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尾声,随着回乡过春节的人再次离乡外出,乡村在春节短暂的热闹之后,又回归冷清之中。
乡村日渐凋敝,是这些年直观显现的情景。乡村凋敝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村民越来越少,而且大多为老弱妇幼。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乡村的水泥或沥青公路,已经四通八达,进村入户已经不用走泥泞道路。现在,村民家家都有小轿车,一家人拥有两三辆轿车,也很常见。出门办事,或是走亲戚,基本是以车代步。
乡村的水电等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电讯网络等设施,跟县城没有多大的区别。村民的居住条件,应该普遍好于县城居民。现在,大部分村民建有两三层的小楼,这就是城里人眼中,只有富豪才能住得起的别墅。春节期间到乡村走亲访友,发现村民的楼房装修精致讲究,生活设施,跟县城居民相比,没有差别。
如果仅仅从衣食住行的条件来看,城乡差别越来越小。乡村凋敝的真实情形就是人烟稀少。人气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活力。人烟稀少,人气不旺,乡村就显得沉寂冷清。
以前,村民都生活在乡村,乡村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人气旺盛。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只有老弱妇幼留守乡村。乡村很多高大宽敞的小楼,只有两三名老年人和幼小儿童在家居住。甚至,有很多乡村楼房,关门闭户空无一人。
白天走在乡村,可以明显感受到人烟稀少。黄昏开灯时分,走要乡村,看到灯火稀疏,还有不少没有灯光的楼房矗立在暮色之中,更能感受到乡村的荒凉。
现在,不少人在为乡村凋敝而叹息,进而感慨,以前的乡村生活如何美好。不可否认,以前的乡村,确实人员众多而有烟火气息。但是,那只是村民走不动、离不开,只能困守乡村而出现的情形。而当时的乡村生活,与现在相比,只能用苦难两个字来形容。一定要说以前的乡村生活如何美好,要么是缺少了解的信口开河,要么睁着眼睛说瞎话。
乡村的凋敝,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变好,人们却不愿意留在乡村,跟养育孩子一样,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却越来越不愿意生儿育女。其中的原因,可能三言两语说不清,但肯定有其内在的社会规律。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乡村凋敝而感叹。虽然,真要回归到五十年前的乡村生活,又有几人愿意?但凡是有人说,以前的生活虽然艰苦,我还是愿意过那种生活,无一例外,都是虚情假意。矫情,如同撒娇,因为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很多人喜欢这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