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中的异类,康有为学它在洞中呆了7天,胆小的还不敢学

一笑聊知 2018-12-17 08:41:32

大部分汉隶精品都是碑文,但也有一些比较奇葩的选手以其过硬的实力混了进来。

例如《石门颂》,它虽然也是刻的,但人家是刻在悬崖峭壁之上,属于摩崖石刻(“到此一游”之类的不算)。

稍微解释一下: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中说:“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碑碣与摩崖的区别就在于刻的载体不同,天然石壁上刻的才叫摩崖。

下面这个,就是摩崖石刻中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不过可能有些00后不认识):

南天一柱摩崖石刻2元人民币图样

《石门颂》为啥要刻在岩壁之上呢?

主要是因为它是为了表彰司隶校尉杨涣修复山道的光荣事迹。

杨涣修复的这条山道可不简单,它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被称为褒斜道,为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主干道,全程249公里。秦国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

不过到了东汉,褒斜道穿越七盘山的石门隧道因动乱破坏而断绝。公元107年,时任司隶校尉杨涣数次奏请顺帝重新打通并拓宽褒斜道。

也不知道是杨涣的诚意打动了皇帝,还是朝廷看到了这条隧道的重要性,奏请终于得到了批准。

于是,杨涣发动民夫,火烧水激,重开石门,加宽延伸穿山通道六丈有余。

——想想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和恶劣的地理环境,完成这件事可真是无比艰辛,也真是功德无量。

顺便再说一句,这也证明了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突然爆发而来的,而是有着悠久而优良的基因传承的!

148年,汉中太守王升视察石门,感念杨涣功绩,亲自撰文颂扬,并命人刻石于石门隧道西壁,史称《石门颂》。

石门栈道01

石门栈道02

石门栈道03

石门栈道04

褒斜道

与其他汉隶碑帖相比,《石门颂》胜在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由于它是刻在石壁上的缘故,不可能精雕细刻,只能依着岩面的起伏随势而为,因此用笔不拘一格,不作修琢,反而有自然豪放之趣。

观其字划,瘦硬疏朗,字的结体与竹木简犊的小字很相近。

尤其竖笔拉长的“命”、“升”等字保留了汉代简书的遗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

《石门颂》虽是隶书,但隶中带篆、带草,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开创了草隶一脉。

石门颂拓本

石门颂拓本局部01

石门颂拓本局部02

石门颂拓本局部03

值得一提的是,石门隧道是世界第一条人工开凿的人车通行的山体隧道,距今天已近2000年的历史。

在石门这段路上,由汉及宋,摩崖石刻多达40余种,其中精品有13种,被称为石门十三品,而《石门颂》为第五品,是精品中的精品,被尊为摩崖石刻的杰出代表。

伟大的工程配上精美的石刻艺术,可谓相得益彰。

1967年,为了修建石门水库,文物部门将这批石刻分凿切割下来,粘合 原状后,陈列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汉中博物馆。

汉中博物馆

切割下来的摩崖石刻

汉中博物馆刻石陈列室

清代书法家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据说康有为曾在石门洞中研习书法并生活达七日之久,还为它写了一首《论书绝句》:“餐霞冲采绝人烟,古今谯可称书仙?石门崖下遗摩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就连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书《辞海》(旧版)封面“辞海”两字,都是取自《石门颂》。

旧版《辞海》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