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孤楼”的秘密(一)

米兰马 2023-08-30 10:22:38

在河北张家口沽源县城郊,耸立着一座神秘高楼。这栋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坪上,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里面也是空荡荡的,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而成。历史久远,听老人说这栋楼从他出生就存在,此时他已年过花甲,这楼还是孤零零的矗立着。

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高约15米,楼体青砖砌成,墙体开孔,立面呈碉楼状。但如果是一座古老的瞭望塔,为什么只建了一座,至少周围应该有一些附属建筑吧?而且它历史悠久,最少有一甲子的岁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那?

考古学家翻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清代乾隆年间编制的张家口地方志《口北三厅志》里找到一首诗,叫作《过察罕格勒》,原诗如下:號虢河流岸草春,画楼金粉已成尘。青山不管兴亡事,依旧崎岖送路人。

这首诗“画楼金粉已成尘”一句的后面,有注释传之为“辽后梳妆楼遗址”,诗注中的“传之为辽后梳妆楼”指的是当地人流传的一个传说。

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原名萧绰,小字燕燕,辽保宁元年(969年)嫁给辽景宗,13年后,景宗去世,10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为年纪太小所以朝整一直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把持,这一把持就是27年。

由于萧皇后在北方的威望很高,数百年来,当地人都认为这座建筑为辽国太后萧绰出行时所建。相传萧太后游览此地后感到疲倦,便命人修建了这样一座专门用来更衣、休息、沐浴的建筑。

这种说法的出处已无从考证,只能算是民间传说,但由于充满传奇色彩,20世纪90年代,张家口晋剧团根据这座建筑的传说排演了一部历史剧《梳妆台》。 在歌剧界屡获殊荣,取得了诸多成功。

除了这个版本以外,沽源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说,这座建筑地下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通向5英里外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的察罕脑儿行宫遗址。是蒙古铁骑隐藏在秘密通道中,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

这个传闻并非毫无根据。

虽然这栋楼的内部已经是空的,只有一个百平方米左右的青砖铺成的大厅,但是如果人们站在大厅的地板上用力跺脚,就会发出“咚~”的声音。闷响声似乎表明,青砖下方还有空间。

当地关于这座孤楼的传说可谓层出不穷,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要真正探究这座建筑的来历,需要有可以作为证据的考古发现。

为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9年组建了一支技术精湛的考古队,开始对这座孤楼进行全面勘察,究竟这座孤楼是与辽代萧太后有关,还是蒙古铁骑隐藏宝藏的秘密通道?孤楼,无疑是国内考古调查的重要突破口。

考古队正式进孤楼后,立即对该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了初步勘察。考古人员很快发现,孤楼西侧曾经有一栋建筑,在距地面半米深的土层中,还残留着建筑的青砖地板,旁边还残留着一段墙体。上面砖块垒砌方式与孤楼完全一样。

这一发现让考古学家非常兴奋,这座建筑遗迹的出现表明,“孤楼”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在这片草原上至少存在着一组建筑。 次月中旬,考古队又发现了三处类似“孤楼”的建筑遗址,证明这里曾有一座古建筑群。

考古队此时初步判断,“孤楼”所在的位置一定是一座古城遗址,兴奋的考古人员随后扩大了搜索的范围,试图寻找更多的建筑遗迹。然而,随后的调查让考古队失望了,他们发现除了“孤楼”和周围的几处废墟之外,没有其他建筑的痕迹。

这种情况让考古队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古人要在荒芜的大草原上建造一些建筑呢?他们建造这些座大楼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在让人费解,且“孤楼”周边的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考古队将发掘重点转移到“孤楼”内部,希望解开更衣楼“孤楼”的使用谜团。”

前面我们讲过,“孤楼”的内部是一个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厅,地上铺着青砖,没有其他东西,只是一个空房间。所以,继续探索只能是揭开青砖,往地下挖,看看能不能找到有用的线索。

我们都知道该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在没有确定性的情况下不适合大规模发掘,考古队只能掀开一些青砖,然后用洛阳铲挖洞检查土质。

检查发现这些居然都是熟土,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碎砖块。考古队顿时沸腾了,这种土质充分表明——厅堂地下的土是回填回去的,下面很可能埋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

之前有人说这是埋藏蒙古宝藏的秘密通道,难道是真的?

在种种令人费解的疑问中,考古队在大厅中央挖了一个1.5平方米的坑,当挖掘到30多公愤时,一些奇怪的东西出现了。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像建筑物中的砖块。其颜色为红色,绘云纹,挂绿色珐琅。难道是‘秘密通道’上壁的砖块?”

继续挖掘。不久,坑里又出现了两件物品,这俩东西考古学家再熟悉不过——2根10多厘米长的棺材钉。

坦白讲,这两颗棺材钉的出现完全出乎考古队的预料,事实上,从未有人认为“孤楼”,可能是一座坟墓。

原因很简单,原因很简单,更衣楼高约15米,高度相当于5层楼高,在茫茫草原上,夜间比手电筒还亮,十里外都能清晰可见。如果是一座坟墓,那不正是船长们点金术向世人宣告:我这里有一座大坟墓,快来吧!

原则上,没有人会在陵墓之上建造这么高的建筑。”"高约15米,高度相当于5层楼高,在茫茫草原上,夜间比手电筒还亮,十里外都能清晰可见。如果是一座坟墓,那不就是昭告盗墓贼我很富有,快来偷我么?

然而两根钉子是铁证,这里确实是一座陵墓,还很有可能是元代王级大墓。要知道在“孤楼”被发掘之前中国境内还从未发现过元朝王陵,至于成吉思汗墓及历代元帝陵寝,那更是传说中的大墓,全世界都在找,至今扔是未解之谜。

考古队立即对“孤楼”下方进行抢救性发掘。此类古建筑中大型墓葬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甚至几乎不存在。

为保护“孤楼”,考古队决定先对梳妆楼的地基进行加固。考古队四处寻找,却没有找到这座建筑的地基在哪里,这时候考古队才突然意识到这座建筑根本就没有地基!

陵墓先建在这里,然后在陵墓上建房,千年的风吹雨打,仍旧挺立。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许多被掩埋和回填的杂物,其中包括看起来像是铭文的大石板,原本刻有文字,但它们早已被掩埋毁坏了,这表明这座坟墓很可能被盗了。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精心挖掘工作,大厅内部被挖深近三米,此时,一字排开的三口棺材终于显露出来。其中中间那具棺椁的棺盖已被打开,东边的棺椁上也开了一个盗洞,但西边的棺椁看起来却是保存完好。

考古队首先打开的就是中间的棺材。果然,棺材里的东西已经被盗了。但是这口棺材十分特别。这口棺材正是史料记载中所记载的“树棺”,是在一棵粗细近1米的大树中间部分,一分为二,中间雕刻成人形。然后将死者放入这个人形坑之中,再将另一半扣上,人就夹在树干中间,最后将树干下葬。

这种埋葬方式,正是历史上蒙古上流贵族只闻其名,不知其真容的“树棺葬”!

据蒙元史料记载,“树棺葬”是为蒙古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享受的葬礼。由于蒙古高等级人物下葬一般采取不封不树的“密葬”在蒙古国很常见,真正的元代墓葬一直没有被发现,人们自然也没见过“树棺”是什么样子的,既然没有,我们只能做出有根据的猜测。

“孤楼”楼内元代王级人物“树棺”的出土,让考古学家首次见到了“树棺”的具体埋葬方式。这比无数金银还要值钱。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