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排长带重礼投奔红军,征战16年仅升半级,如何授衔愁坏罗荣桓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14 14:42:55

1955年,新中国拟为开国将领授衔,评定军衔工作交由秉持公正的罗荣桓元帅负责。

罗帅紧盯名单,眉头紧锁,心中愁绪不断翻涌。

有位国军人物,在红军陷入困境、形势危急时,伸出援手,提供及时帮助,成功缓解了红军的紧急状况。

依据其当时的历史地位,他本应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而,他后续的升职进程迟缓,依据规定,即便授予其少将军衔也显得颇为不妥。

此人身份为何?他曾拥有何种辉煌历程?为何其晋升速度如此迟缓?

需从红军时期的一支著名部队谈起。该部队的历史背景对理解当前话题至关重要,其事迹与影响构成了我们探讨的核心内容。

1928年4月,陈毅元帅上井冈山,他指挥的部队后来组成红12师,为革命注入了强大力量。

他统领的队伍最终构成了红12师,人数众多,达五千余人。

然而,部队核心为湘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因此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全师最普遍的武器竟是狩猎所用的梭镖。

红军虽经战斗缴获部分武器,但这仅是九牛一毛,对整体装备提升作用有限。

革命根据地多位于欠发达的乡村,缺乏大型冶炼工业,因此无法自制武器。

陈毅为获取更多武器装备,提出“悬赏”策略。

他宣布悬赏:获步枪一支,赏大洋50块;得重机枪一挺,赏大洋250块。

红军当时贫困,大洋作用重大。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大洋在红军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用途。

陈毅在此情境下仍发布高额悬赏,足见其对武器的需求极为迫切。

叶长庚,一位国军排长,对红军发布的悬赏倍感兴奋。

叶长庚,本名叶樟根,1903年诞生于浙江开化县。他出身贫寒,年幼时便放弃学业,承担起家务劳动,以支撑家庭生活。

1926年,他前往广东韶关,靠做脚夫为生。未料,正遇国民革命军征兵,被卷入其中。

他认识到从军是条优良道路,于是果断决定报名参军。

不久,他参与北伐战争,于牛头山区域与军阀孙传芳军队形成对抗局面。

叶长庚自幼随父辈入山狩猎,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射击才能。

在一次战斗中,他仅凭一杆老式步枪及5发子弹,成功击毙3名敌人。

张志平,机枪连连长,认为他颇具才能,遂决定提升他为副班长。

自那以后,叶樟根果断改名叶长庚,翻开了人生新篇章。

1928年,叶长庚部队驻防景德镇,毗邻方志敏率领的红军。

双方表面上处于战争状态,但私下接触频繁。借此机会,叶长庚深入了解了共产党的多项政策。

他敬佩方志敏,故常设法获取武器,用以支援红军。

1929年,叶长庚被调至江西吉安,与彭德怀领导的红军部队交战,继续其军事生涯。

战斗持续不久,叶长庚所在排的排长即遭击毙。

他因资历深厚且能力卓越,被晋升为代理排长。

然而,这并未束缚住叶长庚。出乎意料的是,他早已暗中制定了一项勇敢的计划。

在与红军交战时,众多国民党军被俘。

红军对此类人员采取先教育策略,愿加入者留用,不愿者给予自由离去的权利。

叶长庚的部分战友,同样身为前战俘,对红军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高度赞赏。

国民党部队腐败盛行,长官对士兵非打即骂,毫无仁义之举,相比之下,其军队管理极为不善。

叶长庚一直对共产党人有好感,此刻更坚信唯有红军能引领中国前行。

他秘密策划,决定投降。经过深思熟虑,他确立了投诚的决心,准备付诸行动。

此时,红军发布为枪支提供悬赏的消息传来。

叶长庚闻讯大喜,即刻着手搜集武器,计划携带尽可能多的枪支加入红军。

他并非出于金钱考虑,而是认为携带枪支前往,能帮助红军化解难题。

12月,叶长庚率其麾下22名士兵,整排集体加入红军。

此次,他携带了8杆步枪、2挺重机枪及足量子弹前往。

这批数量有限的武器,有效缓解了红军当前的紧迫需求。

彭德怀亲见叶长庚,致谢并欲依悬赏付其两千大洋。

那在当时无疑是笔巨款,但叶长庚明确表示,他投奔红军而来,拒绝接受红军的钱财。

彭德怀高度赞扬其慷慨大方,随即任命叶长庚为机枪大队大队长。

自那以后,叶长庚成为彭德怀麾下的一员骁将,以其勇猛著称。

叶长庚因射击技术精湛且勇猛无畏,在战场上始终表现出色。

1930年6月,红军第三军团发起对长沙的进攻。

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唯一一次攻打大型城市的战役,意义重大。

叶长庚战斗中奋勇当先,重创敌军,立下赫赫战功。战后,他被晋升为红4师第2团团长。

叶长庚此后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役,均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表现。

毛主席多次接见他,赞誉其善于领兵作战,是个好团长。

叶长庚凭借自身努力,战功累积显著,职务亦迅速晋升。

1932年,他担任22师师长,彼时众多后来成名的将领,诸如杨得志,尚为团长。

按此趋势发展,叶长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前途光明。

然而,此时命运却对他捉弄了一番。

叶长庚任22师师长并代理湘赣军区参谋长时,于一次战斗中负伤,因此开始休养。

他的职务改由他人代理。此后,他频繁受伤并休养,成为常态。

叶长庚受伤,源于他打仗时的勇猛过度。身为师长,本应不必亲自冲锋,但他却常置身前线。

然而,叶长庚不顾一切,常冲锋在前。因此,战场经历越多,他受伤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后来,为确保叶长庚减少受伤风险,党中央调整其职责,安排他专门负责后勤工作。

长征时期,叶长庚负责第6军团后勤管理。抗战期间,他的身体逐渐恢复。

然而,彼时八路军、新四军战区划分已趋规范,留给其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

叶长庚前往晋察冀地区,担负起该区域的民兵训练职责。

此职务战斗任务不繁重,叶长庚虽参与数场重大战役并获表彰,但总体而言,其功勋与军区司令员相比,已存在明显差距。

解放战争时期,历经16年岁月,叶长庚终获晋升,担任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职务。

然而,他依旧将主要精力投入剿匪与后勤,未能在大型歼灭战中充分发挥其能力。

这对他后续的军衔评定产生了显著影响。

建国后,叶长庚留任江西,担任副司令员。考虑到江西军区规模有限,其职务实际上并不算高位。

1955年,国家评定开国元勋军衔时,叶长庚的特殊情况显著。

依据其战功与职务,评定他为将官略显不足。部分同志提议,授予叶长庚大校军衔更为恰当。

然而,罗荣桓元帅,此次评定工作的负责人,认为叶长庚应享特殊待遇。

1932年,他已是师长,且在红军最艰难之际伸出援手。

此功劳毋庸置疑。叶长庚升迁缓慢,非能力不足,乃身体所限。授予他大校军衔,实属不公。

罗荣桓元帅在无奈之际,向叶长庚征询意见。

叶长庚向来淡泊名利,现直言参加革命不求地位,对于党中央授予的军衔,他表示无条件接受,毫无怨言。

罗荣桓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决定。因此,叶长庚被授予新中国开国少将的荣誉。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