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这座古韵悠悠的江南水乡,在岁月长河中承载了无数故事。东晋时,王徽之便居住于此。他出身名门,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却不慕权贵,随性洒脱,一心追寻内心的自在。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纷纷扬扬的雪花似要将天地间的污浊都洗净,万籁俱寂中,世界仿若只剩下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王徽之从睡梦中醒来,惺忪睡眼瞥见窗外一片银白,顿时睡意全无,满心被这雪景触动。他命仆人取来美酒,独自对着漫天飞雪,小酌起来。酒入愁肠,诗意也在心中翻涌,他起身徘徊,口中反复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这诗句仿若一道引线,瞬间点燃了他心底对友人戴安道的思念。
戴安道,名逵,是当时声名远扬的隐士,才华横溢,琴艺、绘画、雕塑无一不精,且品行高洁,淡泊名利,对仕途荣华不屑一顾,早早隐居于剡县,一心沉醉于艺术与山水之间。王徽之与他惺惺相惜,虽平日往来不算频繁,可这份情谊在心底扎根极深。
此刻,思念如潮水,王徽之兴致大发,哪还顾得上夜深雪大,当即决定即刻启程,乘船前往剡溪拜访戴安道。他匆匆披上外衣,大步踏入茫茫夜色,仆人虽满心诧异,也只能赶忙跟上,解缆撑船,向着剡溪进发。小船悠悠划破如镜的水面,两岸雪景如诗如画,可王徽之满心沉浸在即将与友人相聚的期待中,对这沿途美景都有些视而不见。
舟行百里,思绪悠悠船行于剡溪之上,四周是无尽的夜色与茫茫雪幕,万籁俱寂,唯有船桨拨水的 “哗哗” 声。凛冽的寒风如冰刀般割着面颊,王徽之却浑然不觉,他静立船头,望着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雪的覆盖下仿若银蛇舞动,岸边的树木也都披上了晶莹剔透的冰甲,宛如琼枝玉叶,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这如梦如幻的雪景,让他仿若置身仙境,心中满是对这天地大美、造化神奇的赞叹。
行至半途,雪愈发大了,纷纷扬扬地洒落,落在肩头,融入这寒夜。仆人冻得瑟瑟发抖,小声嘟囔着:“公子,这雪越下越大,天寒地冻的,要不咱回去吧,戴先生那儿也不知能不能寻到。” 王徽之仿若未闻,目光依旧凝视着远方,思绪飘飞。他想起了往昔与戴安道相聚的时光,两人在山林间漫步,谈诗论画,戴安道拨弄琴弦,琴音悠悠,似能涤荡人心的尘埃;又想起自己在官场上的种种不如意,那些繁文缛节、勾心斗角,如枷锁般束缚着他,让他疲惫不堪。而此刻,在这雪夜的剡溪之上,他仿若挣脱了一切尘世羁绊,内心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
随着船的前行,这份自由之感愈发浓烈,他开始思索这一趟出行的意义。起初,是思念驱使他奔赴友人,可如今,这沿途的雪景、独处的静谧、内心的澄澈,已然让他收获满满。见与不见戴安道,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他正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天地自然之中,与山水、与风雪、与内心的自我融为一体。
临门不入,兴尽而归历经一夜,小船终于缓缓靠近戴安道的居所。此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晨曦微光洒在雪地上,泛着清冷的光。戴家的茅屋在雪的覆盖下,仿若一座静谧的仙庐,屋前的树木枝桠交错,挂满了晶莹的冰棱,宛如水晶帘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仆人满心期待着公子能与好友相聚,赶忙上前系缆绳,准备扶王徽之上岸。可王徽之却静静地伫立船头,望着那扇紧闭的柴门,久久不语。片刻后,他仿若下了极大决心,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仆人撑船返回。
仆人瞪大了眼睛,满心惊愕与不解,脱口而出:“公子,咱们辛辛苦苦划了一夜的船,好不容易到了,为何不进去见戴先生一面?” 王徽之目光平静,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轻声说道:“我本乘兴而来,如今兴尽而返,又何必非要见戴呢?”
在他心中,这一路的风雪兼程、内心的跌宕起伏,已然是一场极致的修行。起初对友人的思念、途中对雪景的沉醉、独处时对自我与天地的思索,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充分滋养。见与不见戴安道,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顺从了内心的兴致,随心而动,随性而为。此刻,兴致已尽,那便坦然返程,不被世俗的 “见面” 规矩所牵绊。
说罢,他转身入舱,留下仆人在原地愣神。小船缓缓离岸,悠悠向着来路驶去。王徽之的身影隐没在船舱之中,仿若与这天地雪景融为一体。这一场雪夜访戴之旅,看似无果,实则满载而归。他用行动诠释了魏晋名士的洒脱不羁、率性自然,那份对内心真我的执着追寻,如同一束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了后世无数人心中对自由与本真的向往之路。
魏晋风度,后世回响王徽之这一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之举,绝非一时冲动、率性而为,实则是魏晋风度的典型映照。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纷扰不休,社会仿若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传统礼教的枷锁也在动荡中松动崩裂。文人雅士们在这乱世中,开始挣脱世俗规矩的束缚,将目光从功名利禄转向内心的精神追求。
他们以玄学清谈为刃,斩断尘世的纷扰羁绊,探讨宇宙人生的奥义;以诗酒风流为墨,绘就洒脱不羁的生活画卷,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以放浪形骸为旗,张扬个性的独特风采,展现对自由的执着向往。于他们而言,外在的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仿若过眼云烟,内心的闲适自在、精神富足才是归处。
王徽之正是如此,雪夜启程,他不问路途艰险、风雪交加,只因内心兴致涌起,便毅然奔赴;临门折返,他不顾世俗眼光、友人期盼,只因兴致已尽,便洒脱离去。他不在意结果的相聚与否,只沉浸于过程中的心灵触动,将生活过成了一首随性而发的诗篇,把人生演绎成一场追寻自我的旅行。
反观当下,现代社会仿若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将人们卷入忙碌与功利的漩涡。我们每日穿梭于车水马龙,忙碌于功名利禄,被无数的目标、计划驱赶着前行,心灵被世俗的尘埃层层蒙蔽,渐渐忘却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失去了像王徽之这般率性而为的勇气与洒脱。
不妨从王徽之的故事中汲取几分魏晋风度的滋养,在忙碌的生活里,给自己留出一方喘息的空间,偶尔放下手头的琐事,顺从内心的兴致。或许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奔赴一场没有目的的漫步,聆听鸟儿的欢鸣,感受微风的轻抚;或许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伴着月光,翻开一本心仪已久却总没时间阅读的书籍,沉浸于文字的海洋;又或许是一时兴起,给远方许久未联系的老友拨通电话,畅聊往昔,不问时间长短。
让我们重拾那份对生活的热忱与随性,不被结果所累,不为世俗所拘,向着内心的自由与本真,悠然前行。如此,方能在这纷扰的人世间,寻得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天地,拥有如王徽之雪夜剡溪行般诗意而洒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