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当中,存在着大量不畏强权机智取胜的故事,嘉峪关城墙上的“定城砖”,就是其中一个。
在这个故事里,代表着人民的弱势方,名叫易开占,是工匠领班,而代表着官僚的强权方,则是朝廷监修官。
“是位‘雁过拔毛’的主儿。”关于朝廷派下来的,负责监督嘉峪关修缮的官员名称,有好几个版本,但不管是哪个版本,这位监修官都是个想要借着工程修建大捞一笔的贪官。
当这位监修官找到易开占,并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后,易开占直接一口就回绝了。
易开占正义凌然地表示,自己计算工料十分精准,早已算出修建总共需要99999块砖,没有办法再多算一点。贪官一听,当即恼羞成怒,表示如果到验收的时候,砖块数量不对,那就砍掉易开占的头,并罚所有工匠3年劳役。
“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易开占是一名十分有名,且工作经验丰富,非常善于计算用料的工匠。当其胸有成竹地对监修官报出砖块数量后,他便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修建当中,半点没有设想过砖块数量出现错误的可能。
日升月落,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等易开占和工匠们辛辛苦苦终于把工程都完工后,易开占愣住了,他没想到,居然真的就像那位监修官所说的一样,砖块数量居然出现了问题。
看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块砖,易开占在蒙了一秒之后,很快便开始了疯狂思考。虽然其实多出一块砖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易开占明白,自己之前毫不犹豫地拒绝行为,已经得罪了监修官,这个时候,一旦再让其拿到什么把柄,自己必死无疑。
眼看着监修官验收时间将至,在这块砖已经被大多工匠知道,无法掩藏或丢弃的情况下,易开占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
验收当天,监修官趾高气扬地就来到了嘉峪关。在易开占的带领下,整个嘉峪关被修得固若金汤,非常牢靠。但宏伟的外观和扎实的用料,并没有让监修官彻底满意。
他一路紧盯工程各个位置,等验收到西瓮城会极门门楼的时候,监修官眼前一亮,“那块砖是什么?那里怎么会多出一块砖来?!”
面对监修官突然高昂的情绪,以及所有人询问的眼神,易开占没有丝毫的慌乱。他施施然上前一步表示,这块砖是“定城砖”,一旦取下,整个城都会倒塌。
虽然也不是没有怀疑,但重压在头,修建嘉峪关可是国家大事,一旦出了什么差错,那别说是易开占,整个修缮团队都不会有人逃得掉。因此,虽是心有不甘,但监修官也只能继续按流程完成验收。
就这样,虽然这块“定城砖”只是易开占的灵机一动,但因为并没有人敢“以身犯险”,所以这块“定城砖”便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内都没有被人挪动。
“有打了八十大棍仍回原衙门作官的。”在历史上,嘉峪关的建造时间,是在公元1372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建明朝还没几年的时候。而一旦考虑到这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为幼年遭受过贪官污吏的欺负,所以哪怕当上皇帝了,朱元璋也依旧无法相信朝堂官员,总觉得官员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地贪污。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不仅将大量权力收归皇权,大量事务集中到自己身上,由自己一人来最终处理,还严格计算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
朱元璋在计算的时候非常细致,将所有官员的一日三餐等各种吃穿用度全部算了进去,并最终得出了一份由自己精心设计的朝堂官员工资表。
正常来说,如果每位官员都按照朱元璋所设计的那样生活,那这份工资表确实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基本上没人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朱元璋大概是忘了,官员们大多是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的。
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读书工作的资格,自然也就无法像男性一样赚取生存本钱,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因此,这部分女性的日常开销,基本生存所需,是需要家中男性来提供的。
另外,除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官员们还需要通过较为频繁的日常交涉才能及时了解到各方动向。不然,万一哪天没能更新信息而说错了话,站错了队,那全家就都可能要跟着自己遭殃。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本来想做清官的人,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被逼着去贪、去想办法从各种项目中搞点钱出来。面对这种官员们绞尽脑汁贪钱的行为,朱元璋气得全部严办。
当时,因为被判的官员过多,新的接替的官员还来不及招,所以朱元璋甚至还发明了“戴死罪”这种办法。即新官员还没招上来的时候,旧的官员就先戴着死罪办事,等新官员来了,旧官员再去赴死。
很明显,朱元璋对于资金这一块,是看得非常紧的。
因此,在朱元璋任期内的嘉峪关修建工作,带有着非常具备朱元璋本人特色的勤俭节约风格,整座关城都是用黄土所建。到1373年建成的时候,这是一座高2丈厚1丈多的无楼土城。
连楼都没有,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传说中的将砖块放在城楼门上的情况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据说,贾岛曾为了使用“推”还是“敲”,捉摸了很久,最终几经琢磨思考,才得出了目前经得起推敲的这一版本。但对于“定城砖”的这个故事,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不管易开占的计算能力有多么强,经手过的项目有多么地丰富,他事实上都不可能给出像99999这么精确的数字。因为,在这种修建工程项目当中,原料损耗,是不可避免的。
换句话说,哪怕人们将这个故事的发生背景改一下,改成是在后期有了城楼,并且是在用砖块修建嘉峪关的时候所发生的,这个故事也很难成立。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不论烧制工匠的手艺有多么强大,沿途运输、搭建修缮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物料损耗的。
如果易开占真的经验丰富,那他必然会明白这一点,这样,他就只可能给出一个范围,而不是如此精确的数字。而如果易开占其实并不了解物料损耗这一点的话,那只能说明其在修缮方面是个新手,但这样的话,又和最后只有一块砖的误差不符。
因此,这个故事虽然乍一听很爽,可一旦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则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断断续续修筑168年。”即使只算到明朝嘉靖年间,将嘉峪关修建得较为完备的1539年,嘉峪关也修了一百多年。更何况,后来清朝的时候,还数次对嘉峪关大修过。
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多次数的修缮,在其余砖块都破损了的情况下,唯独这块砖头一直屹立不倒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
人们在嘉峪关的城墙上,能看到一块并没有和周围的砖头粘合在一起的很独特的砖。根据传说,这块砖是易开占为了保命而紧急捏造出来的“定城砖”,几百年都没人挪动,但考虑到真实情况,这块砖更可能是工作人员为了契合故事传说而特意放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