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现在去医院,动不动就让做个CT,医生也不多解释,反正是“让你做就做”,你不做他怕自己担责任。人们似乎都成了“体检机器”,每个病人都得通过CT这个筛子检查个遍。就像有网友讲的——“我爸去医院治个咳嗽,竟然一个月做了6次CT,转院还得重新做”,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你信不信,医生推荐你做CT,常常是“为了你负责”,但很多时候,这个“负责”能不能承担的起,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是的,医生的确难做,很多时候,你要不做检查,又怕出了事被指责;做了检查呢,你还得忍受家属的质疑和自己钱包的缩水。所以,有些医院想得很简单,反正你要治病,得先把CT做个遍,再说后面那些药和治疗是不是多余的。
有个朋友,前段时间也去了医院,因为小感冒,三天两头的咳嗽,结果医生说让做个CT,我朋友刚开始还没当回事儿,可做完之后,医生一脸严肃地说:“这不是普通感冒,你得做个增强CT,看看是不是肺部有问题。”哎,增强CT,听起来就不是个“便宜货”。然后没想到,做完增强CT后,医生又说:“咳嗽不止,还是得做个PET-CT。” 这回,我朋友终于炸了——“我这只是个感冒,你搞这么大阵仗,我怎么觉得自己快得了肺癌了!”
不是说医院不该重视病人的健康,做CT本身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这种看似“为了病人好”的做法,背后可能是医院的“利润驱动”。大家也知道,CT做一做,医院的收入就上去了。可是,谁来负责那些做了六次CT,结果连个明确病因都没查出的病人?看似为了让患者安心,做的检查却成了“过度治疗”的代名词,甚至有些人走进医院,走了好几趟,CT照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连医生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不仅是CT,医院现在是越来越多依赖“排除法”来判断病因了。病人来了,什么都检查一遍,有没有病都得做个样子。就像那次我去看一个医生,我说我只是感冒,能不能先开点药。结果医生居然跟我说:“我们得做个检查,确认一下你是不是有潜在问题。”当时我简直愣住了,心想:是我感冒了,还是医院在搞什么“潜规则”?这不就是“生病排查”变成了“赚钱模式”吗?
我想,医生也不是没有压力的。你看现在医疗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医院不仅要和其他医院抢患者,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制度和责任压力。医生一旦出现差错,轻则被患者投诉,重则被追责。所以,他敢不多开些检查单?反正做了检查,不管有用没用,起码自己是“尽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病人可能根本就没事,却被要求做一堆CT检查,做了却还被告知“结果不明确”,这让人怎么受得了?
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信任危机。大家都知道,社会上每个人都像是活在“防火墙”里,医生跟病人之间,患者跟医疗系统之间,信任早已被无限拉远。你去医院,一般都是抱着“宁可做多一项检查,也不想错过任何病因”的心态,因为你心里没底——你永远不知道,哪天医生突然告诉你,“你的症状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结果检查出个肿瘤”,你心里就不得不问:这些检查,究竟是为了我的健康,还是为了医院的账本?
难道不是吗?有些医院为了做“科普”和“排查”,并没有真正照顾到患者的实际需要,而是利用患者的“紧张”和“无奈”来“诱导”做检查。结果一个简单的感冒病情,最后却成了CT机器里的无数影像。这些影像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利益链条,是那些利益熏心的医院和医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小赵去医院做个腰痛检查,结果医生让我做了四次CT,然后他问:“就没有别的检查手段吗?”医生回答:“CT检查精准。”然后到了第二天,给我朋友开了个清单——做了4次CT,医生说:“没查出什么问题,换个治疗方案看看。” 就是这样,一开始小赵的治疗就从简单的腰肌劳损开始,结果做了四次CT后,不仅腰疼还多了几项并发症。
我看到这里,真的有点火大——这就是典型的“过度治疗”。医院应该在真正必要的时候开CT,而不是在你“看不出毛病”时就不放过任何一次检查。别搞得病人就成了医院赚钱的工具。
医疗行业现在的矛盾就这么尖锐,问题出在每个人的选择与信任之间,反映出社会上人们对医疗的焦虑和不信任。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医院“滥用CT”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偶尔的事情,而成了常态。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让病人做更多的检查,而是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机制,让医生能真正关注患者的健康,而不是用CT来掩盖看不见的利益驱动。
你怎么看?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也别忘了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