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首次回韶山:“必须鼓足干劲,又要实事求是”

采蓝说历史 2023-03-01 05:39:10

毛泽东同私塾老师毛宇居在韶山携手同行

1959年6月,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韶山。因为国事繁忙,毛主席很少有时间回韶山探亲、叙旧,他这一次回韶山离最初离开韶山时已经相隔32年了。

即便是时隔30多年再回到家乡,毛主席也时刻把工作、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他这次回家乡的主要目的就是调研韶山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党支部建设、公共食堂、水稻密植等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次回韶山,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并对纠正左倾思想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在和乡亲们了解水稻产量时说道:“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

这就是伟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下面就让我们从这次回家乡的具体细节来了解伟人的风采吧。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主席

毛主席一直都十分关心“三农”问题。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毛主席也是农家子弟,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取得的,只有把“三农”问题落实到位,中国的发展之基才会更加牢靠。

1959年6月,毛主席南下考察,于24日到达湖南长沙。经过多方了解,毛主席认为湖南的工作开展得不错,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安排都可圈可点,便决定把湖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但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了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到真实情况,毛主席决定到他最熟悉的韶山去看一看。

25日下午,毛主席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了是日阳光灿烂的韶山。

韶山宾馆的故园一号楼

毛主席此次回韶山下榻的是韶山宾馆的故园一号楼。这是一栋掩映在松竹之中朴素大方的平房,环境幽静。

晚饭前后,刚刚安顿下来的毛主席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工作。他和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同志交谈时,反复强调,一定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能走左倾路线,要实事求是地为人民服务。

当晚,一向十分亲民的毛主席还请来了韶山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座谈,向他们了解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毛主席在祭奠父母

忙碌的一天过去后,时间很快就到了26日清晨。毛主席早早地起来了,独自朝父母安眠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圫走去,他已经很久没有去看望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了。

部分随行人员虽不知道毛主席此去的目的地究竟是何处,但也纷纷跟了上去。直到毛主席走到一个四五尺高的普通坟墓前面停了下来,大家才明白毛主席是去祭奠自己的父母。

毛主席在坟墓前静静地站了会儿,然后向左右观看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事先,毛主席没有打招呼,随行工作人员也不知毛主席大清早就来拜祭亡故的父母,因此什么也没有准备。

这时,身旁的同志灵机一动,为他折了一束松枝递过去。毛主席接过去后,整理了一下,庄重地敬献在坟墓前,接着深深地鞠躬致意。

为父母扫完墓之后,毛主席便下山到乡亲们家里去作调查研究了。

毛主席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在村民李文贵家中,毛主席笑容可掬地和他拉起了家常,并十分关怀地问李文贵:“你们每天吃多少粮食?”、“你们每亩田能扮(韶山方言,‘收’的意思)多少谷?”

李文贵如实地回答了毛主席,说每人每天大约吃1斤半粮食,每亩田大约能扮400多斤谷。

听完之后,毛主席叹息道:“现在的水平还比不上过去了。”

心里有了参考答案的毛主席随后又来到了谢家屋场公共食堂。在这里,毛主席了解到,当时的粮食分配原则是“按人定量,指标到户,集体保管”,但是这种按人头定量分配的方法过于死板,导致个别村民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经常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光了。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毛主席的表情十分严肃,他告诫那些干部同志说:“一个人从娘肚子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没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你们当干部的要做工作”、“应召集大家来开个会,进行节约粮食教育。节约的粮食可以喂点猪,可以喂点鸡,这样又发展了副业。”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道:“你们水稻每亩能产多少斤?”相关工作人员赶紧回答说:“大约800斤。”

之前已经在李文贵家中了解过情况的毛主席听到这个答案之后,面色有点凝重,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这号田每亩产500斤就谢天谢地了。我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

毛主席在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图像)

离开谢家屋场食堂之后,毛主席穿过门前的池塘,来到了久别的故居——上屋场。

此时,在故居前面的坪里,早已站满了闻风而来的韶山冲的乡亲们,毛主席亲切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并询问了乡亲们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当得知韶山的扫盲工作已经覆盖了90%的村民,毛主席满意地点头笑了。

到了傍晚,毛主席又主动邀请了当地的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烈士家属、老贫农以及公社、大队的主要干部等人在住所进行座谈,并自费设宴招待大家。

饭后,他还留下了部分老人再次交谈,并一再动员和鼓励大家实事求是讲真话。老人们反映了口粮、水稻密植、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情况。他称赞说:“你们讲得好,不然我听不到这些意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意见,多反映情况。”

时任湖南第一书记周小舟

在所有客人都送走了之后,毛主席又召集王任重等人交谈工作。在谈到经济建设工作时,毛主席强调了计划工作一定要做到综合性平衡,要鼓足干劲,但也要实事求是,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要精打细算。

这天深夜,毛主席有感于这两天了解的情况,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树高千丈不忘本的本色,在他的心目中,不怕牺牲、敢做敢拼的淳朴农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毛主席兄弟和母亲的合影

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有六位亲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分别是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胞弟毛泽民及毛泽覃、胞妹毛泽建、侄子毛楚雄及长子毛岸英。父母的坟墓,也曾被反动派毁坏过。

就在这次毛主席祭奠自己的父母时,随行的湖南公安厅的同志向他汇报了国民党反动派挖他家祖坟的经过以及元凶已被公安处决,毛主席直言:“他们这是失民心。”

相比于1949年,解放军南下解放浙江时,毛主席曾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毛主席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胸襟气度就高下立判了。

毛主席和乡亲们在故居合影

随后在和烈士家属交流的时候,毛主席也遇到了一位大约五、六十岁的妇女同志,她的丈夫是经毛主席介绍入党的,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所以一见到毛主席十分激动,她情难自禁地双手拉着毛主席的衣袖,悲痛地述说着往事。

毛主席感同身受,心里也跟着难过起来了。但是,逝者已矣,没有任何革命是没有牺牲的,只能用沉重的语气连连安慰这位老乡:“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

恰如毛主席的意思,今天的胜利是用无数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唯有珍惜这宝贵的胜利,努力建设好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才是对那些为保家卫国而献出生命的先烈。

我想,毛主席那天晚上在诗中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未必没有白天经历的触动。

毛主席与毛宇居(图像)

但是,毛主席是心怀天下的伟人,即便内心十分伤感,也不会过长时间地情绪低落下去,他的眼光和思想永远放在建设上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毛主席随后便在韶山冲的干部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学校”进行考察。

话说“韶山学校”的校名,还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早在1952年下半年,毛主席少年时代的老师毛宇居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韶山小学”的办学情况后,并请毛主席为“韶山小学”题写校名。

毛主席听闻家乡的小学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心里十分开心,也就答应了老师毛宇居的请求,欣然提笔,写下了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的学生们

毛宇居刚开始还有点疑惑,他问毛主席为什么不写韶山小学,而写成了韶山学校?

毛主席笑着解释道:“学校不是还要发展吗?可以办小学,也可以办中学,将来还可以办大学!”

毛宇居老先生随即恍然大悟,对毛主席时时刻刻都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内心更加折服。

和“韶山学校”颇有渊源的毛主席来到了韶山学校,自然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毛主席看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也特别高兴。

毛主席在韶山学校(图像)

毛主席与紧紧地围拢在他周围的师生们亲切地交谈着,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校的师生们一见毛主席如此和蔼可亲,也慢慢地变得不再拘束。学校的少先队员还给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并庄重地向毛主席行队礼。那一刻,毛主席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国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乡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到了晚上,毛主席在招待部分革命老人以及亲朋时,主动与毛宇居、贺菊英、沈素华等老人坐在一张桌上。席间,他深情地对大家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回来看看大家,并请各位长辈、革命老人、亲朋吃餐便饭,敬大家一杯酒,聊表心意。”

开始用餐后,毛主席既尊敬地礼让着毛宇居等人用酒饭,也起身到其他人面前敬酒、让菜。毛主席自己吃得不多,只是高兴地看着、劝着大家吃……

毛主席在向大家敬酒(图像)

从毛主席上述的这些言行不难看出,毛主席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对于那些作出牺牲和努力的人都十分地尊重和铭记。但是,毛主席也是一个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人,怀念牺牲,但从不惧怕牺牲,牺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唯有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才能真正体现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自1927年离开韶山,距离毛主席这一次回韶山,已经三十二年了。为此,毛主席才会在诗中感慨地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近乡情怯!毛主席这次韶山之行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低调亲和的态度,他始终对故乡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正如他在父母坟前说的“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和与罗瑞卿交谈时的“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不能忘。”

毛主席父母生活房间

也许一个人只有在故乡才能活成真正的自己!在一位毛氏宗亲的引导下,毛主席来到了自己故居,在和乡亲们打完招呼之后,毛主席首先瞻仰了父母亲的住室,随后又进了毛泽民、毛泽覃等人的住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忘记自己的家人。

当走进养牛的小屋时,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个铁牛鼻子说:“毛主席从小就爱劳动,七八岁就帮家里放牛,这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原物。”

一向客观求是的毛主席却笑了笑,说道:“靠不住,你们别相信,这个东西不知道从哪个山上捡来的。”

毛主席的坦诚惹得大家呵呵大笑!

出了毛主席故居,在门外有一棵枇杷树,导游同志又说:“这是毛主席少年时种的。”

毛主席又是笑着说记不清了,但是为了不让大家尴尬,随后又改口说:“有可能。”

毛主席在哪里都很亲民

一别便是32年的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让人梦牵魂绕,26日下午3点多钟,毛主席在随行的领导陪同下,到韶山水库游泳,因交通不便,下车后要走一、二里路才能到达水库,在步行中,毛主席会见了许多乡亲,他们随毛主席同行,边走边谈。

此时的毛主席根本就没有丝毫大国领袖的架子,而更像一个多年未归的游子和父老乡亲们诉说着乡情。

在游泳回来时,毛主席很熟识地走进一个院内,寻访一位李大嫂的家,可院内已没有人知道李大嫂的去处了。毛主席显出几分惆怅与怀念,他感慨地对随行同志说:“32年前,我就是从李大嫂那间住房后窗跳出脱险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27日下午1时30分,工作繁忙的毛主席即便是在自己阔别32年的家乡也没法久待,必须要作别故乡的云彩,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去了。但是,六十六岁高龄的毛主席提出,他要以步行与乘车相结合的方式离开家乡,以示对生养之地的敬意。

人群中的毛主席

一路上,他不断地与人们打着招呼、家长里短地交谈着。最后,毛主席用浓重的乡音,亲切地对人们说:我要走了,有时间再来看望大家!

而送行的乡亲们则发自内心地敬爱着伟大的毛主席,久久不愿散去。尤其是一些小朋友和年轻人,对毛主席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显得格外的激动和兴奋。

“是毛主席!”一个小朋友惊喜地喊道。

“我不是毛主席!不过有点像他。”毛主席有点调皮地回答道。

“你就是毛主席!”其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肯定地说。这些小朋友即刻跑着向四周传送喜讯:“我们看到毛主席了!我们看到毛主席了!毛主席就在前面!”

毛主席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接着毛主席亲切地和一个一路跟随的小学生交谈起来了:“今年几岁了,上学没有?”小学生清脆地回答着:“十三岁,六年级。”

毛主席又问乡亲们:“这里的稻子好不好,是今年好,还是去年好?”

“今年稻子长得好。今年种得早,肥料多。”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

剧照:毛主席和小朋友聊天

就这样,毛主席走了很长一段路后,亲切地和大家道别。“我们以后要到北京看望毛主席。”一个聪明的小学生依依不舍地说。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毛主席停下脚步准备乘车,路旁的群众纷纷围上前来,同主席握手。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三、四岁的孩子钻进人群,激动地对孩子说:“快看看毛主席。”

这时另一位青年妇女,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挤到毛主席身边,把孩子的小手递给毛主席说:“快,给毛主席握握手。”毛主席微笑着亲切地握了宝宝的手。

汽车发动了,毛主席告别了韶山,告别了沿途的乡亲,驶向远方,随着车轮的转动,一幅幅人民群众真诚热爱人民领袖毛主席,和毛主席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同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情景,永久地留在了大家的记忆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