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尊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7 月 22 日至 24 日之间。 “暑” 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阳光至猛烈、气温至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较多是大暑的天气特点。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7 月 6 日、7 日或 8 日。 “暑” 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至热。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赤日炎炎炙百川,夏至初逢暑气缠。 高树蝉鸣添逸韵,方塘荷举弄娇妍。 祭神祈佑丰年至,称体期求福寿绵。 新麦为食迎胜景,香茗作伴度长天。 昼晷至极宵漏起,阴阳交替自天然。
时逢芒种夏悠长,雨润禾田麦渐黄。 叶底螳螂初破壳,枝头伯劳始啼梁。 插秧南亩农忙季,刈麦西村粒满仓。 且待秋来丰稔至,欢歌笑语颂年光。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5 月 20 日到 22 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 60° 时开始。它反映了降雨和农作物生长的变化,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薰风一夜送春归,夏日初临暑气微。 陇上麦青翻碧浪,池边荷嫩露清晖。 蝼蛄鸣唱田园闹,蚯蚓穿梭泥土肥。 闲坐庭前听鸟语,且观万物竞芳菲。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清明 初候: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洁白的桐花挂满枝桠,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躲回洞内,而鹌鹑等鸟类开始增多,古人认为是田鼠变成了鹌鹑,实际是它们各自的活动特性随季节变化的表现。 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在阳光的映照下,开始出现彩虹,这是因为此时空气中水汽充足,具备了形成彩虹的条件。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5a78a9d41c6230962f02dc03352572.jpg
雨水 **初候**: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鱼,它们会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古人认为这如同祭祀一般,所以有此说法。 **二候**:鸿雁来。南方的鸿雁开始向北方飞回,预示着天气逐渐转暖,春天的气息更浓了。 **三候**:草木萌动。在春雨的润泽下,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此时阳气回升,东风开始吹拂,大地的冰冻逐渐消融。 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昆虫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开始在土里微微振动,准备苏醒过来。 三候:鱼陟负冰。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变薄,鱼儿开始游向水面,此时水面上还有未完全消融的碎冰,看上去就像鱼儿背着冰在游动。
二十四节气 岁月的诗意密码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传统文化知识中,“三”是个很有意义的数字。
十二支 子叫“困敦”,丑叫“赤奋”,寅叫“摄提”,卯叫“单阏”,辰叫“执徐”,巳叫“大荒落”,午叫“敦牂(zāng)”,未叫“协洽”,申叫“涒(tūn)滩”,酉叫“作噩”,戌叫“阉茂”,亥叫“大渊献”。
十天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描述事物特性的术语,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些字不仅代表自然界的现象,还广泛应用于命理学、占卜等领域。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大戴礼记》记载说:霜和露都由阴阳之气形成,阴气盛则凝结成霜。《诗经·秦风·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是用“白露为霜”来描绘深秋时节,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以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大戴礼记》中说:天地阴气积累,天气一寒冷就变成雪。《氾胜之书》上说:雪是五谷精华。又说“冬雪兆丰年”。所以冬雪叫“瑞雪”,诗中也有“为瑞不宜多”的句子。
签名: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分享文学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