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失传的绝学,全世界不到10人会,网友:失传也纯属活该!

那是两面包夹知识 2024-06-20 06:06:51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2021年5月18日,云南省民主博物馆展出上百件精美的乌铜走银工艺品,而这些精雕玉琢的工艺品现在已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因为乌铜走银这项技艺已经难找合适的传承人而濒临失传。

当热心网友关注到此事后也是非常想要提供帮助,但当得知传承条件后,直呼活该失传,到底是怎么样的条件引起网友群情激奋的大骂不止?

封建传统的糟粕

乌铜走银的传承条件由于受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一代手艺人就立下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这就是这样的传承规矩,同样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原因。

其实这种想法放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项第一代技艺人也是非常普通的工匠,全凭一次偶然发明出这独有的工艺,一旦教会了其他人,自己也就没饭吃了。

雍正年间,一个名叫岳富的普通铜匠,为了生活还在拼命铸造铜器,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金戒指一不小心掉入了熔炉之中。岳富焦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用工具去捞取却一无所获。他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将周围的所有金属器物全都扔进熔炉中。

做完这一切便愤然离去,直到等他冷静下来后再回去查看熔炉的情况,发现炉中有一块通体乌黑,却有点缀金银纹理的奇特金属,这块美丽的金属深深的吸引着他,决定要将这块金属打造的更加完美。

于是他便开始刻苦钻研,将这一工艺逐渐完善,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乌铜走银。乌铜走银这一技术使得岳富在云南一带声名鹊起,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财富,从一个小小的铜匠一下子跃然成为名门望族。来上门求取作品的人络绎不绝,更是有不少人登门求学。

但这样的财富密码岳富怎么可能会给出去,然后便定下开头那个离谱的传承规矩,一直到李加汝的出现,岳家被迫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在岳家如日中天的声望下,家族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岳家家族内已经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传承眼见就要断绝了,无奈之下,将这门手艺教授给了一位名叫“李加汝”的年轻匠人。

不过想来也可笑,古人的封建思想果然是冥顽不化,宁愿传于外人也不愿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李加汝学会这门手艺后,并没有将其发扬光大,因当时的社会经济导致精美的工艺品无人问津,云南地区的人们还是更爱美观实用的纯银制品。李加汝为了生计,就暂时放下了乌铜走银的制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制银的工作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银匠。

本以为乌铜走岁银的技艺又可能要断绝于此,金永才的到来又一次拯救了这一伟大的工艺。年仅18岁的金永才带着对手工匠人的憧憬,追随在李加汝的身边当一个任劳任怨的学徒。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金永才发现师傅还掌握了曾声名大噪的乌铜走银技艺。

之后的日子里金永才在学习制银的同时,也协助师傅完成乌铜走银的制作,可李加汝却时刻提防着金永才,从始至终没有将制作乌铜的比例配方告诉徒弟,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直至李加汝在离世前才将配方交给金永才,并要求他只能背诵15分钟。可惜那时的金永才文化水平有限,有些字并不认识根本没办法将完整的配方牢记下来。15分钟一到,李加汝便取回字条并销毁后便撒手人寰,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乌铜走银的完整工艺。

网友就是因为得知此事才义愤填膺,说这项手艺活该失传,都是传承人自身的错才导致乌铜走银的消逝。

大刀阔斧的挽救

乌铜走银传到金永才大师已经是第六代了,虽然金大师的技艺不是最传统正宗的,但总算没有使这一技术彻底消失于世。金大师因此痛定思痛,破除掉了那些封建传统的旧规则。

于2018年在云南昆明正式开班招生,不论男女都可报名,再从众人中精心挑选10个资质过人的学员进行传授。

可唯一的条件却也排除了大多数人,就是手汗必须是酸性的。因为酸性的手汗才能在氧化还原反应下不断擦拭出乌黑光亮的铜胚,如果是碱性铜胚只会越来越红变成赤铜,这样做出来的工艺品远没有办法将银白色纹路衬托的美轮美奂。这也是导致乌铜走银的传承困难原因之一。

随着金大师的努力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项非遗,金师傅也已经收下了来自中国各地的28个徒弟,向世人证明了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要不拘一格的,真正重要的的具有优良品格以及认真求学的态度,曾经封建的老传统只会阻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18年金永才正式成立“金大师研创中心”,进一步将“乌铜走银”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经营方式由个体户售卖改为企业销售,再结合现代消费群体的购物需求进行新品研发,甚至请国外设计团队提供设计不断创新。

在保证乌铜走银质量的前提下,每年的销售额也节节攀升,可以让此项非遗传承人有客观的收入,能更安心的从事这一行业。

结语

非遗传承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贴合时代发展的同时进行创新,能使非遗传承散发生机。老旧的墨守成规只会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何况有的时候老师傅教导时的有所保留只会让技艺变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传承需要无私的分享与广阔的胸襟,在不违背国家原则的情况下,非遗传承应放开古板的规矩,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8/08/t20180808_29975000.shtml

人民网:http://yn.people.com.cn/n2/2020/0519/c378439-34026850-6.html

0 阅读:0

那是两面包夹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