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是北京最典型的北方民居形式,经历了八百多年发展,最终形成了四合院严格的空间聚落。解放后,逐渐变成了“社会性“住宅,没有了等级的结缔,同样生活在大杂院内的不同人家共享同样一个院子和一条胡同,这些公共空间确实拉近了居民的距离,但同样也剥夺了居民间的隐私,甚至很多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
© 孙海霆
© 孙海霆
项目是业主和设计师一道对北京四合院新的居住模式的探讨。虽然项目面积不大,但业主希望项目仍然有能力同时承载自己和朋友们同时居住,甚至多余的房间还可以对外长期出租。如同老友记那样的“群居”生活,需要公共的客厅空间,大家可以一起活动用餐,但又有自己的生活单元。
© 孙海霆
© 孙海霆
待改造建筑是一套标准的一进的四合院,项目位于天桥储子营胡同,通过置入的结构和屋顶,设计模糊了原有的庭院、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边界,新营造的庭院与室内空间相融合,为室内带来了自然景观和充足的空气和自然光线。
© 孙海霆
© 孙海霆
© 杨圣晨
© 孙海霆
© 孙海霆
设计将原本的庭院空间分割并架起,从屋檐长出了“鸽子笼”,冲出了原有的屋顶,架设在这片“瓦海”之上的新空间是完全摆脱掉社会属性,属于个人的对话自然的独立空间。推开“天窗”,像是爬到了房子的屋顶,但却仍然在室内。原有建筑瓦顶屋面有一部分也延伸到了室内。就像是《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和关巧红碰面的地方,北京四合院的屋顶是这城墙内少有的自由,浪漫,能放空一切的场所。
© 孙海霆
© 孙海霆
© 孙海霆
© 孙海霆
© 孙海霆
© 杨圣晨
新建的“鸽子笼”用纯粹的几何形体架于屋顶。与原有的屋顶在视觉上形成了形体的穿插,青砖山墙及瓦当被包裹进室内。屋顶的采光玻璃面加上了半透遮光帘,将日光过滤成更加柔和的光线。这一系列的处理,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模糊,现代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与相同,明快与温馨氛围的营造,新与旧的关系变得暧昧。悬浮的“鸽子笼”由钢结构搭建,从结构上与砖木结构的建筑主体脱开。清晰的结构关系让原有的木结构也得以暴露出来。
© 孙海霆
© 孙海霆
© 孙海霆
© 孙海霆
餐厅吧台的位置横跨了正方西侧一间和西耳房两个空间。设计将新建的耳房和现状正方通过材料进行了视觉上的区分。白色水磨石和青砖将空间一分为二,黑与白,光滑与粗糙,简单与复杂从高度,肌理、立面材质、空间差异化几个不同的方面产生了对比。
© 肖莹
© 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