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力猪苓菌核仿野生栽培推广

秦柳钱 2024-12-28 02:23:18

新技术助力猪苓菌核仿野生栽培推广

李彤彤

猪苓菌核是一种与蜜环菌共生的多年生真菌,猪苓菌核为菌类中药材之一,具有抗菌、抗辐射、抗癌、增强免疫力等多重功效。经过多年研究,辽宁本溪地区打造了一套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因此,推广辽宁本溪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

1.1 选地

辽宁本溪地区位于长白山地老岭支脉与长白山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属于三面环山、中间沟谷地形,西南坡较多,山脉坡度在7~50°,土壤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砂壤土。属于中温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光照强度弱,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800~1000 mm。林地自然资源类型较多,包括椴树、柞树、槭树、桦树等,且分布有野生猪苓 。猪苓适宜生长在空气清新、无污染源、背风、半阴半阳的西坡或西南坡、东南坡、东坡,林下为透气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10 cm厚腐殖土下层为黄砂质土)、中性或微酸性(pH值5.5~7.0)的棕色砂壤土。同时,猪苓菌核生长地海拔应超过300 m 但小于800 m,坡度10~30°,由桦树、椴树、槭树、栎树、胡桃楸组成的阔叶林,郁闭度为“七分阴三分阳”。尽可能选择人为活动少、野猪出没少、相对封闭、无工业活动的地块。

1.2 整地

确定地块后,在前一年4~6月整地。整地时,人工沿横山走势作畦。畦宽度为100 cm,畦深度为20 cm,畦长度为300~1000 cm。作畦后,在柞树或槭树、桦树根部100 cm左右位置人为挖松土壤,平整地面,灌足水后将一层湿树叶铺到地面。随后根据林地树种,将长为90 cm、直径为4~6 cm的新鲜木段交替摆放在湿树叶上,相邻木段之间距离为5~8 cm。在木段摆放完毕后,将土壤填埋在空余位置,覆盖树叶至木段1/3位置。

1.3 种子选择及处理

1.3.1 选种苓 辽宁本溪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适宜选择单个体重超15 g、表面凹凸不平、瘤状物多、品质佳、有弹性、无伤痕、生命力强、含水量大、萌发新点多、无病虫、色泽正常、掰开可见白色菌丝的人工灰苓,尽可能选择“猪屎苓”。若选择野生猪苓作为种苓,则应选择单个重超20 g、品质较佳的野生苓。若无灰苓,可以选择弹性佳、断面菌丝为白色(或微黄色)、无霉变的黑苓块,避免选择断面菌丝黄色、无弹性、体内空腔多的老苓。

1.3.2 处理种苓 在确定种苓后,将木段连同菌核从细腰位置(或离层位置)掰开,新木段需晾晒20 d左右,杀灭杂菌。晾晒后将种苓埋入砂土内,准备种植。

1.4 准备蜜环菌

种苓处理完毕后,要购买蜜环菌三级菌种,或直接从栽培地猪苓窝的榛蘑上提取蜜环菌母种。优质蜜环菌表现为外观无霉菌、无渍水、无干枯现象,生命力强,密布白色菌丝无杂色,夜晚可观看荧光,可闻到蕈香味,且质检报告、生产厂家、生产地址齐全。在确定蜜环菌种外观无异常后,要在洁净的环境下取出蜜环菌,从中间断开蜜环菌,观看断面是否存在暗色斑痕,避免选择暗色斑痕较多的蜜环菌种,降低杂菌污染风险。

选定优质蜜环菌后,选用直径8~15 cm阔叶树,裁截成30~40 cm树段,树段表面用刀处理成鱼鳞状,接种培养30 d,获得菌材。或者选择粗细均匀的树枝,裁截成长25~30 cm的小段,较粗树枝提前准备好消毒刀具,砍木段两面或三面至木质部,设鱼鳞口,鱼鳞口深度10 cm,接种培养30 d,获得菌枝。

1.5 栽种

1.5.1 栽种时间 根据辽宁本溪气候情况,可在4 月初至5月末、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栽种,尽可能提前栽种。

1.5.2 栽种方法 栽种期间,先在前一年4~6月将蜜环菌菌材放入木段表层,相邻菌材之间相距20 m,菌材摆放密度为12×10 4 根/hm 2 ,在菌材之间平行斜向摆放菌枝,菌枝两端分别与2根蜜环菌菌材相接触,相邻菌枝之间相距10 cm,菌枝摆放密度为(80~100)×10 4 根/hm 2 。蜜环菌菌枝上覆盖林下土,与木段持平后覆盖湿润树叶,覆盖厚度为3 cm。覆盖树叶后,根据林下树种,交替摆放长90 cm、直径6~8 cm,粗木段与细木段交替摆放,相邻木段之间间隔8~10 cm。摆放木段后,继续在湿润树叶上方覆盖土壤至新鲜木段1/3位置。最后将1层湿润树叶覆盖在土上方,覆盖厚度为5~10 cm。覆盖树叶后,再次覆盖无白色杂菌侵染的林土,在增加土壤透气性的同时,促进蜜环菌生长,为猪苓菌核迅速膨大提供良好条件。

次年春季,检查木段周边蜜环菌丝的生长情况,若白色菌丝、菌索密集分布木段,则表明菌种萌发正常。确定菌种萌发正常后,挖开培育的蜜环菌床上层土,人工将最上层树叶搂到一侧,将猪苓种摆放在第2层木段1/3位置,单边摆放3~4个,促使猪苓种与木段蜜环菌鱼鳞口位置紧密贴合。摆放猪苓种后,上层覆盖表土,恢复以往树叶平铺状态,并覆盖林土与新鲜木段持平。最后放入直径3~5 cm新鲜树枝,覆盖6~10 cm林下腐叶土、5 cm树叶,在树叶上方压盖树枝,总厚度小于10 cm。

1.5.3 栽种量 辽宁本溪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下,种苓用量为1×10 4 kg/hm 2 ,而蜜环菌用量为3×10 4 kg/hm 2 。

1.6 田间管理

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生长期间管理较为粗放,若不遇到特殊自然灾害,不需除草、施肥等额外管理措施,也不需防治病虫害。一般地温达10℃时猪苓菌核开始萌发,地温升至17~19℃时,猪苓菌核开始生长,22℃时猪苓菌核子实体开放,整个生长期需保持林下自然疏松状态,为避免人工随意刨土查看或踩踏,可在猪苓菌核生长区域建造栅栏,同时避免野猪、其他动物踩踏,使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地土壤板结影响蜜环菌生长。但在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过程中,要注重防治地老虎侵害,应清除场地周边谷类颗粒。并注意排涝抗旱,特别是在雨涝天气应及时开挖人字形沟疏通积水,避免雨水浸泡导致减产。而在连续干旱季节,则要人为调整林冠郁闭度,借助林木树枝遮阳,避免水分过分流失影响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产品质量。从猪苓菌核种植第3年开始,选择春季将一层腐叶土覆盖到生长出地面的猪苓上方,降低水分蒸发,利用腐烂后的树叶补充土壤有机质,避免猪苓菌核裸露干枯,保证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效果。

1.7 采收

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一个生长周期为4年。在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4年后,选择4~5 月可采收,人工借助铁锹挖除猪苓菌核,猪苓菌核采挖标准是黑苓上无分生小苓(或分生小苓量极少)或出现散架情况。选留的种苓(灰苓、白苓)重新放入新蜜环菌菌材,挖除完全腐解的木段更换新木段,继续打造菌床覆土(与小猪苓菌核生长土质相同)栽培,其余老苓、黑苓及时晒干,除去泥土,经编织袋打包储藏在温度低于30℃、相对湿度在65%~70%的环境 。

2 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推广途径

2.1 技术培训

辽宁本溪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是根据猪苓菌核生长发育特性,是通过优选栽培林地、种苓、蜜环菌菌种,合理选择栽种时间和栽种方式,并科学进行日常管护的一整套完整技术。借鉴中原地区成熟的猪苓菌核栽培经验,结合区域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特点,可根据栽培技术的具体要求,从选地、选种、准备木段、准备菌种、菌床栽培、日常管护、储藏等几个方面,开展适合本地区的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培训,指导林农操作,实现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的优质高产、稳产。同时根据林农反馈,编制《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手册,提升技术推广效率。

技术培训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林农讲解林下仿野生栽培猪苓菌核的益处。收集、整理实际数据,对比展示每窝栽种投入、日常管护投入、采收晒干储藏投入与4年生猪苓菌核每窝产出与利润,增加林农对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的应用兴趣;而在社会效益方面,推广人员可以集中讲解林下栽培猪苓在不占耕地、省工时、投资少、风险小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带动山区林农实践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充分发挥林下经济项目持久发展潜力 。

2.2 技术补贴

为激发林农参与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的兴趣,推广人员可以申请技术补贴,覆盖新品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简易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其中新品种繁育主要指猪苓种采购、蜜环菌种采购;新技术新品种示范主要涉及整地、种植、薪材、清场、蜜环菌种制作等;简易基础设施建设特指林道维护、示范地标牌等简易基础设施费用;技术咨询特指专家咨询与指导费用;技术培训则是聘请专家费用。

2.3 全程参与

为保障辽宁本溪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顺利推广,推广人员可以根据“蜜环菌侵入猪苓体结合料达50%、85%猪苓种生长新苓”等目标,成立技术支持人员,解决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推广人员可与林农签订协议,负责技术咨询,不定期检查猪苓菌核开采质量,根据结果调整技术方案,并开放电话咨询服务渠道,允许林农借助网络平台或电话工序咨询技术或提出疑难问题,需为其及时解答,确保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高产、稳产。

3 总结

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不占耕地,可简化日常管理,规避农药与重金属污染,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猪苓菌核,适时整地、栽种,加强后期管理,实现辽宁本地地区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高产、稳产目标。

0 阅读:0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