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婆婆,晨授评弹技艺,山塘茶馆中,三弦终响和谐音
在江南的一片水墨画里,苏州是一座宁静而温婉的城市。山塘街,这条承载着无数故事和传说的古街,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旧时光的味道。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山塘茶馆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苏州婆婆。这位婆婆呀,姓沈,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沈婆婆。沈婆婆可是有特点的,在这一片儿,那可是出了名的评弹高手。她一头银发被一个简单的发髻盘起,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可那双眼眸却是明亮有神的,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她一开口唱评弹,那声音就如同山间的清泉,清脆又带着丝丝韵味。而且呀,她特别擅长用三弦琴为自己伴奏,那三弦在她的手下就像是有了生命一般,轻轻拨弄间就能弹出和谐美妙的音符。
可就是这么一位在艺术上有独特魅力的婆婆,在家庭关系里也面临着和很多人一样的痛点。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婆媳关系难相处”这样的话,这就像是一个魔咒一样笼罩在很多家庭的头上。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今天就从身边的事儿说起。
我有一个朋友小李,她和丈夫从外地来到苏州打拼。因为工作压力大,经济上也紧张,结婚的时候就租了个小房子。婆婆呢,从老家过来帮忙。一开始啊,大家都客客气气的,可时间一长,矛盾就慢慢冒出来了。婆婆觉得小李不会做家务,花钱也大手大脚的。小李呢,觉得婆婆太唠叨,还总是干涉自己和丈夫的生活。就像有一次,小李买了一件二百块钱的衣服,婆婆就唠叨个没完,说这钱能省下来做些别的有用的事儿,什么水电费啦,孩子的奶粉钱啦。小李心里就很委屈,觉得自己在苏州赚钱也不容易,穿件好衣服怎么了。这就是典型的婆媳矛盾啊,在那小小的出租屋里,空气都好像变得沉闷起来。
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我同事小王的邻居。这邻居的婆婆和小李婆婆有点不一样。她婆婆特别强势,什么家里的事儿都得按照她的想法来。她对儿媳的要求也很严格,儿媳每天下班回家都得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可儿媳自己也是在忙了一天工作啊,累得够呛。有一次,儿媳身体不舒服,就没做饭,婆婆就不乐意了,觉得儿媳不尊重她。儿媳觉得特别委屈,就和婆婆吵了一架。从那以后啊,家里就像是充满了火药味,一家人过得都不舒心。
但是,咱们再看看沈婆婆这边呢。其实啊,在和儿媳相处的初期,也并没好到哪里去。沈婆婆的儿子和儿媳结婚有半年的时间了。儿子结婚的时候,儿媳是带着一定的彩礼从别的城市来到苏州的,这彩礼钱在沈婆婆眼里,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儿媳刚来的时候,沈婆婆就想让儿媳把一部分彩礼钱拿出来装修房子。儿媳觉得自己赚钱也不容易,这彩礼钱也有自己的一份心血在里面,而且房子是男方家买了的,自己不应该出这个钱。就这么个事儿,两人在心里就有了疙瘩。
可是有一天啊,儿媳不小心摔倒流产了。那时候沈婆婆心里可心疼了,儿子又不在身边,她就承担起了照顾儿媳的重任。她每天早早地去菜市场买新鲜的食材,回来给儿媳熬滋补的汤。从早上六点开始,就一直在厨房忙活。这期间啊,她也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想法有些不对,儿媳确实不容易。儿媳看到婆婆这么关心自己,心里也很感动。从那以后啊,两人的关系就开始慢慢缓和了。
又过了三个月,儿媳也慢慢恢复好了。沈婆婆知道儿媳喜欢听评弹,以前也学过一些乐理知识。沈婆婆寻思着,自己也没什么能报答儿媳的,就想着把自己会的评弹技艺传授给儿媳。于是啊,每个清晨,沈婆婆都会带着儿媳来到山塘茶馆,开始晨授评弹技艺。
刚开始的时候,儿媳总是学不进去,心里还惦记着工作上的事儿。沈婆婆就耐心地劝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把这评弹的手艺传下去,要是就这么失传了也怪可惜的。儿媳被婆婆的话打动了,就开始认真地学起来。那三弦琴,沈婆婆弹了一辈子了,她轻轻拨弄着琴弦,告诉儿媳这三弦该如何调整音色。她告诉儿媳,这评弹的三弦啊,就像做人一样,得有分寸,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就像婆媳关系一样,得互相理解和包容。
有一次,儿媳在弹一段评弹的时候老是出错,心情变得很烦躁。她觉得自己很笨,不适合学这个,就赌气对沈婆婆说自己不学了。沈婆婆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孩子啊,当初我学这评弹的时候比你还笨呢。这就像咱的婆媳关系,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处好的。你得慢慢来,咱们都得互相磨合。”儿媳听了婆婆的话,心里很惭愧,又重新开始认真学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媳和沈婆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山塘茶馆也见证了这一切。有一次,儿媳在沈婆婆的指导下,终于能够熟练地弹出一段完整的评弹了。那三弦琴在两人的配合下,终于响起了和谐的音符。那声音在山塘茶馆里回荡着,周围的老顾客们都被这和谐的氛围感染了。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这对婆媳真好。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婆媳关系。有的像小李婆媳那样,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互相计较,最后弄得家庭氛围紧张;有的像小王邻居婆媳那样,因为家庭里话语权的问题产生矛盾。而沈婆婆和儿媳呢,从矛盾走到和谐,是靠了互相理解、包容和共同寻找一个兴趣点。
再看看我看到的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有个东北的姑娘远嫁到苏州。婆婆是个特别注重传统习俗的人,每逢节日都要按照老家的规矩来。姑娘觉得自己家乡没什么这么多仪式感,心里就很不舒服。每次节日的时候,心里都有点抵触。婆婆就觉得这姑娘不懂事,不尊重传统。可有一次,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姑娘特别冷静地处理好了。婆婆这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姑娘的看法太片面了。从那以后,婆婆也开始试着了解姑娘家乡的习俗,姑娘也愿意参与到一些苏杭地区的传统活动中来,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还有个例子,是关于一对年轻夫妻和他们婆婆的。小夫妻刚结婚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就闹了矛盾。媳妇觉得要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可婆婆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得把文化知识学好,每天都要读书写字。因为这个啊,婆媳俩没少吵架。后来婆婆去参加了一个家长课堂,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慢慢地就开始理解媳妇的想法了。媳妇也觉得婆婆有时候也挺有经验的,现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能心平气和地沟通了。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婆媳关系啊,就像生活中的很多关系一样,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只要双方愿意去理解对方,去包容对方,愿意去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者目标,就像沈婆婆和儿媳因为评弹走到一起那样,那么再难的关系也能变得和谐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婆媳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种。夫妻之间也可能会有矛盾,就像有的夫妻因为经济压力,在孩子要不要出国留学的问题上有分歧;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和父母在家乡发展还是外出闯荡上也会产生矛盾。这些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用心经营,用爱去对待。
可是,就像在山塘茶馆里,有时候三弦琴会因为琴弦旧了或者受潮而弹出不和谐的声音一样,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也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而出现波折。但只要我们有耐心,就像沈婆婆教儿媳评弹时那般耐心,生活总会有美好的时刻。
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婆媳矛盾或者家庭关系处理的经历呢?你们又是如何去化解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矛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