例如对屯民的剥削比例过高,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战争时期,到了和平年代就不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一些豪强贵族也会利用特权来吞并屯田,导致屯田制逐渐瓦解。例如1286年就有 “江南隶官之田, 多为强豪所据”的现象。

尽管元朝的屯田制出现许多弊端,但因为屯田制可以减少开支,因而被明朝继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全国大规模推行屯田制,他说“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不过明朝的屯田制最终也瓦解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