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内地生频遭电诈,60人6000万港元!跨境诈骗精准狙击在港生

小荞看综合 2025-01-24 04:30:16

电诈最近盯上了在港的内地大学生。根据光明网的报道,香港大学近期向学生通报,最近数月有60多名学生遭遇诈骗,绝大多数是来港大读大一的内地学生。损失共6000万港元,其中有一名香港大学内地学生遭遇电诈后损失约920万港元。

真的让人震惊。这是个挽回“人均百万”的损失程度,骗子已经展现出极高的欺骗技术和心理掌控能力。我们看出了跨境电诈的严峻性,也看到了部分留学生在法律意识、安全防范和信息甄别能力上的薄弱点。这些诈骗事件不是偶然,而=是电诈分子深谙受害者心理、诈骗技术的结果。它常见的套路包括冒充官方,施加心理压力。

他们通过假冒政府机构、执法部门或金融机构,通过电话、邮件甚至伪造公文,声称受害者涉嫌犯罪或经济纠纷。他们利用受害者对权威机构的信任和对法律的恐惧制造恐慌,令其在心理高压下“服从指令”。在港内地学生刚从家乡来到陌生环境,法律、文化和社交圈均处于适应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相信熟悉的“内地话术”或相关机构的名义。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弱点,使受害者难以辨别真假。电诈分子通常使用高科技手段伪装身份,如伪造境外号码、模拟官方机构语音或信件,甚至通过VPN隐藏真实地点。这使得受害者难以验证其身份,也加大了追查和阻止的难度。内地学生成为电诈“重灾区”有深刻的原因,这和他们自身特点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监管漏洞息息相关。

许多内地学生法律常识不足,无法准确判断境外法律机构的行为是否合法。例如,有的学生因不熟悉香港法律程序,错误相信了“账户涉案需冻结”等荒谬说辞。而且,他们大多经济条件优越,目标性强。不少人名下拥有较大金额的银行账户。这种经济状况使得他们成为电诈分子眼中的“优质目标”。

现代这帮电诈分子也与时俱进,从“电话恐吓”进化为精细化作业,利用AI、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目标,并用高仿真技术模仿政府、银行或执法机构的操作流程。当然,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也成为的背后推手。他们通过非法购买受害者的姓名、电话、住址和银行账户等信息,量身定制诈骗方案。这种信息漏洞往往源于不安全的网络环境或内部监管失职。

这件事确实给在港大学生或者说出国的留学生们敲了警钟。院校和社会机构应当为内地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和安全教育,包括诈骗案例分析、辨别官方机构方式、报警程序等内容。还可以通过导师制度、学生会活动等方式,加强对留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支持。总之孩子们这么大规模的被骗,需要所有人一起构建起一张防护网,才能让这样的问题不再发生。

0 阅读:1

小荞看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