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没有《哪吒2》,会有更多影院撑不下去。
从24年开始,影院的日子就很不好过。
我观察过近期工作日的电影票房,维持在1800万左右(4月14-4月17日),而我国有8.3万块银幕——我就按8万块来算,平均每个放映厅每天的票房是225元。
225元,送个外卖也比这强吧(没有歧视外卖行业的意思)。
电影票房的周期性固然强,但去年总票房只有430亿,今年4月14日总票房才到250亿,其中《哪吒2》的票房占比至少60%,大爆款一枝独秀,中小爆款消失不见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困境。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五一档新片恐怕无法解决影院不景气的困境。我看到《哪吒2》第三次延期,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和去年《九龙城寨》都冲刺五一档。
可见,电影行业对五一档新片的预期并不乐观。
但愿这是我的悲观。
中国电影需要《哪吒2》这样的大爆款,同时也更需要更多中低体量的爆款。
在春节档开始前,我就看好《哪吒2》。
大年初一第一天,我九点去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哪吒2》。因为我买票比较晚,第一排3D,仰头看片的观影体验太不友好了,11点30出影院,看票房数据,大盘已经18亿了。
哪吒数据很好,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哪吒2》能卖到一百亿,因为我看过往年春节档总票房数据,最多也就80亿,今年多一天,撑死也就90亿,然而,《哪吒2》竟然拿到95亿。
春节档的好成绩,是《哪吒2》打出来的。
后来,我接受某平台的约稿(现在还没发,大概率胎死),复盘《哪吒2》为啥能大卖,我当时想着从《哪吒2》怎么营造合家欢气质下手,看看它是怎么做到老少通吃的。
我的观点是它用相对保守的表达,用“孝”打动年长观众,用“做自己”打动年轻人。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我写了四五千字,写到最后都有些郁闷了,因为我发现无论是老年人喜欢看的孝行,还是能让年轻人嗨起来的成为我自己(用影片里的话说是魔是仙,小爷我说了算),我们只是不同时代的产物罢了。
老年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因此重视孝道,哪吒和敖丙为了父母会反目成仇,就是对孝的表达,而年轻人更容易成为我自己动容,因为他们受消费社会的影响更大,释放个人欲望,坚持多元化是消费社会的必然。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很难过得这么父慈子孝。我记得阎云翔有个访谈说中国割裂,就是以为我们在用几十年走西方人二三百年走完的路,中国人不仅要追求现代化,还要应付后现代的新挑战,而我们的一条腿还陷在前现代的语境中(传统文化的影响)。
《哪吒2》的厉害用一部电影取悦两个在社会转型期很割裂群体,这就很厉害。
作为影迷,我特别讨厌一些人吐槽《哪吒2》思想深度不行的言论。
一个冲击春节档的类型片(收益高,风险也大),你谈啥思想深度?这就像去超英电影找哲学,未免强人所难。
商业片的本质就是娱乐,能取悦观众是商业片的基本盘,有思想深度只能叫锦上添花。
事实上,《哪吒2》已经不能视为一部类型片了,它成为一种国漫崛起中国电影最牛逼的道具了,一部极其优秀的合家欢电影,在变成票房奇迹后产生更大的市场效应,变成举国托举的代表作品。
目前《哪吒2》的全球票房已经达到157亿,或许它真的能冲到160亿。
2012年,《泰囧》成为第一部破10亿的国产片,2017年,《战狼2》拿到56亿,2025年,《哪吒》是第一部破百亿的爆款。
这十多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但中国电影的总体质量依旧良莠不齐。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国的观影群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一年去一次电影院的观众占比71%(源自灯塔2024年数据)。
话说回来,《哪吒2》和2017年主要靠三四线城市票房拿下56亿的《战狼2》还不太一样。它的质量太硬了。豆瓣百万观众评分8.5,进入豆瓣电影Top250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今天的市场环境看,《哪吒2》是拯救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作品,行业意义极大。
陈思诚就说过,480亿是中国院线的生死窗口,年票房低于这个数据,就会有70%的影院可能面临关门的困境。
而《哪吒2》凭借一己之力拿下超过100亿票房,在2月尚未结束时就推动2025年总票房突破200亿。不到两个月,完成让院线活下来的四成kpi,中国电影院线和从业者会从心里感谢《哪吒2》的。尽管很多网友都骂陈思诚产品经理,鸡贼,但这两年,中国院线的从业人员会感谢陈思诚的。
我们总说电影艺术,事实上,艺术片很难卖钱,能卖钱的通常是商业片。
就在去年暑期档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徐峥的《逆行人生》的首日排片在整个暑期档是第二高(具体多少 ,忘了),这什么意思呢?当年徐峥的《囧妈》卖给西瓜视频,背刺院线,现在院线还能这么给徐峥电影排片,一个重要原因院线实在撑不下去了,没有足够好卖的电影。
当然,我在这里从行业角度分析没多少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不是必需品,想看就看,不想看拉到,尊重多样性。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每个人的语言界限不一样,世界的界限也不一样。
这也决定,每个人的趣味不一样,对电影的理解也不一样。
像《哪吒2》这种能让大多数观众喜欢的电影,像孔乙己碟子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