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半塔守备战详报

自然与社会 2025-02-06 15:04:40

引子

本文摘自《新四军第二师在皖东》(2000年6月),原标题《半塔守备战详报》

正文

半塔守备战详报

(1940年3月21日至29日)

(标题下面的时间为此次战斗时间。据分析,此详报可能成文于1941年。)

一、战前情况

(一)全国情况:全国已进入第一次反共高潮。华北张荫梧、庞炳勋〔原注:张荫梧,当时是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庞炳勋,当时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向我八路军进攻;路西桂军一七六师副师长谭何易率领五O二团及十游击纵队、皖北行署常备队向我路西江北指挥部进攻。

(二)路东情况:路东原属桂军所领导之地方武装早已开始向我磨擦。来安县政府常备队向我进攻,我为自卫已将其解决,尚有特务中队五十余人(桂军)据守塘家圩顽抗。嘉山县长周少藩率领该县常备队与秦庆霖合伙,盱眙县秦庆霖率该县常备旅约二千人已开始向我进攻,在西高庙四十里桥进行战斗两次。与苏韩〔原注:指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直接领导下之独立第六旅之统战关系尚未绝。

(三)当时路东友军之分布:独立第六旅之十八团住汉涧及其附近,约一千四百人,该旅之十六团、十三团住东王庙、马集到汊涧之线,共约二千人;秦庆霖之常备旅约二千人,住河稍桥、盱眙城、枯桑、马坝一带;周少藩一个中队随秦行;六合常备队(团)约六百人,住黄泥坝;在半塔战斗前两天新开到一一七师六九七、六九八两个团约三千人,住张公铺,在进攻半塔的前夜开半塔附近,为攻半塔之主力。在半塔战斗进行中,后又增来常备第十九团、二十团约二千人至冈村,为莲塘战斗的主力,然未参加半塔战斗。

(四)我军情况:我主力西援,路东仅余十四团两个营,十五团两个连,教导大队六个队(三个军事队,两个学生队,一个女生、儿童队),特务营三个连,东进纵队一个连,五支队司令部一个机枪连、一个警卫排,新八团约七百人(均为新编之游击队),合计约二千四百人左右,其中约一千人为新编之部队,不能作战。

二、我军之决心与对策

当时路西顽军已开始向我大举进攻,路东顽之地方武装已开始向我磨擦。我为集中力量打击一面,主力西援,后方空虚。这样万分险恶的情况下,我之对策与决心是:

(一)对已开始向我进攻之地方武装,采取坚决自卫原则。

(二)对尚未与我正面磨擦之韩系正规军及地方武装尽量维持统战关系,争取缓和向我进攻时间。

(三)控制必要的战略据点。当时决定以半塔、古城、竹镇东北之乌石山构筑简单工事,万一磨擦时采取守据待援。

三、战斗开始与经过

(一)顽军的进攻路线与布置

进攻半塔之主力为一一七师之六九七团、六九八团。六九七团为第一梯队,六九八团为第二梯队。该部于二十日夜即进至半塔东、北、西三面四五里之村庄。第二路为独立旅之十六团、十三团各一部及六合常备团全部,由原驻地合击乌石山、竹镇我十五团。第三路为秦庆霖之常备旅,分途出击仇集、西高庙我十团部队。十八团一部守汊涧,余控制在汊涧与兴隆、半塔三者之间为机动部队。指挥所设红沟洞。

(二)战斗经过

1.二十一日拂晓,一一七师六九七团、六九八团以六九七团为第一梯队,六九八团为第二梯队,向我半塔进攻。主攻在西北,当天攻击两次。第一次由拂晓至十一时左右,第二次由下午四时至六时左右。下午曾占领半塔后面之操场坪山后,我以特务营一个连由半塔西北迂回贾家大山之右配合教导队出击,将敌人之右翼冲溃,并俘获其排长及战士各一名,敌人右翼乃撤退。当天,同时发动对我十五团攻击,乌石山、竹镇被占领,我伤亡失散一百余人。

2.二十二日拂晓,敌改由东、北两面猛攻半塔,十八团猛攻高山集。半塔数次攻击被我击退,高山集当天被敌占领。我特务营损失一个排。

3.二十三、二十四日,顽从东及东南攻半塔,但其势以较头两天为衰。

4.二十四日以后,敌人因连拿半塔不下,乃改变作战方式,以主力围困半塔,而另用其他兵力“扫荡”半塔外围,企图切断我与十团之联系,最后再猛击半塔,并以秦庆霖部进攻古城,以十三团与六合常备团向庆佛寺及兴隆集附近进攻,以威胁我司令部后方,但其企图均被阻。古城战斗我俘敌一个排,庆佛寺之敌为我新八团击退(该部于半塔战斗开始两日后调至庆佛寺附近的)。

5.二十六日,我东增援之叶飞部队已过天扬公路,敌人已得到消息,不得不将十六团、十三团调往对付我六团部队,同时敌方更调常备第十旅增援。我六团在马集与顽十三团进行战斗,一次缴枪一百余支。

6.二十七日,罗〔原注:指罗炳辉〕率增援部队回路东。二十八日,顽方已得到消息,晚即撤离半塔十余里,半塔之围即解。二十九日,我分四路四个纵队出击,在王店集进行一次战斗,在莲塘又进行一次战斗,将敌击溃,敌即连夜撤退,我跟踪追击,直至南三河畔。至此时,半塔战斗完全结束。

7.此次战斗,我伤亡失散总约二百四十人左右,半塔战斗本身仅伤五名,亡五名,内排长一名。

四、胜利的意义

(一)半塔守备战,在华中反顽斗争中有它很大的意义。首先是打击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及顽企图在华中消灭我军的目的,坚持与开辟我军在华中根据地。

(二)是苏北胜利的先声。没有路东的胜利也难产生苏北的胜利,因有了路东的胜利我可集中力量以对付顽,没有路东胜利顽可集中力量对付我。

(三)加强和提高了我党我军反顽斗争胜利信心和勇气,在这些大小战斗中又锻炼了部队战斗力。

(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特别是在战术上,我军懂得了反顽战斗中在一定条件下守备战是可以采取的,打破了过去机械的认为我军只应进行运动战、游击战,而完全不能采取守备战的错误观点。

五、胜利的原因

(一)我党我军正确的领导,特别是以胡服同志为首的华中局〔原注:当时应为中原局〕的直接指挥。我四、五支队自胡服同志来后,对反顽斗争、统一创造根据地问题,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政工会议对反顽和创造根据地作了深刻的动员与讨论,对此次战斗起了直接动员作用。

(二)战前和战斗中均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的关系。如我们虽已与秦庆霖磨擦,但我们仍与独六旅进行统战工作。独六旅十三团在樊山被敌包围,我以部队坚决援救,在桂军已向我进攻,我仍尽量争取其中立,以延缓时间。同时对地方士绅及中间人士,自二七政工会议〔原注:指1939年2月7日召开的新四军第5支队政治工作会议。〕后,一般的纠正了过去乱押人、乱罚人的现象,争取广大中间人士对我同情或中立。

(三)正确地运用了战役和战术的指导。在战役上坚持守备待援,在战术上采用了防御中适时用短时出击。如第一天对贾家大山的出击,压迫敌之右翼,对守备半塔有很大作用;同时还配合适当的游击战,每天晚间我们派出了几个战斗小组向围困半塔之敌住地袭击,造成敌人很大的恐慌与疲惫。

(四)兄弟支队的援助,特别是我江北挺进纵队派六团西进增援,是有很大作用的。

(五)群众的拥护,全体指战员的英勇艰苦奋斗,是战斗胜利的重要条件。

六、经验教训

(一)我们认识到在任何环境下和在任何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要有党的领导并正确掌握党的政策,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二)这次战斗证明了顽军内部表面的统一,实际上是有很多矛盾的,而我们正确的运用了敌人的矛盾。如利用桂军与苏韩之间的矛盾,延缓了苏韩对我的进攻,获得了胜利。

(三)一个斗争的胜利,不仅要政治上不犯错误,同时在军事上也要不犯错误。半塔守备战斗是坚持了守备待援,并配合以短促出击及游击战斗小组,以争取被动中的主动,正确的战役战术指导,以少数兵力对抗差不多十倍于我的兵力,坚持了十日之久,决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四)半塔战斗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敌人数量虽多,而战斗力并不强;我兵力虽少,但干战战斗情绪高,群众拥护,有必要的工事,守一定的时间我军即可增援到达),守备战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有时是完全必要的。

资料来源:

《新四军第二师在皖东》(2000年6月)

3 阅读: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