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设计年终复盘:一时美不难,一直美才关键

参观车 2025-01-07 23:08:19

回顾2024年,无论自主还是海外品牌,都有越来越多的新车因为出其不意的设计而引爆了舆论场。当市场处于高速迭代与进化的档口,东方与西方、油车与电车、原创与跟随这几个不断发酵的对立元素,让整个行业行径的方向变得愈发摇摆与迷离。在不断的争论中,共性的矛盾逐渐变得清晰:新产品如何以稳定的设计水平助力商业持续成功,而非撞大运式地盲猜用户的审美喜好,让品牌声誉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陷身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成了悬在每个设计师与企业经营者头上最致命的难题。一言以蔽之,如何让每台新车的设计,都能契合用户心中的爆款形象?如何让一时之美,变成一直的美?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当下行业的问题,就在于创新动力的不足,与创新方向的不定两点。第一点很好理解,当大家普遍寻求眼前能否活下去的时候,鲜有人会思考活的好不好、以及未来如何活的问题。保守的跟随策略,是高度内卷的行业中最安全的经营策略,所以照着热销产品依葫芦画瓢,甚至将传播与营销的范式都全套复刻,是最能满足最小成本、最低风险、最大效果三个要素的存活之道。于是就有了创新动力不足的一系列行业乌龙事件发生,也有因此而活下来的成功案例给了其他玩家们更充分的借鉴理由。至于创新方向的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创新是否等于求怪?博人眼球是否产生实际价值?用户只想要没见过的东西吗?难以被人接受,永远是创新最大的风险。商业世界没有容错空间,只有不盲目创新,找准创新方向,才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去年12月份举办的2024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上,吉利给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解题思路:要想避免时有翻车的设计事故,一直保持高水准的设计输出,唯有搭建一套根基牢固、逻辑自洽且能持续生长、具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

背后的逻辑就是,新的东西一定要有可塑的来源与合理的意义,而非无缘无故地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才能被充分地接纳。比如戴森的无叶风扇,因为想减少清洁叶扇的麻烦并降低手指被卷入扇片的风险,才长成了和所有传统风扇不一样的新奇模样;再比如牛奶因为要有效利用冷柜空间而普遍做成方盒包装,在开放式货架上存放的可乐则只需要考虑自身容积最大化从而被装在圆瓶中——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常识,都是由逻辑自洽的创新设计演变而来。

能被市场认可的汽车设计同样如此。2023年,在首届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第一版)》的吉利,在提倡“中国设计新范式”的同时,开启了寻找中国式创新逻辑的浩渺工程。但从0到1的开头谈何容易,也一定存在不少值得优化的空间。因为在千奇百态的花丛中,你为什么是红色而它为什么是紫色这件事,显然需要深入到基因底层的编码逻辑才能解释得清楚。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看来,沉淀概括和抽象总结的话语理论体系,一定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更完善的,像迪特拉姆斯的“设计⼗诫”一样,可以清晰展示中国汽⻋设计核⼼理念的准则。

今年,在将目光升维到全球视野后,吉利设计联手中国美院深化完成了《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第二版)》,从中华造物思想到西方经典哲学中,寻找中西共通的普世内涵的生长与表达。

其中,有对百年来汽车设计思想变化的探讨,有对跨界扩容后汽车设计词典的归纳提炼,有对视觉社会形态与汽车风格演变影响的叩问,也有对以人的感知为基、重新审视汽车设计形与意关系的反思。有对时代的发问,也有对自我的诠释。更重要的是,这项持续迭代优化的理论研究,让一直处于个体与感性评判视角下的设计,有了群体与理性的基石,让看似捉摸不定的创新逻辑,有了经过大量数据解析与调研论证后反复于实践中完善的机会。亦如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柳冠中在论坛上提到的,“中国汽车设计的根本目的恐怕不是汽车,而是中国人的出行”。从跨学科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来审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中国设计”的奋斗历程,才坐实了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也让吉利设计没有在唯销量是尊的内卷商业环境中,丧失对原创性的追求与对“中国人出行”的思考,开出了独特的花。无论是根植于吉利汽⻋⽂化⺟体⻄湖的银河E8,创造了智电时代的涟漪美学;还是凝结了中国⼈“和”的智慧的银河E5,找到了全球审美的最⼤公约数;亦或从2400年前的《考⼯记》中汲取「⼯必有意」设计思想的银河星舰7 EM-i,将美回溯到对功能与安全诉求的本质;还有⽤匠⼼突破⼈们对中式豪华刻板认知的中国星系列,都持续收获着市场的认可,激发着审美的共鸣,夯实着设计话语体系的根基。

但根基之上的鲜花如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理论研究与知识体系如何赋能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是扛旗者们要面临的更大挑战。《毛选》中有这么一句话,“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要把它变成现实,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吉利设计的做法也合乎其理,无他,唯有持续的自省,与持续的投入。比如觉得去年对文化的深挖还不够,以此构建的“中国设计新范式”还不成熟,就加大研究与实践的力度,今年以自主设计分析模型与方法,对R角进行解构研究;并与川美、湖大、吉利学院一同开展了润、全球“舒服车”、纹样等产学研课题研究:究竟什么元素能代表中国审美的风格?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从中国传统器物中寻访R角的设计制式,总结其设计规律,具象化应用到产品的实践中;

究竟哪种形态能够让世界一眼认出中国特征?与其徒托空言,不如问道于自然,对体现自然流转与平衡状态的“润”进行塑造,尝试定义文化特征鲜明的视觉锤;

究竟如何让传统文化与东方哲学在工业产品中焕发生机?与其纸上谈兵,不如从涟漪、祥云、莲花中提炼形意兼备的纹样,赋予用户的驾乘体验以真实的温度与生命力;

再比如觉得之前的人才培养力度还不够,就扩大投入规模,以去年吉利举办的"2024全球汽⻋创新设计营"为例,召集12所顶尖院校的跨国设计⼈才交流互鉴,尽到以产学研驱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进化的责任;

还有联合吉利学院共建的汽⻋创新设计产业学院,也在尝试汽⻋设计⼈才的特⾊培养模式,为话语体系的搭建持续注入新活力。持续的自省与投入,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更新的源动力,也是设计一直维持高位、让品牌更值得用户信赖的关键。

除了上述扎实的理论体系搭建与丰富的产学研实践表达之外,陈政对于如何筑稳设计的根,还有更多创造性的思考。比如他一直主张的设计3个根植于:第一是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和品牌内核,第二是要根植于用户的需求,第三是要根植于自身的技术发展;再比如不止局限于设计维度的设计力公式:设计力=设计品质/(成本+效率)X美等其他要素,从更宏观的视角将创新的品质、成本与效率都纳入了设计团队需要尽责考量的范围,从过去行业普遍为之的“小造型”发展成为真正赋能企业战略与经营的“大设计”。有根的设计,让吉利持续开出了绚烂的产品之花。2024年,吉利银河全年累计销量49.4万辆,较2023年翻倍式增长,成为高价值大厂新能源增速之王。其中,吉利银河E5上市当⽉,交付过万,上市119天,交付超过6万台;吉利银河星愿上市80天,交付超5万台;吉利银河星舰7 EM-i,上市13天,交付超10000辆。

正如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多次强调的“设计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持续高水平稳定输出、帮助企业践行经营战略的吉利设计,也给集团注入了充足的信心:在2024年新能源销量超过88万台、同比增长92%的基础上,吉利汽车2025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定到了150万辆,增势不减,志在必得。

“能够被市场认可的设计,⼀定源⾃负责任的商业判断,它关乎⽤户需求、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之间的完美平衡,⽽⾮个⼈的审美偏好。” 如果陈政的这句话能引起友商足够的重视,相信中国汽车设计的一时之美,会很快变为持续的美。回到开篇那个问题,2024的中国汽车设计界,亦如激荡变化的市场格局一样,充斥着太多对立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东西方此消彼长的话语权争夺战,油车与电车因技术差异而引发的审美对立,抄袭与原创的设计战略所导向的不同商业结局。但争论与不确定蕴含生机,也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相信经过百家思⻬、破壁和美、弘潮共鸣的十年三阶段发展后,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设计中流砥柱们,必将经过⼤量的验证实践建⽴起切实有效的、能够被⼴泛应⽤的⽅法理论,向世界清晰地展现中国汽车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准则,让⼤⽓磅礴、⽓韵⽣动、润⽟流光,都能成为世界审美的通⽤词汇。

正如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倡导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吉利为代表的改革先锋们,也正在一点一滴的实战中,走创新正路、建理论体系、扬文化价值,推动全行业一起,蹄疾步稳地踏出一条名为“东方美”的康庄大道。相信这种通过根基牢固且具有生命力的体系所孕育的东方美,定会从一时之美,变成一直的美。

0 阅读:20

参观车

简介:不止聊设计,分享新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