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省份,将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
1月2日,四川省人社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针对招聘领域提出了较为重要的调整,明确要求,按照统一部署,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此前,山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多地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编等用人单位招聘中,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应届生身份报考。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届生身份逐渐松绑和淡化正成为趋势。
“应届生福利”,有多香?
每年毕业季,“建议大家珍惜应届生身份”的话题都会冲上热搜,应届生身份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一直以来,“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和考公中被视为一块有力的“金字招牌”,享有诸多政策优惠和岗位倾斜。比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岗位都仅招录应届毕业生。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设置了2.6万个岗位计划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
除了公务员考试以外,近年来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正向应届生倾斜,其中,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之大最为显著。
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国企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央企招录36.8万人、同比增长23.9%。今年7月,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一次性延长2年,稳定就业预期。
四川、河南等省也出台政策,政策鼓励国企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河南省人社厅、教育厅等部门在8月9日共同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国有企业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要保持一定比例,招收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原则上不低于2023届招收人数。
图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此外,无论是央企、世界500强还是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设有只面向应届生的校园招聘,对于应届生求职来说,相比于难度更大的社招,参加校园招聘是进入一些知名企业的最优选择。
在落户限制上,应届生屡获援助,有的城市甚至开启了“绿色通道”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以上海为例,博士应届生,各研究所、各高校硕士应届生,清北复交同济和华师大等高校本科应届生均可以直接落户。
放宽标准,为就业“松绑”
然而,“应届生”身份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羁绊”。
由于“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许多毕业生对于首次就业格外谨慎。有不少志在考公考编的同学不敢工作,宁愿选择缓就业、慢就业以报考应届生专设岗位;有为保应届生身份选择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保的;更有已经工作的往届生为了考公,不得不考研来重拾应届生身份“曲线救国”。
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达19.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学生身边有同学主动延毕,超过四成同学延毕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图源:小红书
原本对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的初衷,是为找不准方向、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营造一个接轨社会的“缓冲期”。可眼下,这种身份性限制为求职者的“社会时钟”戴上了镣铐,一旦考公考编没有上岸,转去就业市场重新求职的大学生们,将要面对更残酷的竞争——两年的空档期叠加工作经验为零,让他们的竞争力处于更加弱势的一方。
种种现实困境都说明,以往的应届生身份制度,已经失去其在某些场景中的保障意义,限制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对其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给所有高校毕业生平等的就业机会。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提出,从短期看,可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适当予以延长。从长期看,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也要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吕建也建议,优化应届生身份定义,缓解“慢就业”,“无论是否签订过劳动合同或缴纳过社保,均属于应届毕业生身份,在重新就业时享受应届生相关待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不要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的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提到,当前就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光是应届生压力大,往届生也有就业压力。严格地区分应届生和往届生事实上会造成就业不公平,“不管是哪一类学生,存在的都是能不能就业的问题”。
多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有助于让大学生不必再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编失败后死磕脱产二战、三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能在职场生涯起步阶段,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甚至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