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地狱开局:立项3天总设计师死,半年总工死,一年设计方案死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1-25 06:48:33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高空高速战机“歼-8”项目正式立项。

就在所有人满怀信心,以为国产战机终于能追赶世界潮流的时候,接二连三的噩耗彻底打破了幻想。立项后第三天,总设计师黄志千因空难去世,半年后,总工程师高方启病逝,连发动机研发也因“天顶星式忽悠”陷入泥潭。

那些年,我们的航空工业为什么这么难?

国产战机的开局,本就是一场硬仗。

当时,我国航空工业刚起步,技术储备薄弱,研发经验匮乏。为了追赶国际水平,设计团队选择了最激进的方向:研发一款能够匹敌当时世界一流战机的高空高速截击机。

刚立项时,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黄志千作为团队的领军人物,不仅技术扎实,更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他将项目分工明确,整个团队士气高涨。

结果,这场注定艰难的长跑刚刚开始,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1965年5月,黄志千出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

他的突然离世,让刚刚稳定下来的团队陷入混乱。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眼前:谁来接替他的位置?谁能继续推动这个才刚起步的项目?

这时候,35岁的顾诵芬被任命为新一任总设计师。接手这个责任之重的项目,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戴上口罩、钻进车间,和团队一起加班加点。

每天灯火通明的车间里,铺满了设计图纸,但黄志千的意外身亡却让团队的信心严重受挫。顾诵芬深知,没有技术突破,没有数据支撑,任何信心都只是空谈。

半年后,歼-8团队又遭重创。总工程师高方启因病去世,成为团队的第二次重大打击。

大家不得不重新调整节奏,把更多时间花在稳定团队情绪上。原本看似可以快速推进的工作计划被彻底打乱。歼-8的研发陷入了低潮,士气一度跌至谷底。

歼-8项目遭遇的挑战不仅来自于团队的突发变故,还有技术上的艰难抉择。项目初期,围绕单发还是双发设计方案的争论异常激烈。

单发设计代表了当时最前沿的航空技术,它不仅能够减少飞机重量,还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装载雷达和武器。

然而,它对发动机的要求极高,彼时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制造出适配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另一边,双发设计虽然稳妥,但需要重新调整气动布局,加大了研发的复杂性。团队内部争论不断,会议室里常常弥漫着火药味。

黄志千在世时,拍板选择了双发设计。他认为,既然单发无法突破,那就采取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方案,先实现飞行目标。

这个决定为歼-8项目定下了方向,却没能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在选定发动机时,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麻烦。

黎明厂宣称正在研发的WS6发动机具有“天顶星”般的性能,推力可达12吨。

但当团队实地考察时发现,这不过是纸面上的数据。发动机连最基本的试验都未完成,根本无法装机使用。即便如此,这款发动机的“忽悠”之路还持续了20年,直到80年代才彻底下马。

没有合适发动机,歼-8团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苏联的R11F-300涡喷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虽然性能平平,但至少可以勉强满足飞行需求。然而,选定发动机后,团队很快又在进气道设计上陷入僵局。是采用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成为团队争论的焦点。

机头进气技术成熟,适合快速实现飞行目标,但限制了未来雷达和武器的布置空间。两侧进气则更具前瞻性,但技术复杂,可能拖慢研发进度。

团队几经讨论,最终选择了技术更为稳妥的机头进气方案。

随着时间推移,歼-8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1969年的首次试飞。

这一次飞行,几乎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命运。那天清晨,试飞员登上驾驶舱,缓缓推动操纵杆,战机在轰鸣声中腾空而起。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看着这架长达22米的飞机在空中划过优雅的弧线。虽然试飞过程中飞机表现平稳,但团队很清楚,这只是漫长测试的第一步。

试飞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歼-8在随后的试验中暴露出大量问题,最严重的是机身震颤问题。在接近音速的飞行中,飞机震动剧烈,影响飞行稳定性。

顾诵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带领团队进行了毛线扰动实验。

通过在机身上贴满红毛线,他们发现了气动布局的关键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改进。这种土办法的成功,既体现了团队的智慧,也暴露了我国风洞等基础设施的不足。

尽管如此,歼-8仍未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从首次试飞到1979年设计定型,这个项目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反复试验与改进。直到70年代末,军方对其性能依然持保留态度。

歼-8虽然具备高空高速能力,但实战性能与当时的国际主流战机相比,差距明显。

美国的F-15、苏联的米格-25都早已实现多功能化,而歼-8仅仅是勉强“飞起来”。

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歼-8并不算一次完美的尝试。它的问题在定型后仍不断暴露,但它的意义却不容忽视。

歼-8是我国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空高速战机,它的每一次失败、每一个问题,都为后续战机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歼-8开始,中国航空工业逐渐摆脱了仿制的影子,迈向自主创新的道路。

今天,回看歼-8的研发历程,或许仍会让人唏嘘不已。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用汗水和智慧堆砌出来的历史。

在那些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岁月里,这支团队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突破,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歼-8或许不够完美,但它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无可替代。

参考资料:

奋飞空天向一流!从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看人民空军战略转型新航迹——中国军网2024-11-14 19:40

7 阅读:1622
评论列表
  • 悟道 18
    2024-12-03 11:14

    不经历弯路,如何能积累丰富的解决困难的经验?若一切总是顺风顺水,遇到坎坷就会束手无措

  • 高峰 15
    2024-11-25 16:38

    刚立国10多年的一个农业国,能造出来一个双2指标的飞机,从哪一方面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总有些二批喷,都是zz

  • 2024-11-27 15:12

    虽未成功,但先贤精神让人敬佩

  • 2024-12-01 14:02

    一个刚刚从满是洋火洋布的阶段进入独立发展时期,能设计制造出初教机就是辉煌成就。

  • 2024-12-03 08:52

    印度人起点比中国高,到今天也没造出一架双2指标的飞机。

  • 2024-11-28 02:35

    知道了自己做不到的东西也是收获。

  • 2024-12-01 18:2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动心忍性,增欲其所不能。

积远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