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副驾驶女生男友称“小米已与三方家属会面”,而主驾驶女生男友却质疑智驾系统失灵、刹车痕迹消失,矛盾直指车企责任。真相究竟如何?

根据小米官方4月1日公示的数据,事故车辆智驾系统全程工作,22:44:39自动触发报警,23时救护车抵达现场。但主驾女生男友在社交群曝光称:“自燃仅3分钟吞噬车身,刹车痕迹为零。”这一说法与小米“制动系统正常”的结论形成尖锐对立。

矛盾背后是家属立场的撕裂。副驾女生男友(22岁)表示,小米已兑现“不回避”承诺,并配合警方调查;而主驾女生男友(其女友为独生女)痛斥车企“应急小组作秀”,并曝光关键证据:事故车为标准版,配备自动刹车及避障功能,但事发时“所有功能失效,人为踩刹无反应”。

刹车痕迹疑云成为焦点。主驾男友称,他拍摄的燃烧现场照片显示“轮胎轨迹平滑,无拖拽痕迹”,质疑系统失控导致制动失效。但业内人士分析,若碰撞时速超100km/h(高速路段限速120km/h),物理刹车距离需40米以上,而剧烈碰撞可能使轮胎抱死,反而掩盖刹车痕迹。

**电池自燃速度**同样存疑。小米称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仅提供电芯,封装由小米完成),而比亚迪刀片电池曾通过针刺测试,理论上抗爆性优于三元锂。但事故车从冒烟到全面燃烧仅3分钟,短于国标要求的5分钟逃生时间,这一数据尚未得到第三方验证。

此次事件与2021年特斯拉“潮州2死3伤案”高度相似。家属咬定“刹车失灵”,车企坚称“系统正常”。据国家平台统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41%的纠纷源于“人为操作VS系统故障”的责任划分难题。

小米的应对策略暴露新势力车企的共性短板:**数据透明度不足**。尽管公布了12项行车数据,但关键信息如碰撞前时速、方向盘扭矩、刹车踏板行程等仍未披露。相比之下,特斯拉在“河南维权事件”中被迫公开完整EDR数据,才平息舆论质疑。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责任判定指引》,车企需自证系统无缺陷,否则承担推定过错责任。若小米不能解释“为何功能齐全却未能避障”,或将面临巨额赔偿。参考2022年蔚来汽车致死案,最终法院以“系统未识别雪糕筒”判决车企担责70%,赔偿家属368万元。

一场车祸,两种声音:是智驾系统失控,还是极端场景下的技术边界突破?小米的12页数据能否抵过家属的燃烧现场照片?当警方调查仍在进行,我们更需追问:智能汽车的“可靠”承诺,究竟该由谁来定义?

您认为车企是否应公开完整行车数据?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