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11 17:37:21

引言:本段旨在概述主题背景,明确讨论焦点,为后续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确保逻辑起点清晰,便于读者把握全文脉络。

公元1630年9月22日,盛夏余温未散,京城局势动荡,民众心绪不宁,四处可见衰败之景。

皇太极不久前率兵自关外进攻,直指京城,虽被袁崇焕的宁远军打败,但清军铁骑的强大仍让京城百姓心中笼罩上难以消散的恐惧。

崇祯帝为平民愤,以“擅和议”、“戮大帅”之罪,下令于北京菜市场门前对袁崇焕施以凌迟极刑。

史书记载,袁崇焕受刑时,刑官割其3543刀,持续三天三夜,直至皮肉骨骼尽露,而其痛呼声仍持续未断。

围观百姓拍手称赞,同时痛斥“汉奸”与“卖国贼”,言语中充满愤怒与不满。

"大明最后防线崩溃,然袁崇焕传奇未歇,后世学者对其功过与结局争议不断。"

【投笔从戎】

纵观历史,众多文人选择投身军旅,巧合的是,这些书生名将的命运往往扑朔迷离,结局多不明朗。

但无论是当代百姓还是后世学者,普遍给予他们高度评价,而袁崇焕却是个特例,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赞誉。

他万历十七年生于广州,如同众多贫寒学子,袁崇焕彼时正勤勉备考科举。

他未拥有天才般的起点,历经四次科举考试均告失败。

35岁那年,袁崇焕终登进士,获朝廷委派至福建邵武任知县,他满怀壮志,踏上了前往邵武的仕途。

公元1622年,各地官员赴京考核,袁崇焕在此期间意外获都察院御史侯洵赏识。

他被特别留在北京,任职兵部职方司主事,官阶升至正六品,实现了职位的晋升。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严峻,朝廷面临镇守山海关人选难题,正苦寻合适将领以应对紧张局势。

袁崇焕在此背景下,独自骑马赴关外考察并安全返京,随后向朝廷坚定保证:只要给予我足够的军马钱谷,我一人足以守卫此地。

袁崇焕虽无实战经验,但朝廷人手匮乏,加之其自信满满,故再次破例升其为宁前兵备佥事,并拨银二十万两,以供其招募兵马之用。

袁崇焕并非盲目自信,在福建任知县期间,他常与人探讨军事兵法,这成为他的日常爱好。

他密切关注朝廷局势,常遇退役老兵,便详询军旅生涯及边境动态。

因此,袁崇焕对边关情形有所了解,自信能够守卫好边疆。

上任伊始,袁崇焕明晰局势,建议孙承宗将山海关防线扩至宁远城。他认为:“守关内须先守关外,守关外则必保宁远,宁远乃关外之关键。”

袁崇焕的提议深得孙承宗赞赏,获其首肯后,他立即率兵奔赴宁远城。

眼前的景象令他失望:城墙边茅草遍布,墙砖破碎随处可见,断壁与残垣交织成一片荒凉之景。

传说中的“七万雄兵”实则仅六万,且多为历经无数战役的老兵。

领饷时主动踊跃,临战时却胆怯退缩,显然难以胜任守卫宁远城之重责。

面对艰难困境,袁崇焕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他聚焦于辽东难民,他们家园尽毁,妻儿遭掠,对辽兵恨之入骨。

让辽人守卫本土,能有效减少招募军队的费用支出,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袁崇焕迅速行动,从难民中选拔数千人加入军队,这支日后令辽兵胆寒的队伍,便是宁远军。

袁崇焕率宁远军在孙承宗鼎力支持下,持续北进前线,同时开垦荒地,加强士兵训练。

宁锦防线绵延数百公里,成功稳固了辽东局势,守护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和平。

【宁远战役】

公元1623年,阉党势力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魏忠贤身为首领,于京城中独揽大权,肆意妄为,恶行昭彰。

孙承宗身为地位崇高的东林党人,自然成了阉党欲除之而后快的关键人物。

他们连续上书弹劾孙承宗,致其无奈辞去辽东官职,被迫返回京城。

魏忠贤速遣高第至辽东,接替孙承宗之职,高第遂任新任辽东经略。

高第就任辽东时,展现出独特风格处理战事,他采取积极行动,正如俗语所说,新官上任初显锋芒。

高第履新次日,即颁发一项与袁崇焕截然相反的命令。

辽东军民悉数撤至山海关内,确保不遗余粮,粒米不给贼寇。

数年坚守化为乌有,宁远瞬间沦为孤城,袁崇焕尤难接受这一事实。

努尔哈赤在四年蛰伏后,借机统帅13万兵马,向宁远发动进攻。

袁崇焕不愿屈服,力与高第争辩,决意坚守宁远。

这绝非易事,当前境况下,宁远城失去朝廷支援,孤立无援,恰似狂风骤雨中的孤舟,漂泊不定。

努尔哈赤洞察袁崇焕困境,意识到此刻乃拔除这颗“硬刺”的最佳契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统帅二十万八旗精兵,装备精良,与袁崇焕麾下仅两万宁远军在宁远城交锋,双方对峙,宁远大战随即拉开序幕。

两万对阵二十八万,胜算渺茫,然而袁崇焕此次依旧展现了卓越才能,再次取得了完美的战果。

他凭借熟知的地形预先部署,将高山红衣大炮移至城头,并组建锄奸队,挨家挨户搜查,确保无情报泄露之虞。

两军交锋之际,袁承焕一声号令,众多后金士兵瞬间被炮火摧毁,宁远城下,他们遗憾落败。

此役,袁崇焕凭借寡敌众,毙敌逾一万七千,更关键的是打破了后金不败传说,极大地振奋了大明军队的士气。

战后,袁崇焕迅速获晋升为兵部侍郎,并兼任辽东巡抚。

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负伤,心情郁结,难以接受败局,导致伤势日益恶化,最终不幸逝世。

皇太极迅速登基,将国号改为清,继而成为大明王朝新的对立势力。

皇太极与父努尔哈赤皆为草原雄鹰,胸怀大志,不愿局限于草原,渴望更广阔的天地。

吸取父亲教训后,面对国内政权不稳、经济凋敝、物资紧缺等问题,他选择暂避其锋,期望与明廷议和,以争取时间。

此观点与袁崇焕的主张相吻合。

宁远大战后,前线防御工事尽毁,百姓生活受影响。恢复至战前状态,需一定时间。

谈判历程极为艰难,袁崇焕需警惕皇太极的威胁,并应对朝中儒学势力的弹劾,双重压力使其处境空前严峻。

议和问题在朝内未统一意见,部分大臣认为当前形势有利,不宜贬低自身以接受和谈,主张继续抗争。

此情境下,和谈未能达成协议,最终破裂。

公元1627年,皇太极率八旗军突袭锦州,引发宁锦战役。袁崇焕指挥宁远军应战,再次击败皇太极,赢得宁锦大捷。

袁崇焕因这两场战役声名大噪,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辽东地区也得以暂时恢复安宁。

功高震主,天启帝内心想法无从揣测。史书记载,论功行赏之际,最大功臣竟是魏忠贤等阉党。

袁崇焕因主张和谈,被诬为胆怯衰老之罪,无奈之下,只得辞去官职,返回故乡。

【重新出山】

1628年,天启帝逝世,随后信王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

年轻帝王志向远大,受祖辈辉煌激励,梦想中兴大明。他果断出手,清除魏忠贤领导的阉党,整顿朝纲,以正国本。

袁崇焕得以重新复出,是因皇帝为先前遭阉党迫害的官员平反。

此次付出与先前的被迫辞官对袁崇焕的具体影响难以确切探究。

面对17岁的崇祯帝,袁崇焕立下五年收复辽东的壮志,崇祯帝极为欣喜,随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崇祯帝为表信任,将辽东地区的人事、财务及军事大权悉数授予他。

崇祯帝更赐他尚方宝剑,赋予在外将领不受君命之权,致使蓟辽境内,无人能与该将相匹敌。

袁崇焕为践行对崇祯帝的誓言,着手策划五年收复辽东的方案。

他的计划含两关键步骤,且为日后悲剧埋下隐患。

袁崇焕认为,尽管蒙古是清的盟友,但世上无恒友,唯恒利存。

蒙古缺粮草,故应开放贸易,既交易粮草又结好蒙古,借此力量制衡清兵。

想法虽美,但实则粮草多被清廷所占,此举招致朝中诸多大臣的不满。

同时,袁崇焕策划整合辽东的另一军队,即毛文龙防守的皮岛部队,意图实现军队的统一。

彼时,皮岛为孤岛,毛文龙占据后,集岛上流民垦田。收编朝廷后,他屡遣兵抵御清军。

毛文龙历来是变数,对朝廷态度敷衍,因此朝中大臣对于是否应处置他,始终存在分歧,争论不断。

袁崇焕或觉皮岛非关键之地,驻守无益且耗费军粮。

袁崇焕命毛文龙撤回,毛文龙抗命。为此,袁崇焕未经请示,擅自处决了一品总兵官毛文龙。

消息抵京,朝廷震惊。《明史》载,帝闻之,大惊。

然而局势所迫,崇祯帝仍需袁崇焕实施五年复辽计划,故未追究其先斩后奏之罪,反而下旨褒奖,以示安抚。

事至此刻,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不满日益加深,仅待那致使局势崩溃的最后一击,以作决断。

【袁崇焕之死】

公元1629年,己已之变骤然发生,成为了压垮局势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太极忌惮袁崇焕,遂率军经蒙古直趋京城,此乃清军多年来首次兵临皇城之下。

袁崇焕急返援城,至城下因长途跋涉疲惫,未立即阻击清兵,仅远距离尾随其后。

清军徘徊于京城周围,显然,袁崇焕心存顾虑。

消息传至京师,百姓与崇祯帝持异议,民众纷纷斥责袁崇焕为懦夫,朝臣亦言辞犀利,批判不断。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的八旗军激战终日,最终取得大胜。

战后,袁崇焕欲令军队入城休整,却遭拒。他或许已预感不祥,然大敌压境,无暇多虑。

袁崇焕以左安门大捷自证清白,随后皇太极撤军。然而,袁崇焕仍被崇祯帝囚禁于大牢之中。

祖大寿闻讯,袁崇焕之令下,无视清军胁迫,毅然撤军,径直奔向宁远。

崇祯帝怒不可遏,终妥协,令袁崇焕致书祖大寿,令其率关宁军返京勤王。

袁崇焕手谕至,祖大寿即刻率军回救,成功击退皇太极军队。

至此,袁崇焕尽失崇祯帝信任。尽管其能力显著,但无君王能忍不受控之将,崇祯帝遂开始搜集其罪行。

袁崇焕终因欺瞒君主、私自议和、放任敌军、擅杀朝臣、逃避战事等罪名,被判处凌迟极刑。

至此,一代名将袁崇焕陨落,史书详细记载了事件始末。其功过是非,悉数留给后世之人去评判。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