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审胜诉获赔674万元,三棵树这波操作赢麻了!
4月1日,三棵树公布了与恒大之间1.92亿元买卖合同纠纷的一审胜诉结果。
事情的起因还得追溯到2021年6月,三棵树向恒大索要欠款遭到了拒付。经过协商,双方同意拿49套房抵债 。
然而,当三棵树缴纳完386万定金和差价时,恒大承诺的49套抵债房却被转卖,恒大地产也拒绝签订购房合同和相关手续。
“钱房两空”的三棵树决定起诉恒大。

经过1年时间的审判,三棵树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法院判决恒大退还押金和双倍定金,合计674万元。
三棵树虽已胜诉,但想要讨回1.92亿元的欠款,估计还要费点波折。
比起三棵树,早年与恒大密切往来的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

距离恒大爆雷已经过去快4年,但它带来的余震依旧很强烈。
与恒大合作过的企业,要么破产重组,要么艰难求生,总之都很惨。
拿广田集团来说,两家企业最初合作是在2007年。当时一年的签约合同不到10亿元,如今10年过去,两家公司累计签约合同超过400亿元。
作为回礼,广田老板叶远西斥资50亿元成为恒大首批战略投资人之一 ,恒大也承诺每年拿出约35亿的装修任务给广田,两家深度绑定,互利共赢。
然而,随着恒大爆雷,广田也跟着遭殃。
数据显示,广田集团2018年—2022年营收从143.98亿元下跌至35.64亿元,降幅达75.25%。
同时,归母净利润也出现大幅度下滑,其中2021年亏损55.88亿元,2022年亏损53.11亿元。
营收断崖式下滑,经营业绩也连年亏损,广田深陷债务危机。
2022年5月,广田集团被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塑价值”为由申请重组。

广田手中持有恒大32.47亿元的股票未得到兑现,为摆脱困境,广田于2023年1月进行破产重组。
像广田这样被恒大祸害的企业,不在少数。
其中最严重的要数建筑老大哥南通三建,被恒大拖欠360亿元,最终因无力偿还上下游的工程款,被迫宣告破产。
然而,随着老大哥倒下,紧跟在破产队伍里的还有云南路建、成龙建设、南通六建、中达建设等。
真应了那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不过,广田的危机貌似没南通三建那么凄惨,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实现“摘帽”重生。
2024年6月,广田发布公司撤销股票交易退市的风险警示,这预示着广田集团重组成功。
公告显示,*ST广田引入1家产业投资人和4家财务投资人,共计收到14.1亿元的重组投资款用来偿还大部分债务。

虽然这次重组摆脱了广田的债务危机,但叶远西个人持股比例仅剩5.12%,彻底失去企业控制权。
破产重生,实控人变更,不知于他而言,是喜还是悲。
同样是被恒大拖垮的装修公司,全筑股份的重组之路显得相对成功。

和广田集团不同的是,全筑股份采取“舍子保母”的策略。
2022年8月,全筑股份的子公司全筑装饰,因无法支付债权人97.87万元的欠款,被安筑建材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然而,这并不是全筑装饰第一次被申请破产。早在2022年6月,全筑装饰因无法偿还11万的欠款,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接二连三的诉讼危机,压得全筑装饰喘不过气。如果母公司能出手搭救,子公司或许能避免破产清算。
可是,自恒大暴雷以来,全筑股份至今仍被恒大拖欠27.2亿元。
自己都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去关心公司的死活。

于是,全筑股份为了保全自己,忍痛将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进行剥离。
2023年4月,法院已经裁定受理全筑装饰的破产清算申请。
倚仗子公司的牺牲,全筑股份渐渐走出阴霾。
2024年5月,公告显示2023年公司净资产10.31亿元已转正,可以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的风险警告。
全筑股份“摘星脱帽”后,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亏损12.9亿到2023年9489万,实现扭亏转盈。
但更令人欣慰的是,创始人朱斌在经历子公司破产重组后,仍能守住企业的控制权。
截至目前,他依旧持有10.88%的股份,成为全筑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反观广田集团也经历重整成功,但创始人叶远西却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相比之下,朱斌显得格外幸运。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时隔几个月全筑股份又陷入业绩跳水。
2025年1月最新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年度归母净利润约亏损9500万元—7000万元。
企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又被业绩泼了把冷水。
企查查数据显示,全筑股份有312条自身风险,其中司法诉讼占比为57.7%,累计有180条。
究其原因,债务带来的“应激性创伤”迟迟没有化解,全筑股份想要走出债务危机,仍需很长的时间。
但只要企业活着,一切都还有希望。

广田集团和全筑股份的经历,是无数被恒大地产拖下水的企业缩影。
然而,有一家公司在恒大爆雷前,老板提前把公司股权转卖,套现17亿。
这家公司就是宝鹰建设集团。

在遍地都是黄金的房地产时代,谁都想攀上恒大这棵摇钱树。
宝鹰也不例外,他们努力把恒大业务搞成第一大客户。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恒大地产在宝鹰股份的总销售收入中占比逐年上升,分别为36.43%、42.70%和44.53%。
两家公司的创始人有没有私交不是很清楚,但从业务占比上来看,两家公司的关系非同一般。
然而,看似“不一般”的关系却在恒大爆雷前,宝鹰被老板古少明悄悄给卖了。
2018年开始,恒大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越来越久,从三个月到一年,再变成商票。财会出身的古少明,察觉到了恒大资金紧缺的信号。
于是他再三考量,决定在2019年12月把股权转让给珠海国资。
当时,古少明将持有的公司股份以5.77元/股,总价17.02亿卖给了珠海国资。
彼时,恒大地产的年营业收入突破4775亿元,正是迅猛增长期。而他昔日的合作伙伴,却把自认为是“烂摊子”的宝鹰丢给了珠海国资。

不得不说,古少明的先见之明,帮他挽回了不少的损失。
珠海国资“接盘”宝鹰建设的第一年,归母净利润还有1.1亿元的盈利。
然而,从恒大崩盘开始,宝鹰的净利润也一路暴跌,尤其是2021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6.52亿元、21.88亿元、9.70亿元。
业绩爆雷,负债率攀升,宝鹰建设正在走向资产重组的“不归路”。
2024年11月,宝鹰股份将宝鹰建设的全部股权卖给了大股东,交易成功后也不再合并报表。
这也意味着,宝鹰集团需要通过变卖重组,才能解决亏损及债务危机。
虽然宝鹰建设只是在内部资产重组,但它的命运也因恒大拖累变得岌岌可危。

恒大埋下的债务天坑,落在每个企业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起初企业是抱着赚大钱的信念入局,如今却被恒大坑骗,摊上各种官司与巨额债务,甚至有的走投无路只能宣告破产。
当然也有像古少明这样嗅到危机把企业转卖的老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克制名利、欲望,做一个清醒的人。
企业想要熬过债务寒冬,除了要积极向恒大讨债,还要不断寻求新的转型出路,不然被时代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END-
参考资料:
1.中国房地产报:《建筑装饰龙头扭亏 许家印“老友”能否东山再起?》
2.界面新闻:《去年净资产10.31亿由负转正,全筑股份成功“摘星”,装修股迎来曙光》
3.《南方都市报》:《一股东赠予宝鹰股份现金4000万!其兄长此前套现17亿》
作者:卓卓
编辑:歌
许皮带就一十足的骗子加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