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的一名男子在房间里哄孩子睡觉,过了一会儿,妻子推门进来,想看看孩子睡着了没有。
可眼前的一幕让她瞬间血压飙升,只见丈夫正裹着被子呼呼大睡,而孩子则抱着手机看得津津有味。
女子气得拍了丈夫一巴掌,问道:“谁哄谁睡觉啊?”
有网友评论道:“我以前也是,哄儿子睡觉,我自己睡着了,他还在玩。”
“这么小的孩子,最好别拿手机给他看,到时候近视了你就知道了,尤其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手机,真的特别容易近视。”
“当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到这一幕后,我都不敢想象他将会经历什么。”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们常常面临诸多育儿挑战,其中,“哄孩子睡觉”这一看似简单的日常任务,实则蕴含着许多学问与智慧。
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几乎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使得“是否应该给孩子玩手机以助其入睡”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特别是当家长们发现自己在哄孩子睡觉的过程中,自己反而先睡着了,这一问题更显得尤为棘手。
哄孩子入睡,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安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过讲述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或是进行温柔的抚摸,帮助孩子放松心情,逐渐进入梦乡。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家长开始尝试用播放动画片、游戏或是短视频的方式来“哄睡”孩子。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安静下来。
然而,这种做法的长期效果及潜在问题,却往往被一些家长所忽视。
从生理角度来看,孩子在睡前接触手机屏幕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种对调节人体睡眠节律至关重要的激素。
褪黑素分泌减少,意味着孩子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此外,孩子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椎不适等健康问题。
从心理层面来说,孩子在睡前通过手机接触到的信息往往较为碎片化,且内容可能并不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
这些信息的涌入,不仅可能干扰孩子的思维,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
因为,真正的哄睡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是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的关键环节。
家长在哄孩子睡觉的过程中,自己反而先睡着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失职的表现。
这不仅可能让孩子感到被忽视,还可能让他们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认为手机是入睡的“必需品”。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失去自主入睡的能力,甚至形成不良的睡眠习惯。
树立正确的榜样至关重要,家长自身应减少在孩子面前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应该尝试用更加传统、健康的方式哄睡孩子,如讲述睡前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等。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父母的爱与陪伴中入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