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苏联历史上最成功火炮D-30型的山寨品:解放军96式122毫米榴弹炮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军96式122毫米榴弹炮。96式并非中国自研火炮,而是从埃及手中搞到D-30型122毫米榴弹炮后的山寨产物。96式的性能同D-30型大同小异,至今也是一种性能优秀的火炮。听萨沙说一说吧。
二战时苏联很依赖步兵师配属的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作为战场的主要炮兵火力。
M1938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火炮,在中国等国家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大规模用于实战,使用时间超过50年。
可惜作为二战时期设计的火炮,M1938型在50年代就不可避免的过时了。
如M1938型采用上世纪30年代的老旧铆接技术,而不是焊接技术,导致制造工艺繁琐,生产速度较慢。
而122毫米是必须大量制造的火炮,尤其战争爆发期间需要快速生产,快速补充前线的消耗,大量使用落后的铆接技术显然不行。
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苏联从来都强调大炮兵战略,非常重视步兵师一级装备的122毫米榴弹炮。
从1954年开始,苏联就开始新一代122毫米榴弹炮的研发工作。
该炮在1955年就完成了初期设计,随后不断的改进,直到1960年定型后批量生产,这就是上世纪最著名的火炮之一,D-30型122毫米榴弹炮。
直到今天,D-30型的主要性能也不落后。
首先,D-30型的射程有很大提高,使用普通炮弹可以达到15.4公里(M1938型为12公里左右),使用火箭助推炮弹则可以达到22公里。
D-30型通常配属步兵师下属的炮兵团,而步兵师下辖火炮的火力掩护范围一般不会超过15公里,该炮射程完全满足需要。
其次,D-30型采用了很多新式技术,比如炮口制退器、新一代炮架,使得火炮最大射速提高到每分钟10到12发,而老式的M1938型为5到6发。即便是实战持续炮击射速,D-30型提高到5到6发,还是超过M1938型的3到4发。
谁都知道,炮击射速越高,压制性就越强。
对于没有安装自动装弹机的122毫米口径火炮来说,这种射速基本封顶了,未来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还有,火炮的精度有所提高。
实战中发现,D-30型在10公里距离的炮击误差,只有20到30米。
而D-30型的122毫米炮弹的杀伤直径就有30多米,也就是几乎每发炮弹都能对目标造成杀伤。这是难能可贵的,上一代的M1938型误差为35米,也就是说单发炮弹是比较容易脱靶无法造成伤害的。
最后,火炮的机动性不错。
D-30型行军重量为3.2吨,运输长度仅为5.4米,比上一代M1938型的6.1米要短了不少,以便于拖曳运输。要知道,D-30型的炮管就有4.7米,火炮设计师将全炮长度控制到5.4米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该炮是拖曳型火炮,公路拖曳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可以在恶劣的泥泞野外道路拖曳,时速为20公里。一辆卡车就可以拖着D-30型到处走,基本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到达,机动性很强。
除了以上的各种优秀性能以外,D-30型还有很多相当牛逼的属性。
D-30型使用新一代122毫米炮弹,包括8个种类各种各样的弹种,包括集束炮弹、化学弹、破甲弹、火箭助推弹等等。
这些炮弹威力更大,现代化程度更高,如破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射穿460毫米装甲板,让D-30型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集束炮弹分为多种,一种是反装甲集束炮弹,可以在敌人坦克装甲机群上空爆炸,覆盖很大的区域。炮弹爆炸后可以击穿80毫米装甲板,不但可以有效摧毁轻型装甲目标,也可以击穿重型坦克的顶部装甲。
另一种则是箭式榴霰弹,爆炸后可以射出8000枚钢箭。
钢箭可以有效击穿各种防弹衣,尤其可怕的是射入人体后会发生翻转,成为钩子状,基本是一击毙命。即便伤者侥幸未死,这种伤势也是非常沉重的,外科手术非常复杂。
类似的弹药还有很多!
同时,D-30型也能使用老旧的122毫米炮弹,虽然两种炮弹有不小的区别。
为啥?苏联有着海量库存的122毫米炮弹,总不能全部都扔到水里淘汰掉。
另外,D-30型价格低廉,容易制造,又是一种非常易于维护和操作的火炮。
D-30型曾出现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战场,这些国家炮兵的水平很低,火炮根本得不到什么保养。
苏联炮兵认为D-30型只需要扳手和铁锤,就可以完成简单的维护。只要D-30型同AK47一样进行最简单的维护,就可以保持战斗力。
在60年代,D-30型是梦幻火炮,苏联大量生产,至少生产了上万门之多。
D-30型在1963年开始大量服役以后,彻底取代了老旧的M1938型122毫米火炮,也淘汰了少量76毫米M1942型火炮。
苏军每个步兵师下辖的炮兵团,都装备18门D-30型。
该炮参加了六十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战争,直到今天的俄乌战争仍然在大量使用。
之前的布查惨案中,调查人员认为这是俄军D-30型发射箭式榴霰弹导致平民伤亡。
根据调查,目前全世界还有大约60个国家仍然装备着D-30型,其中也包括中国。
我们再来说中国!
50年代,在苏联全力援助下,中国仿造M1938型推出了54式122毫米榴弹炮。
54式诞生以后成为解放军炮兵支柱,参加了中印战争、中苏珍宝岛战斗、中越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
期间,54式表现出皮实耐用、炮弹威力大、操作简单等优点,基本可以满足实战要求。
54式毕竟是二战时期的火炮,很多技术已经过时,一些设计是针对苏联高寒和主要是平原的战场环境,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
早在50年代后期,解放军就希望研发新一代122毫米榴弹炮。
当时中国的军工设计能力非常弱,甚至自研手枪都造的一塌糊涂,更别说复杂百倍的火炮了。
折腾到70年代末期,中国先后研发了63式、轻型122毫米榴弹炮、实验型远程榴弹炮,毫无例外都失败了。
到了1977年,解放军认为54式早已过时多年,迫切希望研发新一代122毫米榴弹炮。
于是,军工部门花费7年时间,在1984年研发成功了83式122毫米榴弹炮。
表面上,83式指标数据提高很大,测试以后发现有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此时中越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解放军陆军致胜的法宝就是火炮。对于军方来说,使用不可靠的火炮等于是自杀,自然拒绝装备83式。
在1979年开始的中越战争期间,解放军陆续遭遇了越军手中的D-30型。虽然D-30型是60年代初期的火炮,在10多年后仍然大大强于解放军的54式。如果不是越军的D-30型数量较少,尤其是炮弹供应不足,解放军在炮战中恐怕就难以占据上风,无法获得陆战的优势。
面对一个小国穷国,我们的火炮尚且不能取得性能优势,解放军的不满可想而知。
根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80年代初期,埃及转而倒向美国,同苏联几乎闹翻。
随后,埃及撕毁和苏联的约定,将装备的一批新式苏制武器交给铁杆友好国家中国,让后者进行研发。
这一时期,中国从埃及得到上到飞机,下到枪械之类的各种苏联现代化武器,也包括D-30型122毫米榴弹炮。
以此时中国的火炮技术来说,研发新式火炮不太行,山寨火炮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D-30型本来就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便于大量生产的火炮,本来就可以逆向仿造。
有趣的是,最初中国军工部门仿造D-30型不是为了自己装备,而是卖给两伊战争中的两个阔佬,借此赚取外汇,挽回濒临倒闭的各家军工厂。
中国在1986年仿造D-30型成功,命名为86式122毫米榴弹炮。该炮完全用于出口,销售到中东、非洲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
随着自行研发的83式122毫米榴弹炮掉了链子,86式顺理成章变为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最终变成出口转内销的产品。
为啥?
一说在研发89式自行火炮时,因找不到合适的火炮,只能使用了86式救急。
测试中发现,86式连续炮击2000发竟然精度不变,各方面性能完全碾压现有的54式火炮,更让所谓新研发的83式望尘莫及。
到了90年代,解放军将86式进行部分技术改进,推出了96式122毫米榴弹炮,彻底淘汰54式系列,成为解放军制式火炮。
从此以后,96式坐稳了自己的位置,在外贸和内销领域都光彩夺目。
目前,86式体系的火炮众多,仅仅解放军自用的就有:86式122毫米榴弹炮、96式122毫米榴弹炮、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PLL-09式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PCL-09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PCL-161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PCL-171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等。
这些火炮陆续使用了先进技术,以满足现代化作战要求,基本实现了高精度炮击、快速反应、信息化作战,是相当实用的武器。
自然,无论其他技术千变万化,基础火炮始终为苏联D-30型的122毫米口径(实为121.92毫米)32.7倍口径身管长度的标准。
别的不谈,我们就看看PCL-171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
很难想象,该炮使用第三代东风“猛士”6×6轮式越野车运载的火炮,具有自动调炮和半自动装填能力,使用一键调炮功能后,火炮系统会自动展开炮架、放下驻锄,调整车身姿态从行驶模式快速进入射击模式。接下来炮手需要做的仅仅是输入目标诸元,等待装弹机将弹头装入炮膛后再手动装入发射药包即可进行发射。
PCL-171的火控系统采用了捷联惯性导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合,可以自主感知并调整火炮俯仰角度,输入目标方位参数后火控计算机可自行解算射击诸元,发射后还可以结合气象条件与目标数据自行修正弹道,并指挥火炮做出相应的俯仰和方向改变。此外PCL-171还集成了高效的车载信息系统,用于与上级互联,接收作战任务汇报战场态势等。
火炮性能很强,机动性也不错。
猛士搭载这门火炮在硬质公路上可以一口气跑上700多公里,配备了可调液气悬挂,在各种地形的通过能力都十分良好,最大爬坡角也到达了60%,能够爬上近50度的积雪陡坡。
小车扛大炮,可见96式榴弹炮的通用性。
而中规中矩的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也是一门优秀的自行火炮。
目前,国家上对于是否保留122毫米口径火炮有争议。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国家认为依靠105毫米和155毫米火炮就足以打天下,不需要中间的122毫米。
为啥?就火炮性能上来说,155毫米重型火炮的20多公里射程和炮弹巨大威力(155毫米炮弹为40多公斤,装药为5公斤,122毫米为20多公斤,装药为3公斤),都可以碾压122毫米。以往认为155毫米火炮的缺点是笨重,没有122毫米火炮这么轻便。然而,随着火炮轻量化的今天,美制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也只有4吨,中国的AH4榴弹炮重量也差不多。那么,122毫米榴弹炮还有什么装备的必要?
这种观点似乎没错,可惜是建立在美军对未来地面炮火掩护能力评价不高的基础上的。
美国甚至对155毫米榴弹炮也不重视,国内的炮弹产量很低,未来作战主要依靠空中掩护,也包括无处不在的无人机。
解放军就不同。
我军空军武器始终同西方存在10到15年的差距,一旦全面开战后恐怕最乐观的就是夺取部分制空权。
解放军陆军不能像美军一样轻视地面炮火,还是需要自力更生作战。
俄乌战争中的俄军,同解放军是很相似的。
实战中,我们看到了乌克兰有着较为强大的防空体系,导致俄罗斯空军难以有效提供掩护,俄军大部分战术行动仍然高度依赖火炮。
而122毫米火炮是俄军前线部队,直接可以使用的支援炮火。
对于解放军合成旅来说,通常下辖1个122榴弹炮营,这是可以直接由旅调动的炮兵部队。
而解放军陆军要到集团军炮兵旅中,才配属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径火箭炮。
原则上开战以后可以将炮兵旅的火炮配属合成旅,但这种由上级配属的加强火力是根据任务而变的,不是旅长所能控制和随意调用的。
那么,这种配置是错误的吗?
并非如此,还要考虑到合成营对于战场的信息化掌握程度。
当时的合成旅的战场观察能力,没有美军那么强,对于40公里外目标的识别和追踪能力不足。
作为合成旅来说,在实战中维持20公里就不错了,超过这个距离是更高一级部队的任务。
那么,考虑到火炮实际作用范围,那么装备122毫米是比较合适的,没有必要在旅一级装备射程更远的155毫米火炮。
随着解放军技术的发展,未来合成旅的观察能力肯定会大幅度增强,40公里甚至也都不算什么。
尤其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无人机称霸战场以后,传统炮兵能否有效作战都是个问题。
再换句话说,122毫米榴弹炮迟早会被淘汰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