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战蚩尤时,中国南方在干什么?考古发现尧舜禹南征真相

聚立说历史 2023-03-12 07:15:05

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堪称是上古第一大战,虽然这场战争并没有留下直接的文字记录,但战争的惨烈还是给华夏先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并随着口口相传,最终镌刻在了史书当中,同时还附加了层层的神话色彩。

在先秦古史体系中,五帝一脉均尊黄帝为宗,这暗和的正是黄帝族部落通过战争整合了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游一带的诸多其他氏族,建立了一个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北至荤粥,南至长江的华夏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记载中的黄帝版图与考古学上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范围高度一致,而庙底沟类型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特征也与传说中的黄帝所发明使用的器物吻合。

这表明,黄帝(或者说黄帝部落)生存年代的时空框架,处于考古学上的庙底沟类型兴起到龙山文化早期阶段,也就是碳十四测定的公元前4005年至公元前2780年。

古本《竹书纪年》曾载:“黄帝至禹,为三十世”,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测算,夏朝建立时间约在公元前2070年,按照每一世30年粗略计算,黄帝的生存年代也刚好落入上述碳十四的测年范围。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时间跨度,是因为上古时期常常将部落与部落首领的称号混淆指代,换言之,黄帝可能不止一人,而是每一代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

而原本生活在华夏和东夷交界地带的蚩尤九黎部落联盟(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虽然一度以强硬的军事姿态与炎黄联军对抗,但终究没能敌过黄帝的兵峰。

那么在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中国的南方又在干什么呢?

就在北方庙底沟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同时,南方的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大溪文化”,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为萌芽阶段,而二到四期则是繁荣扩张阶段,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至前3200年。

大溪文化崛起的时间点,与黄帝战蚩尤落在了同一个时空框架内,就在蚩尤战死,华夏集团初步形成的同时,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一带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分别是汉水以东的油子岭遗址、峡江的关庙山遗址、洞庭湖沿岸的汤家岗遗址。

这三处遗址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差异明显,分布范围与史书记载中的三苗惊人一致(《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一提起三苗,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蚩尤,直到今天苗族同胞还将蚩尤视为祖先。但实际上,三苗并不全是蚩尤之后。

首先是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不同。蚩尤的遗存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接地带的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与炎帝同宗。而三苗的考古学遗存为大溪文化,这两者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且在时间上大溪文化并不晚于大司空村类型。

其次是DNA基因检测结果不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骨DNA检测后发现,其主要类型为M7,这个类型在现代苗瑶族同胞里呈现高频。而蚩尤所属的华夏集团却是F444和M117类型。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离散南迁,融入到了南方的三苗族群当中,并带来了蚩尤的传说。

事实上,苗族古歌《格蚩尤老》也传唱着他们的南迁之路:“先祖居住在大河(黄河)边,首领是格蚩爷老(蚩尤)。战争中格蚩爷老被杀,余族被迫南迁到大江(长江)边。后来战争又起,又被迫西迁进川贵黔大山中”。

但三苗的“三足鼎立”并未持续太久。就在北方逐渐形成以炎黄为核心的华夏集团时,南方的三苗也在公元前3300左右演进为统一的屈家岭文化,继北方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第三股势力—三苗集团形成,并以强势姿态开启了与炎黄华夏集团的争雄。

《国语》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三苗复九黎之德”。不过,考古发现的三苗集团的军事成就,远比重现九黎辉煌要大得多。

原本属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南阳和豫西南一带,突然全面屈家岭化。

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大量无头墓葬,甚至还有活埋坑,而邓州八里岗遗址则发现了建筑突遭大火焚烧而废弃的痕迹,出土人骨DNA检测属D4亚型,在北方汉族人群中分布频率较高,而在南方分布则较低。

类似的屈家岭化考古发现在更偏北的洛阳、郑州一线也找到。

这表明,原本属于华夏集团腹地的河南大部,都被北上的三苗集团攻克。华夏和三苗的第一阶段争霸,以三苗的胜利而告终,华夏集团被迫退入黄河以北的区域。

这一大发现,也揭开了尧舜禹南征的真相。

到了公元前2600年左右,华夏集团进入了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并与东夷集团形成了联合。炎黄的后裔尧、舜、禹先后在晋南豫西建立了核心统治。

而彼时的三苗集团,也从屈家岭文化演进为石家河文化,相比前者,石家河文化呈现出更加浓郁的“军权至上”特征,出土的陶罐上频频刻有操持石钺的武士形象。

与东夷联合后的华夏集团,开始占据军事上的主动,逐步收复“故地”。

史书当中开始出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伐三苗,杀三苗于三危”等带有胜利字眼的记载,华夏集团和三苗集团的战争持续了尧舜禹三代君王。

到大禹继位时,恰逢三苗发生内乱,大禹趁机组建夷夏联军(《战国策》“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对三苗发动了决战。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也形成了吻合。

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南阳盆地的屈家岭风格宽扁足鼎被王湾三期文化(先夏文化)的侧三角形足鼎完全取代。紧接着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出现了激烈的攻城战迹象,南城垣内发现了长达20米的缺口。

这意味着,大禹的南征,不仅收复了南阳盆地,而且一举攻克了三苗集团的核心区域(都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先秦文献中不再出现“三苗”这个族名。

自此,华夏集团和三苗集团的史前争霸之战,以华夏集团的完胜而告终。惨烈的战争,在无形中也促成了上古时期中国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禹正是凭借治水和南征的文治武功,最终建立了广域王权的夏朝,天下从此成为一家。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