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新冠感染或已经在路上

诚君真健谈 2024-02-24 02:10:27

专家们预测的新冠感染潮迟迟没来

自从进入2023年冬季以来,各路专家数次预测,“进入冬季”、“元旦前后”等时间节点我国将出现新一轮新冠病毒感染潮。

对此,我曾先后撰文 《我国近期将有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更值得警惕的是流感 专家预测元旦前后或掀起一波感染潮?跟我国有关系吗? 我国近期内不会有新冠病毒感染潮 等预判,春节前我国不会有新冠病毒感染潮,新一轮疫情大概发生在春节后,特别是春季开学后。

结果,专家们预期的新冠疫情迟迟没有到来,整个冬季我国新冠病毒传播一直处在大流行以来最低的水平,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一度降低到了1%以下。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回升,新一轮新冠感染将要到来?

但是,正如我预计的那样,随着JN.1变异株在我国的传播和春节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和聚集,春节后,尤其是是春季开学后,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小规模的新冠病毒感染潮。

2024年2月6日,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1月份)》,2月15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2024年第6周)》显示的数据初步印证了我的预判。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进入2024年以来,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ILI%)持续下降,,这主要反映了流感流行的缓和趋势;

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的持续走低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与此同时,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从2024年第1周的0.9%(放开后的最低水平)增加至第4周的2.0%。

JN.1变异株的传播是第一驱动因素

重要的是,“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显示,进入2024年的第一个月,我国监测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以EG.5及其亚分支为代表的XBB谱系流行占比显著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新变异株JN.1的快速传播,到第4周其占比已经超过EG.5系,成为了我国的绝对优势毒株。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升高,期间JN.1快速成为优势毒株,表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冠病毒新一轮感染是由JN.1驱动的。

新一轮新冠疫情或已经在路上

由于《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是月报,仅能反映新冠病毒1月份的传播情况,不能提供更新的疫情信息。

但是,由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是周报,最新一期,即2024年第6周的报告提供了的截止2024年2月11日的流感流行信息。

我们知道,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也已经将新冠疫情监测与流感流行监测“合二为一”,有关新冠疫情的数据实际上是来源于流感监测网络,在对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检测的同时,增加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而已。

监测的是同一个人群,即期间在哨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发烧超过38℃,伴有咳嗽或咽痛)。

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显示,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继续下降,

南方省份从第5周的32.4%下降到第6周31.7%,北方由26.3%下降到22.3%,全国平均由29.4%下降到了26.9%。

然而,同期,哨点医院ILI%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南方省份由前一周的6.3%升大幅高到了7.9%;

北方省份也从5.1%升高到了5.7%。

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ILI%),与流感病例流感病毒阳性率的这种分离走势表明,在哨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更多地“掺杂”了流感病毒以外的其他病毒感染。

根据呼吸道病毒流行的特点,进入春季后传统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都趋于式微,通常会出现流感、鼻病毒的传播,腺状病毒也会继续维持一定的流行水平。

但是,由于春季和冬季刚刚经历了创纪录的甲流H1N1pdm09和H3N2亚型的流行,人群仍维持着很高的群体免疫水平,不大会形成规模性春季流感流行。

这也就意味着,哨点医院最近出现了ILI%比例的升高,主要来源于春季鼻病毒的“翘尾”流行,和上述老病毒之外的新成员的“掺和”。

这个新成员几乎只能是被认为是迄今传染性最强,同时也是最温和的新冠JN.1。

也就是说,尽管时效性的差异,《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仅仅显示新一轮新冠疫情的“龙抬头”,最新的流感监测报告则预示了本次新冠疫情已经在路上。

春节和春季开学的“加持”

此前我说过,新冠疫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疫情主要是事件驱动的。

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具有更强传染性的新变异毒株的出现,人口群体免疫水平随时间的衰减,以及节假日导致的人群流动和聚集。

新而易见,刚刚“抬头”的新一轮新冠疫情第一驱动因素自然是JN.1在我国的传播。

接下来,春节全民大串联,和春季开学后学生群体的助力,会进一步加速JN.1的传播,从而不可避免的驱动新一轮新冠病毒感染潮。

另外,尽管春季流感或有一定反弹,但规模必然低于通常的年份。这也为春季新冠病毒的流行起到了“腾笼换鸟”的效应——原理是我此前已经介绍过的“病毒干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