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人们吃饱穿暖?毛主席决策的43亿美元设备引进才是关键

鸢飞九天读历史 2023-12-18 21:30:04

许多70后、80后的小伙伴,相信对于80年代一定印象深刻。这种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是对于当时生活的巨大变化的记忆犹新。

因为,就是在80年代,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终于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80年代,无论是城里的工人还是乡下的农民,开始吃饱饭了,能穿暖衣了,再也不用补丁落补丁了。尤其是当时的的确良,更是闻名天下,几乎家家户户一身的确良。

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之始,因此,许多人的印象是:改革开放之后,地里的粮食收的多了,人们能够吃饱饭了,也买得起布做衣裳了。这样理解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这样的认知却是片面的。

因为,80年代能够穿暖,能打出足够的粮食,很大程度上,是70年代打好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正是1972年,毛主席、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的《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毛主席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因此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这就是50年代著名的苏联援建156工程。

也正是因为苏联对中国当时堪称慷慨的援助,使得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短短20年间就形成了一套虽然并不先进、但却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然而,当时的中国底子太过薄弱,虽然156工程为中国的重工业打出了珍贵的底子。但是,随着50年代末中苏交恶,苏联将援华专家全部撤走并撕毁合同,中国的工业建设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中苏交恶,又被西方国家封锁,新中国可谓极为困难。刚刚成立十年的新中国,没有外来专家指导,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更没有足够的设备更新换代,也因此,60年代,中国经济和工业都遭受了巨大的困难。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保持了我们的工业体系,并在艰难之中不断发展。然而同样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当时绝大部分国人都经历过饿肚子的痛苦。

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当时石化产业,尤其是化肥产业的巨大缺口,中国有限的土地耕地很难养活8亿国人。

要知道,在没有化肥和良种的情况之下,即便是中国农民如何辛勤劳动,精耕细作一亩地的收成,也是十分可怜的。

当时,北方的一亩地,而且还是一亩熟地,如果种小麦,精耕细作又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可能有个100多斤的收成,差一点,一亩地收成还不到100斤,甚至不足如今一亩地小麦收入的1/10。

如此可怜的收入,就可想而知为什么当时新中国不断的兴建水利、竭尽全力发展农业,却依然无法使每个人都吃饱了。

对于人们仍吃不饱饭、衣服也十分匮乏的现状,毛主席也是清楚的,也一直在竭尽全力的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足够多的化肥,足够多的衣服,其背后都是需要庞大的工业体系相支撑,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如此先进的设备生产能力。

不过,这一切在70年代初发生了变化。

70年代,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第1次占据了优势。

当时的苏联不但在世界各地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而且,苏联陈兵在边境的钢铁洪流,更是令整个西欧世界瑟瑟发抖。

与此同时,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国内的反战思潮更是让美国社会十分混乱,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在这种背景之下,与苏联交恶的中国,毫不意外地成为美国试图拉拢的重点。也是正在这一背景之下,1971年11月,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更是破天荒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

正是因为尼克松的访华,从此之后,大量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从此,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得益于这个得天独厚的外交宽松环境,曾被西方严密封锁的先进设备,开始被允许进入中国。

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决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进口西方国家先进的化纤化肥生产技术设备。

当时,刚刚成立20年的新中国有多困难?

虽然摆脱了曾经的一穷二白,但是,经济仍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不仅仅是人民无法吃饱饭,每年只有七尺布票,国家层面也十分困难。

1972年时,全国的GDP只有2600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大约为1,100亿美元,而同一年美国是1.28万亿美元,中国甚至不足美国的1/10。

而且,为了防御苏联在北方陈兵的百万大军,我们还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三线建设,大量的资金被投入于此。

所以,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十分紧张,然而即便如此,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依然排除万难,决定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

以前,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我们想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即使有钱他们都不卖给我们,如今外交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难得的窗口期,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早提出引进西方先进设备的是毛主席。1971年8月,毛主席到南方视察,而毛主席视察时从来不会只听汇报,更不会坐在会议室里,而是喜欢到人民之中,到田间地头真正的了解情况。如果他自己不方便,他就会派周边的工作人员去。

有一次在长沙,毛主席看到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十分开心,就问她怎么回事,工作人员说,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终于买到一条的确良的裤子。

对此毛主席十分感叹,他对周总理说:为什么不多生产一点?还说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而周总理的回复是: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主席又追问:能不能买?周总理的回答是:当然可以。

此后,周总理找到了余秋里、李先念等领导同志,要他们研究这件事情。也从此时起,新中国第2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开始了。

最开始,大家的目标是引进4套化纤设备,两套化肥设备,总价值约4亿美元。当时,引进的国家分别是法国和日本。

原计划是引进这些化纤设备设备并投产建成之后,每年可为新中国生产24万吨合成纤维,大约相当于500万吨的棉花,这些合成纤维足以支撑40亿尺的布,这其中仅的确量的产量,就高达19亿尺。

这显然能极大地缓解人们对于布匹、尤其是的确良的需求。当时,四套化纤设备计划在辽宁、四川、上海、天津四地建成。

而对于增产粮食至关重要的化肥设备,则准备引进两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设备,建在大庆和四川。

很快,这一计划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的批准的。紧接着,多个部门组成考察组,分别赴西欧、日本考察。

不过,在考察组完成考察的同时,中央准备引进先进的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消息传了开来,许多地方的同志也纷纷要求引进项目。趁此难得的机遇,煤炭、化工、石油、冶金等多个部门也提出,想借此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与此同时,生产过剩的西方国家既想拉拢中国这一强大的盟友,也想倾销自己内部过剩的产能,对与中国做生意十分热情,双方一拍即合。

因此很快,决定引进的设备范围和数量越来越多,1972年8月21日,毛主席正式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1米7轧机,建在武汉钢铁上。1972年11月7日,毛主席、周总理再次批准进口23套化工设备。

最终,这一系列的设备设备和技术引进,在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委正式形成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计划用43亿美元的外汇,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一批成套的设备和单机设备。而这先后几年最终确定的引进先进设备,分为26个项目,他们分别是:

化学纤维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石化3套,即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的30万吨乙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设备;

大化肥13套,即沧州化肥厂、辽河化肥厂、大庆化肥厂、栖霞山化肥厂、安庆化肥厂、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化肥厂、四川化工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烷基苯项目1套;大型电站3套,分别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钢铁项目2套,武钢的一米七轧机和南京钢铁公司的氯化球团。

另外,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43亿美元对于70年代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当时,新中国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也只有48亿美元,而这其中,进口更是只有22亿美元,只有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总价值43亿美元的一半。

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之下,毛主席做出如此决定,可见毛主席解决人们穿衣吃饭问题的决心之大。

方案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准之后,很快开始实施。国务院和各承接项目的地方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此事。

再加上设备已经考察完成,西方国家对此事也十分积极。所以,到了1973年底之后,大部分项目都已经完成了签约。而完成签约之后,则开始无比紧张的施工和建设。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新中国第2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项目落成虽然有一定的波折,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然很快的得以落实。

到1979年时,26个项目的合同都已经履行完毕,实际花费为39.6亿美元,比计划的还少了3亿美元,完成情况已经十分理想。

而且,这次大规模引进是总体而言是十分成功的。到1979年底时,根据统计,26个项目有20个完成了建成投产,其他项目也陆续完成。这也为80年代化肥的大量使用和化纤衣服的大量投入市场,奠定了极为关键的基础。

1977年底时,引进的13套大化肥项目中有7套完成了投产,到1978年6月时,已经累计生产了361万吨尿素,极大的缓解了中国对于化肥尤其是氮肥的需求,使得粮食单产获得了巨大的提高。

而在仅次于吃饭问题的穿衣问题上,1982年,随着4套引进的化纤项目全部投产,中国人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彻底一去不复返。到投产的第2年,1984年,中国更是破天荒地取消了布票。

不仅仅穿衣吃饭问题得以解决,在工业方面,这批引进的先进设备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因为先进的采煤设备、发电设备等引进,使得中国新中国的钢铁产量、发电量,甚至合成橡胶、塑料、洗衣粉等化工产品的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而且,这次大规模的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新中国对于苏联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和设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我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这为日后的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陈锦华

417 阅读:17581
评论列表
  • 2023-12-19 13:44

    良心文章

  • 建国 280
    2023-12-22 13:00

    过去一亩地160斤小麦,好地亩产220斤,没有化肥是重要原因。六七十年代,利用集体化的优势,修了大量水库和水利设施。七三,七四年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很多机井,坏地变好地。袁隆平六三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七四年研制成功,七五年在海南育种,开始向全国推广,小麦良种不断突破。七二年引进十二套化工设备开始生产化肥,七七年开始投产。生产力上去啦,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

    逐风策云 回复:
    你回家问一下,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那里是比较穷的地方,我们那里就能吃饱饭,但吃的品种没有现在多。按你这说法,都吃不饱,人口从5亿增长到9亿多,是怎么来的?
    半盏流年 回复:
    粮食的增产主要是化肥的引进
  • 2023-12-27 23:28

    还有关键是修好了水利设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徐一冲 回复:
    水利也还是改革开放前忽然就修好的,承包到户使人吃饱的原因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家大小都到田地去,一年种二季的变成种三季
  • 2024-01-06 19:32

    前人栽树,后人吃果!后人不能忘了前人的功绩!

  • 2023-12-31 00:35

    实事求是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

  • Y-zxl 193
    2024-02-13 11:38

    伟人千古!千古伟人!

  • 2024-01-16 00:13

    现在有些人就爱断章取义!若没有前一阶段的积累,哪能顺利地干出如今的势头来?

  • 一凡 154
    2024-01-03 23:13

    那时钢铁、电力、半导体、汽车、化学、造船、医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产业蓬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专利技术,科学技术也奋斗在世界前沿。农业战线更不用说了,兴修水利,高标准农田,各种良种层出不穷,大家都知道的袁隆平就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可以说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用户85xxx35 回复:
    我记得有一个技术,水变油,解决了世界能源问题。
  • 2023-12-20 04:31

    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 2024-02-04 19:25

    吃饱穿暖在1976年就基本实观了,主要是杂交水稻等矮杆良种的推广普及,化肥产量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效果显观,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开始下田等等,这是我亲身经历并参与的客观事实。

    邵...... 回复:
    没有改革开放,你还在吃土。
    楚天飞云 回复:
    我们那里七一年通公路,后来公社在我生产队屋后山挖媒修了水电站买了一辆汽车二台大型拖拉机,早稻田大型拖拉机下田耙田,大队有台手扶拖拉机晚稻下田耕田,改革开放后,公社汽车大拖全部卖废铁了,大队手扶拖拉机也卖废铁了,自此再无机械化耕田种地,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小小耕田耕地的机子出现也有收割机,公路还是原来的公路,只是在四丶五年前改成了草砂路,不通高速丶火车丶飞机。
  • 木子 105
    2024-02-09 00:12

    实事求是的好文!反映七十年代之前建设成就的文章,希望能多一些,让大家多多了解中国是怎样在那艰苦条件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用户10xxx17 回复:
    说的非常正确👍
  • 2024-02-19 00:42

    邓公千古伟人

  • 2023-12-28 12:03

    抓住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窗口期是关键。

    用户14xxx97 回复: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国初期好比一块荒地,从打地基开始建设小区,要别人来投资你最起码也要做好毛胚,通水电吧
    用户18xxx82 回复:
    什么窗口期 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实在在的干出来的。
  • 2024-02-14 15:34

    邓公千古!

  • 2024-03-03 22:13

    修建大量的水库,解决吃水问题。培养大批赤脚医生,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问题。成立大量夜校,第一次让全国大部分人脱离文盲。专门成立黄金部队,解决国家黄金储备问题。分门别类搭建起轻重工业门类。通过几次战争为国家换来几十年的和平,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试爆原子弹氢弹。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袖,一个真正能让全国人民上下一条心的千古伟人!

  • 大舜 64
    2024-01-16 11:47

    真是实事求是的文章

  • 2024-01-09 00:45

    可见改革开放多重要

  • 鲍迪 56
    2024-01-01 20:06

    还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用户11xxx11 回复:
    不单袁隆平,做杂交水稻的是一批人,袁隆平的的稻种用的人不多。还有小麦、玉米等高产良种也是在改开前培育的。
    王太平 回复:
    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是一个最大的弊端,如果哪天马和驴消失了或者被控制了,骡子要么天价,要么也跟着消失
  • 安安 54
    2024-03-24 22:01

    主席高瞻远瞩,造福后代

  • momo 43
    2024-02-15 14:49

    引进化纤设备只能缓解改善穿装,布票只到93才取消。粮食紧张张和化纤设备没有多大关系。真正解决粮食紧张包产到户解决的。

    逐风策云 回复:
    看来你真不了解,以前人都是穿棉布衣服,没有化纤面料,现在遍地是化纤衣服,也就是说化纤面料至少比布料多出一倍多,而以前村村都种棉花的土地就种粮食了。
    嘴子货 回复: 逐风策云
    就那几尺布票,缝缝补补十几年
  • 邓公千古

  • 2024-03-13 12:45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 2024-03-13 12:45

    感谢邓公

  • 雅居 37
    2024-03-04 12:47

    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经济政治科技国防在改革后突飞猛进,更关键是人民的思想更加开放

    用户10xxx47 回复:
    👍👍👍
  • 2024-04-15 22:00

    邓公伟人,敢干敢为,实事求是。

    思怡 回复:
    怀念邓公!
  • 2023-12-19 20:25

    好好

  • 2024-01-27 13:09

    实事求是好!

  • 2024-03-17 14:51

    感恩邓公

  • 2024-01-20 10:19

    水利、肥料、良种。

  • 同龢 25
    2024-02-11 21:48

    哥哥72年当兵在北京那年我和爷爷两个人头10.1去北京看他回来的时候在王府井买的蓝色的卡布和白色的确良布不知道是不是进口的反正那时候没记得挨饿就是粗粮吃的比较多家里的猪肉能吃到过了伏天小时候经常放学后到村边地里河沟边给猪拔草吃。

    用户85xxx35 回复:
    路费多少钱?布多少尺?花了多少钱?一般人家可舍不得花这么多钱
  • 2024-04-19 23:47

    幸福生活不忘毛主席

  • 2024-03-17 14:23

    伟人高瞻远瞩

  • 2024-04-28 17:54

    邓公最主要是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引进什么都没用。

  • 2024-03-13 16:56

    是联产承包后解决吃饭问题

  • 2024-03-04 05:46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永远怀念他!

  • 180º 19
    2024-03-23 19:53

    他给了这个国家新的生命、也给了这个国家的民族全新的生命!

  • 2024-01-07 19:17

    有文章说北朝鲜到现在还不能生产尿素,不知是真是假?

    蝈蝈 回复:
    大部分国家都不能生产,不是技术问题,很多产业只有需求足够大才能建立,也就是说人口大国才行。西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全工业体系,米国也不行,就是这个原因
    流浪猫 回复:
    南棒子的尿素也靠进口,兔子一收紧出口,南棒子就懵逼。
  • 地主 10
    2024-04-12 14:24

    思念伟人!

  • 2024-04-27 21:09

    分田到户之前农业已经现代化完善了,杂交水稻出来后即使没有分田到户也不会饿肚子了

  • 2024-04-30 01:14

    不管是军事,还是治国真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手笔,为新中国腾飞打下来坚实基础,

  • 2024-05-04 05:23

    高瞻远瞩千古伟人

  • cc 9
    2024-05-14 20:20

    实际上从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就基本上都能吃饱,副食和油也比六十年代好很多

  • 2024-04-28 14:46

    这些引进项目,真正能够解决国内白物资短缺吗?拿钢铁项目武汉《一米七轧机工程》,共花5亿美元,项目最大产能300万吨,虽然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但对整个中国巨大的市埸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以为那次进口就解决国内各类短缺,就太那什么了。只不过通过这些进口项目,让我们知道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学习、掌握、赶超”8字方针,使我国改变落后的状况。

  • 2024-05-20 00:37

    想想当年的43亿能建这么多大厂,现在能干什么?那些成天说那个年代不好的人是什么用心可想而知!他就不会说我们的先辈门是怎样艰苦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如果没有前辈人的艰辛创业,能有你今天的好日子吗?

  • 分田到户是最大原因,我是农村的,以前生产队,二三十个人一天只能收割完一亩水稻,基本出工不出力,包产到户后,三个人就能收割完一亩水稻。分田到户及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策,不容污蔑。

  • 2024-05-28 12:04

    伟人千古

  • 2024-05-18 08:56

    改革开放金光道,神州大地沐春风

  • 2024-06-01 15:08

    好文章!

  • 2024-04-29 13:30

    最为客观的评价!

  • 2024-05-20 19:44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成功的,不可能一口饭就能吃个胖子,先辈们打好了基础,我们才好成功。

  • 2024-05-29 19:47

    邓公伟大!

  • 2024-06-12 13:12

    现在吃饱穿暖了,就开始胡说八道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没有评头论足的机会。

  • 2024-05-15 17:40

    1972年的GDP是怎么算岀来的?

  • 2024-05-20 10:58

    感谢改革开放

鸢飞九天读历史

简介:一起聊一聊,历史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