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孝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06 04:37:16

周孝王(?—前896年),姓姬,名辟方。他是周穆王姬满之子,周共王姬繄扈之弟,周懿王姬囏的叔父,为西周第八位君主。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夺取王位:

• 西周时期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周懿王八年(前903年),周懿王姬囏去世后,其太子姬燮未能继位,反而是叔祖姬辟方继位,成为周孝王,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简略且未提及具体缘由,今人对其继位缘由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竹书纪年》。当时周王朝国力衰落,宗周镐京备受戎狄威胁,周懿王被迫迁都,且其统治无方,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对其不满。而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软弱无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孝王凭借自身能力成功夺得王位。

2. 为政举措:

• 政治管理:周孝王元年正月,命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同年,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严肃宫纪。此后几年,孝王还陆续对一些官员进行了任命和职务调整,如命晨更、扬、微等人担任不同职务,加强了对宫廷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 军事行动:周孝王元年,他命令申侯率军西征犬戎。申侯虽受命但内心不愿打仗,便向周孝王建议让其外孙继承西戎部落首领大骆的嗣位,以保证西戎顺服。周孝王采纳建议,申侯出面与西戎讲和,化解了一场战争。

• 发展养马业:周孝王三年,命非子为王室养马。他开辟专门的牧场,让非子前往汧、渭之间养马。周孝王六年,非子养马成绩显著,马群大增,为西周王朝创造了财富。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建立秦国,号称秦嬴。这一举措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历史评价:

• 周孝王登基是西周王位继承史上的特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西周王朝内忧外患情况下的结果。孝王死后,西周王位继承又恢复了嫡长子继承制。他虽违反了周朝宗法制,但励精图治,打击了西戎对于周王朝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其死后谥为“孝”也是对其在位时期贡献的一种肯定。

周孝王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如下:

1. 非子:

• 身份:秦国的建国君主,大骆之子,上古部族首领颛顼的后裔。嬴姓。是西周中期人物,善于养马。

• 主要贡献:周孝王命令非子于汧河及渭河之间养马,非子尽职尽责,没过几年,马的数量大大增加,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六年,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马群大增,为西周王朝创造了很大的财富。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让他做了周朝的附庸国,号称秦嬴,这成为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

2. 申侯:

• 身份:申国(姜姓封国,今河南唐河县西北)国君。

• 主要行为:周孝王元年,孝王命令申侯率军西征犬戎,但申侯内心不愿打仗,向周孝王建议让其外孙继承西戎部落首领大骆的嗣位,以保证西戎顺服。周孝王采纳建议后,申侯出面与西戎讲和,化解了一场战争。申侯此举虽有假公济私之嫌,表面上是为朝廷出主意,实际是为了自己的外孙,但客观上避免了战争,使西周西部边境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3. 蔡:

• 身份:被周孝王任命的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

• 主要职责:周孝王元年正月,被周孝王命内史先正式册封,并且孝王命其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还要用刑法严肃宫纪,在周孝王时期的宫廷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晨更:

• 身份:在周孝王三年被任命继承白俗父师氏之职。

• 主要职责:管辖邑人、萑小臣、守宫、宫犬、奠(酒)人和膳夫等,负责这些事务的管理工作。

5. 扬:

• 身份:被周孝王任命的司空。

• 主要职责: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承担了多种重要的职务,对周孝王时期的农业生产管理、王宫事务管理、迎宾事务以及刑狱审讯等方面都负有责任。

6. 微:

• 身份:被周孝王任命为左史。

• 主要职责:在周孝王的政治决策和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周孝王提供相关的建议和记录历史事件。

7. 同仲:

• 身份:被周孝王任命主管西宫事宜。

• 主要职责:负责西宫的管理和相关事务的处理,在周孝王时期的宫廷事务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8. 虢季子:

• 身份:被周孝王任命司王周宫人。

• 主要职责:管理周王宫人的相关事务,确保王宫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9. 弭叔:

• 身份:被周孝王封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

• 主要职责:在弭地担任伯家师氏这一职务,对当地的事务进行管理和指导。

秦非子的后人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秦非子后人:

1. 秦侯:嬴姓赵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国第二位国君,公元前857年―前848年在位。在位期间秦国仍是一个附庸国,属于西周王朝的“附庸”级别。历史记载较少,现存各类史书对他的其它事迹记载匮乏,无法考证其本名。

2. 秦公伯:秦侯之子,在位仅三年。

3. 秦仲:秦公伯之子,在位二十三年。周宣王时期,秦仲被命令去讨伐犬戎,最终战死。

4. 秦庄公:秦仲的大儿子,秦仲战死后继承了他的位子。后来被周宣王派去攻打犬戎取得大胜,周宣王将犬丘一代送给了秦庄公,并封其为西陲大夫。

5. 秦襄公:秦庄公的继承人。周幽王时期,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并杀了周幽王,秦襄公在犬戎帮助申侯后,申侯突然翻脸攻打犬戎时,趁机教训了已经疲累的犬戎,让周平王刮目相看。周平王迁都时,秦襄公积极护送,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东到丰水一带的领地赐给了他,秦国至此正式建立。

6. 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在位期间,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秦国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基础。

7. 秦宪公:秦文公之孙,秦国在其统治下继续扩张领土,势力逐渐增强。

8. 秦武公:秦宪公之长子,在位时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断对外征战,扩大了秦国的疆域。

9. 秦德公:秦武公之弟,将秦国的都城迁至雍城,此后雍城成为秦国的都城长达近 300 年。

10.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秦德公之少子。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能臣,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消灭了犬戎诸国,称霸西戎,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秦康公:秦穆公之子,继续维持了秦国的发展势头,但在与晋国的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

12.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不断削弱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发生的,此战赵国大败,秦国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13. 秦始皇嬴政:秦庄襄王之子,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此外,秦非子的后人中还有很多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共同推动了秦国的崛起和发展,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周孝王在位时的社会状况如下:

1. 政治方面:

• 王位继承异常:周孝王是西周王位继承史上的特例。按照宗法制,应是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但周懿王统治无方,太子姬燮软弱无能,周孝王凭借自身能力夺取王位,这打破了西周一直以来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出当时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权力争夺。

• 政治制度有所整顿:周孝王试图加强统治,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整顿。例如,命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用刑法严肃宫纪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对宫廷内部的管理和统治秩序的维护。

2. 经济方面:

• 养马业得到发展:西周时期,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周孝王重视养马业,让善于养马的非子前往汧、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开辟专门的牧场,使得马群大增,不仅为西周王朝提供了充足的马匹资源,也推动了养马技术的发展。

• 农业生产可能有一定发展:虽然关于周孝王时期农业的具体记载较少,但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基础。周孝王关注民生,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具体情况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

3. 军事方面:

• 西戎威胁仍在:周懿王之时,周王朝国力衰落,宗周镐京备受戎狄威胁,周孝王即位时,西戎的威胁依然存在。周孝王元年,他命令申侯率军西征犬戎,可见当时与西戎的矛盾较为突出,军事冲突是周王朝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 取得一定军事成果:周孝王时期,西戎曾遣使入朝,进献良马百匹求和,这表明周王朝在军事上对西戎有一定的震慑力,周孝王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戎对周王朝的威胁。

4. 外交方面:

• 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一方面,周孝王与申国等周边国家有一定的互动。申侯在周孝王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既率军出征,又提出与西戎讲和的建议,帮助周王朝缓解了与西戎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周王朝与其他一些诸侯国的关系可能较为微妙,虽然周王朝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由于国力的衰落,一些诸侯国对周王朝的态度可能有所变化。

• 文化影响力有所下降: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落,其文化影响力在周边地区可能有所下降。在西周前期,周文化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但到了周孝王时期,周王朝的政治地位受到挑战,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周孝王时期的主要政治事件如下:

1. 夺取王位:

• 周懿王八年(前903年),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去世,按宗法制本应由其太子姬燮继位,但最终却是周懿王的叔祖姬辟方继位,成为周孝王。周懿王统治时期,周王朝国力衰落,宗周镐京备受戎狄威胁,还被迫迁都。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国政心存不满,且懿王太子姬燮软弱无能,周孝王凭借自身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成功夺得王位。这打破了西周一直以来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王位继承史上的特例。

2. 册封官员、整肃宫纪:

• 周孝王元年正月,命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让其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同年,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并用刑法严肃宫纪,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对宫廷内部的管理和统治秩序的维护。

3. 西征犬戎:

• 周孝王元年(前910年),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军,大起六师西征。但申侯内心不愿打仗,认为出兵征讨是不义之战,于是向周孝王建议,让其保证申侯外孙(大骆的嫡子成)能继承大骆的嗣位,这样申、扈两族就能保证让西戎人顺服,使西周西部边境安宁。周孝王答应了这一请求,申侯便出面与西戎讲和,避免了一场战争。

4. 西戎献马:

• 周孝王登基之后,西戎于周孝王五年(前896年)遣使入朝,进献良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兴,重赏来使,并回赠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礼物。这一事件表明周王朝在军事上对西戎有一定的震慑力,周孝王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戎与西周的关系有所缓和。

5. 非子封秦:

• 周孝王三年(前908年),孝王命善于养马的非子为王室养马。周孝王六年(前905年),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马群大增,为西周王朝创造了很大的财富。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境),建立秦国,号称秦嬴。这是秦国历史的开端,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官员任命与职务调整:

• 周孝王八年九月,命史先册命扬(即夷世器□匜铭中的白扬父)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周孝王十三年九月,任命微为左史,赐服;命同仲主管西宫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宫人,封察(弭叔)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这些举措都是周孝王对官员体系的调整和管理,以加强对国家各方面事务的管理。

周孝王在位期间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军事方面:

• 西征与西戎求和:周孝王元年,命申侯领兵西征犬戎。后来申侯建议让周孝王保证其外孙(大骆的嫡子成)能继承大骆的嗣位,以此换取西戎的顺服。周孝王答应后,申侯出面与西戎讲和,西戎遣使入朝,进献良马百匹,缓解了西周西部边境的军事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尊严。

2. 经济方面:

• 发展养马业:周孝王三年(公元前908年),命善于养马的非子为王室养马。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开辟专门的牧场养马,三年后马群大增,不仅为西周王朝提供了充足的马匹资源,还推动了养马技术的发展。马匹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养马业的发展为周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政治方面:

• 册封与职务调整:周孝王元年正月,命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同年,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用刑法严肃宫纪。在位期间还进行了其他官员的任命与职务调整,如周孝王八年九月,命史先册命扬为司空等,这些举措加强了对宫廷内部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4. 国家建设方面:

• 封秦非子,奠定秦国基础: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境),建立秦国,号称秦嬴。秦国的建立不仅为周王朝增添了一个附属国,增强了周王朝的实力,也为后来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周孝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为周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孝王是因病去世。他在位6年(也有说法在位15年),于公元前886年或公元前895年离世。

周孝王在位期间,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尽管他没有完成中兴周室的大业,但他的一些举措为周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死后谥号为“孝”,按照古书记载“慈惠爱亲曰孝”,这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周孝王葬于毕陌。但关于毕陌具体的位置存在一定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在陕西咸阳附近,但确切地点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研究确定。在古代,帝王陵墓的具体位置有时候会因历史变迁、记载模糊等原因存在不确定性,周孝王陵墓也是如此。

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是一套较为严格且等级分明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死者称呼:

•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这种不同的称呼规定,体现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对不同阶层人物的身份界定。

2. 丧服制度:

• 丧服是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贵贱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丧服制度内容包括亲属间的丧服、政治等级间的丧服和一般无亲、政治关系成员之间的丧服三大类。

• 依丧服服饰之不同,服叙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由此划分亲属的等级亦称“五服亲”。例如,子为父、未嫁女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诸侯为天子均着斩衰,居三年丧;儿子、未嫁女对母(含继母)服丧三年;已嫁女为父母一年;孙为祖父母一年,为曾祖父母三个月等。丧服的重轻对应于亲人在血缘上的亲疏,愈亲则服愈重,愈疏则服愈轻。

3. 停柩待葬:

• 《周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停殡和下葬时间。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殡,三月或逾月而葬。

4. 墓葬形制:

• 中原地区:盛行土坑竖穴墓。小型墓有墓室而无墓道;大型墓都有1条或2条墓道,但尚未发现有4条墓道的陵墓。大型墓有宽大的墓室,墓室的南北两端各有1条墓道,南墓道较长,为斜坡状,北墓道略短,也有筑成台阶的。不少西周墓在墓底中央挖1个“腰坑”,坑内埋1条狗。葬具大都为木质棺椁,大型墓往往有数重棺椁,中型墓多为1棺1椁,小型墓多为有棺无椁,也有少数小型墓不见棺木痕迹。

• 长江下游地区:为土墩墓,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有的先在平地上用河卵石铺出与墓室相当的范围,其上放置各式随葬器物,然后堆筑封土;有的则不用卵石铺垫,没有明确的墓室范围,有的一墩一墓,有的一墩多墓,墓内都没有发现葬具和尸骨的痕迹。

5. 随葬品规制:

• 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异。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等。

• 祭祀死者的祭品同样需要根据死者的社会地位而定,君主祭祀用大牢(牛、羊、猪各一),他人不得用。

6. 殉葬制度:西周墓葬往往有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不过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7. 陵墓标识:

• 西周王陵采取不树不封的丧葬方式,即既不栽树也没有封土。这使得西周王陵在地面上没有明显的标识,增加了后世对其寻找和考古研究的难度。

总的来说,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严格且等级分明,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在丧葬方面的具体体现,对后世的丧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墓葬的随葬品因墓主人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青铜礼器

• 鼎:是核心器物,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比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等。鼎内常盛放肉类等祭祀食物。

• 簋:常与鼎配合使用,其数量也有相应规定,一般是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等,用于盛放谷物等祭品。

• 鬲:炊煮器,造型多样,有的墓中会有出土,通常作为祭祀或日常生活相关的随葬品。

• 甗:相当于现代的蒸锅,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甑,下为鬲,也是常见的青铜礼器随葬品。

• 尊:盛酒器,有多种造型,如圆尊、方尊等,体现墓主人在祭祀、宴饮等活动中的地位。

• 卣:也是盛酒器,常与尊等配合,在一些较高等级墓葬中会出现。

• 爵:饮酒器,是西周时期酒文化相关的重要礼器,不同等级墓葬中出土数量不同。

• 角:与爵类似的饮酒器,在部分墓葬中有发现。

乐器

• 编钟:是重要的乐器随葬品,一般成组出现,用于演奏音乐,在一些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会有,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素养。

• 磬:打击乐器,常与编钟配合使用,共同构成古代的音乐演奏体系,也是随葬品之一。

兵器

• 戈:常见的兵器随葬品,用于近战格斗,不同等级的墓葬中戈的数量、质量会有所不同,反映墓主人的军事身份或地位。

• 矛:也是一种常用兵器,有的墓葬中会有出土,与戈等兵器一同反映墓主人在军事方面的情况。

• 剑:虽然西周时期剑还未像后世那样普遍,但在一些特殊墓葬中也能发现剑作为随葬品,可能与墓主人的特殊身份有关。

车马器

• 包括车軎、马镳、马衔等部件,是车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墓葬会随葬车马器,有的还会有完整的车马坑,说明墓主人可能拥有车马,其规模也与墓主人身份相关。

陶器

• 对于等级较低的墓葬,如平民墓葬等,大多随葬陶器,常见的有罐、壶、豆、盘等,用于日常生活,是平民生活的写照。

玉器

• 玉器在西周墓葬中也较为常见,种类繁多,如璧、琮、圭、璋、璜等,既有装饰作用,也有礼仪象征意义,不同形状的玉器在不同场合使用,也能反映墓主人的身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物品,如骨器、蚌器等,有的墓葬中也会有发现,它们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身份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记载西周时期墓葬相关内容的古籍:

1. 《周礼》:是对西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礼制规范记载较为详尽的古籍。在丧葬方面,对死者的称呼、丧服和居丧期、停柩待葬的时间、送葬的规定以及祭奠死者的祭品等都有明确记载。比如提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还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殡,三月或逾月而葬”等。

2.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一些篇章侧面反映了西周的丧葬礼俗。例如《小雅·蓼莪》写人子为父母服丧礼,体现了“孝礼”在当时的重要性;《唐风·葛生》写妇人守丧礼,《邶风·绿衣》写丈夫守丧礼,体现出夫妻之间的感情以及当时的守丧制度;《秦风·黄鸟》则体现了与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

3. 《礼记》:对西周的丧葬制度也有诸多记载和阐释,比如关于丧服的等级、敛服的使用规定等。提到“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解释了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敛服是不同的,这体现了西周丧葬制度中的等级差异。

4. 《史记》:是我国著名的史学著作,其中对西周一些重要人物的丧葬情况有简略记载。虽然不是专门的丧葬制度记录,但可以作为参考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例如“史记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涅立”。

0 阅读:0

君达看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