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中段,有一块占地10万亩,拥有300万棵树的绿洲。这块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在上个世纪还是一片荒漠,而这一切的背后功臣,是一位名叫远山正瑛的日本老人。
远山正瑛出生于1906年,是日本著名的治沙专家。从学生时代起,远山正瑛就对沙漠治理有着很大的兴趣,大学毕业之后,远山正瑛来到中国,走遍了中西部各地,研究农耕文化和植物生态。
西部的大漠黄沙,让远山正瑛萌生出治理沙漠的宏愿。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让远山正瑛目睹了自己的同胞在异国他乡犯下的暴行,但作为学者他无能为力,只能带着满心的愧疚和痛苦回到日本。
回国之后,远山正瑛开始在鸟取大学任教,在日本沙丘最多的地方,继续研究沙漠治理。经过数年的研究,日本鸟取沙丘从最大的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而远山正瑛也被日本人誉为“沙漠之父”。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已经退休的远山正瑛,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沙漠绿化研究。8年后,远山正瑛到中国访问,与中科院达成合作计划,回国后成立沙漠绿化实践学会,并亲自担任会长。
1989年,鄂尔多斯集团进驻库布其沙漠恩格贝地区,着手建立绒山羊养殖基地,并开启了沙漠治理工程。次年,83岁的远山正瑛受邀到恩格贝考察,当看到恩格贝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远山正瑛当即决定留下来,担任开发示范区的总指导。
自此,远山正瑛每年都要在恩格贝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十个小时,亲自参与挖坑、栽树、浇水等每一个步骤,确保树苗的存活率。
为了实现沙漠绿化的目标,远山正瑛不惜变卖家产筹措资金。同时,远山正瑛还在日本发起“百万株植树工程”活动,号召日本同胞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以支援恩格贝治沙。
在远山正瑛的感召下,从1991年开始,陆陆续续有超过7300名日本志愿者来到恩格贝,为这里的治沙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还包括远山正瑛的子女和孙辈,日本前大藏大臣等。
在这一群日本志愿者和当地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恩格贝的白杨树数量逐年增加,仅仅十年的时间,恩格贝地区的树木就达到了300万棵,覆盖了恩格贝地区三分之一。
随着植被的增加,恩格贝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还形成了一个300多人居住的村落,恢复了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历史风貌,是恩格贝从“地球癌症”变成了国家级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远山正瑛的工作不单单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谊。2004年初,远山正瑛因病去世,享年97岁,按照他的生前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恩格贝,当地有关部门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纪念馆。
远山正瑛虽然走了,但他的行动激励了无数后人继续他未竟的事业,每年都有大批志愿者从日本来到恩格贝,继续远山正瑛的沙漠治理工作,为地球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