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回乡探亲,姨外婆对他说:30年了,你父亲的债该还了

采蓝说历史 2023-03-04 02:30:01

毛岸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伟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惋惜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千古名句。但如果把这句诗放到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身上,同样能让人读罢悲从中来,难以释怀。

毛岸英的一生,光辉璀璨、令人景仰,但也历经磨难,让人心酸。他光明磊落、心系百姓,有乃父之风,但却饱经磨难、英年早逝,揪华夏之心。

他从1930年母亲被害开始,被迫四处流浪,直到1946年才再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毛主席,直到1950年外婆80岁生日才再一次回到湖南、回到韶山见到自己的亲人和乡邻……

令人痛心的是,毛岸英1950年回湖南给母亲杨开慧扫墓、给外婆向振熙拜寿、到韶山省亲都是他成年后的第一次,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因为在这之后的六个月,他便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了,长眠在异国他乡。

毛泽东和毛岸英

说起这次让人感人肺腑的探亲,很多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其中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一个老人对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毛岸英说:“30年了,你父亲的债该还了!”这个老人是谁?她口中所说的毛主席欠的债究竟是什么?这背后有什么让人动容的故事?

那些年,那些往事

毛主席一直都很忙,忙着领导工农革命,忙着建立新中国,忙着为人民服务……忙到他甚至很难抽时间回去悼念一下亡妻杨开慧、去看看故乡韶山、去探望一下岳母、兄弟等诸多亲戚……

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毛主席只是因为太忙,不代表他不思念妻子、家乡和亲人。

1950年5月,毛主席在收到了堂弟毛泽连的信,毛泽连在信中提及了家乡和亲人对他问候和思念,这就更加勾起一向重情重义的毛主席的乡愁了。

心思细腻的毛主席还想起这个月的25日是自己的岳母娘向振熙老人的八十大寿,又想起这么多年还没有给亡妻杨开慧扫过墓……

真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为什么永远这么不够用?!

毛主席

好在现在长子毛岸英已经成长我一个英气逼人、成熟稳重的青年了,让他代自己回一次家或许是一举多得。一来可以让孩子回去享受一下亲情的温暖,二来可以让他代表自己去做自己这么多年想做而一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三来也可以让他顺路增广见闻、体察民生。

于是,毛主席叫来了儿子毛岸英,嘱咐他要去看望韶山的乡亲们,要去给外婆向振熙祝寿,还要去给母亲杨开慧扫墓。还不厌其烦地给毛岸英交代了很多细节,比如要代他给外婆送上生日祝福,去韶山看望乡亲们时要提前下马才符合礼节,要顺道了解一下湖南乡下的情况等等。

1950年5月23日,毛岸英带着父亲毛主席为外婆向振熙准备的寿礼——人参、鹿茸和衣料等,坐上去长沙的火车,赶赴外婆26日的八十寿典。

向振熙老人

当向振熙看到多年未见的外孙时,喜极而泣。毛岸英除了安慰外婆和汇报这些年的经历外,也转达了父亲对外婆的生日祝福。

1950年5月26日上午,在外婆的生日宴上,彬彬有礼的毛岸英也反复地向参加寿宴的亲朋好友致谢。

但正在这个时候,毛岸英感觉有人拽了一下自己的衣角,抬眼望去,竟是自己的姨外婆向振恺。

毛岸英一向知书达理,便赶紧对姨外婆行了拜见长辈的礼节。但向振恺却对毛岸英说:“三十年,该让你父亲还债了。”

此话一出,毛岸英尴尬地愣在了原地。他在少不经事的年纪就离开了湖南,对于一些往事的印象都比较模糊,他怎么知道父亲是否真的欠了姨外婆的债呢?这个债究竟又什么债呢?

其实,向振恺也并不是真正想向毛岸英讨债,而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在教育毛岸英,在座的这些人不光是他的亲人,其实也都是他和整个毛家的恩人,希望毛岸英要做一个不忘本的人。

向家本是名门望族,其先祖向贤增是乾隆六十年的进士,乃天子门生,地位显赫。向家和毛主席岳父杨昌济的杨家早在嘉庆年间就开始联姻了。

到了杨昌济时期,杨昌济因为父母早逝,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向家便经常接济他,有时候甚至直接把杨昌济接到向家生活、学习。

杨昌济天资聪颖、少有雄才,在杨向两家的共同培养下,十五六岁时便长得一表人才,并学识渊博。向家小姐向振熙从小和他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两人顺理成章地在1888年结为伉俪。

婚后,杨昌济像其他读书人一样,也曾把考取功名视为奋斗之目标过,但似乎他的运气不佳,屡试不第。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也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到迷茫和失落,他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学业不精还是国家的体制有问题。

杨昌济夫妇照片

穷则变,变则通,在科举路上屡战屡败的杨昌济开始尝试接触各种新潮思想。换了一个思想角度,他对清朝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无辜百姓饱受列强欺辱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也刺激了他在觉悟上的升华,他不再执着于那虚无缥缈的功名,而是毅然决定出国去寻找救国之良方。

杨昌济在海外一待就是十年,一直到了辛亥革命后,他才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就职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位于思潮开放的长沙,其开放创新的校风、学风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激情热血的师生在此荟萃。其中就包括青年毛泽东。

杨昌济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就注意到了身材高大、容貌俊朗、谈吐不凡、思维敏捷的毛泽东,这个小伙子对时势、对革命、对民生、对历史均有较为独到且深刻的见解,杨昌济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爱才之心油然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昌济和毛泽东这对师生教学相长,慢慢地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杨昌济把自己的积累和见解倾囊相授,毛泽东把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言无不尽。在杨昌济的悉心教导下,毛泽东在革命认知和民族担当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深刻。

毛主席和杨开慧

也正是因为两人十分密切的交流,一来二去,毛泽东也就结识了杨昌济的掌上明珠杨开慧。杨开慧正处情窦初开的年龄,对父亲引以为傲的得意门生暗生情愫。卓尔不凡的毛泽东对知书达理的杨开慧也很有好感,两人交往越来越密切。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一直在冷眼旁观,对这一切自然是洞若观火。但年轻人的事情就让年轻人自己去顺其自然吧,向振熙看破但没有说破。

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去担任伦理教授一职,只能举家北上了。为了让自己的准女婿增广见闻,顺便让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小年轻不至于分处异地,杨昌济便举荐毛泽东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

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但是这段时间对毛主席的人生和思想极其重大。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接触了马克思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未来有了更全面、更宏大、更科学的看法。

第一师范学生合影

1919年,满怀救国热情的毛泽东回到了家乡湖南,投身到了开展学生运动的工作当中。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离世,终年49岁,处理完恩师的后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年底举办了婚礼,成为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对革命夫妻。

上述便是向家、杨家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由来,毛主席不是一个忘本的人,所以时刻惦记和关心着这些亲人和恩人。

因革命建立的恩情

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剧照

毛主席在湖南开展学生运动时,为了更好地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便准备筹发一个新的革命宣传刊物,打造一个新的革命宣传阵地。这对于“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主席来说,最大的困难自然是启动资金的问题。

当时还没有和毛主席结婚的杨开慧看着自己的心上人为革命经费而眉头紧锁,很是心疼。于是,便悄悄地找到了自己姨妈向振恺,希望姨妈能解囊相助。

向振恺自然是心疼自己这个外甥女的,但是心中也还是有点顾虑的。虽然向、杨两家的人都是知道杨开慧和毛主席正处于热恋阶段,毛主席就是他们家的姑爷,但是两人当时毕竟还没有结婚。

向振恺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叫民主革命和学生运动,但她愿意相信外甥女的眼光,也相信毛主席的人品和能力、志向,所以最终还是掏出了自己压箱底的钱,总共250个银元,交给了杨开慧。其实这些钱都是向振恺多年靠纺纱所赚的,既是辛苦钱,也是养老钱。

湘江评论

当毛主席接到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后,感激不尽之余,创办了大名鼎鼎的《湘江评论》。

毛主席联合各方爱国人士依托《湘江评论》这个宣传阵地,大力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余毒,将窃国者和军阀的底裤扒了个一干二净,逼得湖南反动军阀张敬尧出面将其查封。

但是一个刊物虽然可以查封,但是悠悠之口却是堵不住的,毛主席所倡导的革命思潮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激发了许多热血青年的爱国激情,纷纷加入了革命阵营。

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便在与毛主席结婚的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便无怨无悔地陪着毛主席为革命事业而奔走,直至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开慧的兄弟比如杨开智等也纷纷加入了革命阵营。作为世代姻亲的向家自然也不甘落后,很多向家的年轻人也先后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

向钧

1921年8月,杨开慧的表弟向钧考入了长沙岳云中学,在表姐的推荐下阅读了表姐夫毛泽东的多篇文章,很快被姐夫犀利的文字以及深邃的思想所打动,毅然决然地以他们为榜样,投身到了社会活动之中,为改造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钧很快就在湖南的学生和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先后组织了多起工人罢工运动,为革命事业的推动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备受摧残。

但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向钧却丝毫不惧,冒着极大的危险,义无反顾地继续在湖南各地组织农民和工人暴动。

不幸的是,在那个血色浪漫的年代,向钧最终被叛徒出卖而锒铛入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来逼他屈服,甚至残暴用剪刀剪开他的虎口,但向钧人小志坚,始终不曾泄露任何秘密。

1928年1月24日,年仅22岁的向钧英勇就义。

带着孩子的杨开慧

就在向钧牺牲后不久,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也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开明的大致情况和向钧差不多,也是深受毛主席夫妇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也是被反动派走狗杀害的,也是英年早逝。1930年2月22日,杨开明在长沙识字岭被害时,年仅25岁。

先后因革命失去两位亲人,这对杨开慧的打击很大,但也更加坚定了杨开慧的革命意志,恰如毛主席后来在诗中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然而,就在杨开明牺牲不久,危险的气息也悄然笼罩了坚毅的杨开慧。

在国民党蒋介石公然走上反革命之路后,共产党人被迫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毛主席就领导组织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率领队伍前往井冈山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留下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们在长沙半仓生活,同时开展地下工作。

因为毛主席的缘故,两人的联系已经被反动派特务监视了,毛主席只能偶尔使用化名,将信寄到长沙大西门的“生生盐号”,才能和杨开慧取得联系。因为这家盐号乃是向家人所开设,比较安全可靠。

但是,形势越来越紧张,生生盐号也慢慢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毛主席和杨开慧的联系被迫中断了。

何键

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团攻克长沙,眼见毛主席和杨开慧母子聚首在即,但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旋即又放弃了长沙城。毛主席和杨开慧母子团聚的希望再次破灭。

红军这次攻占长沙彻底激怒了国民党反动派,在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长沙,并丧心病狂地大规模掀起了报复行动,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其家属。

疯狂的何键在得知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尚在长沙时,便一心想要抓捕杨开慧来报复毛主席。

一时间,长沙城中到处张贴了杨开慧的抓捕令,就连板仓一带也到处有特务、密探在到处打听消息。

为了安全起见,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杨开慧带着孩子转移到向家,在舅舅向理卿等人的帮助下,多次躲过了国民党的魔爪。

但即便身处险境,杨开慧依然舍生忘死地奔走在革命战线上,经常只身一人访问贫苦百姓之家,宣传革命。

杨开慧

在国民党反动派地毯式地搜捕下,1930年10月中旬的某一天,杨开慧在返回板仓的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了,于次日拂晓在家中被捕,被押往长沙监狱。

何键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下令对杨开慧母子等人严加看管,并亲自审问。期间,心狠手辣的何键对杨开慧用尽了各种酷刑,但始终都无法动摇杨开慧坚定的意志。

与此同时,得知杨开慧被捕的向家乱成一团。在经过商议之后,他们首先派人把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转移到了上海,同时派人向杨昌济的好友蔡元培求救,希望他能帮忙营救杨开慧母子。

蔡元培先生自然不会对好友的女儿坐视不理,于是组织学界发动舆论攻势,最终逼迫南京国民政府给何健发电报,要求他暂时不要对杨开慧采取过激措施。

但是何健已经走火入魔了,他故意扣下了南京国民政府发来的电令,并通过反动喉舌对外释放谣言,并叫嚣道:“毛泽东的堂客(方言:夫人)都不杀,那其他的政治犯是不是都可以从监狱里释放了?”

一心想置杨开慧于死地的何健最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居然罔顾指示,下令杀了杨开慧来震慑整个湖南境内的共产党人。

黄梅戏《不朽的骄杨》中的杨开慧

眼看杨开慧危在旦夕,杨开慧的舅母严嘉不顾个人安危,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去监狱中探望杨开慧,为她送去个人用品,并借此机会告知她外界的信息。

谁知杨开慧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只是要求舅母下次来的时候给自己带一面镜子和一些化妆品来,她希望能体面一点去另一个世界继续等待自己的夫君。

严嘉也明白杨开慧是抱着必死之心了,答应了她的最后要求之后,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反而是杨开慧十分洒脱地安慰严嘉:“舅妈,不要难过,革命一定会胜利的,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和润之的三个孩子,麻烦你们要多多留心了。”

但即便是杨开慧无所谓生死,但向、杨两家以及共产党组织一直都在积极想办法营救她。

杨开慧生前住所

这时,何键被中共叛徒怂恿,说如果能让杨开慧公开声明与毛泽东断绝关系,那将比杀了她的效果更好。

何键也觉得“杀人诛心”的效果更好,于是命令军法处处长前往监狱提审杨开慧,向她表明了这一线生机。但对于反动派这种卑劣提议,杨开慧义正词严地表示了拒绝:“既然要杀,你们就来杀便是,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

恼羞成怒的何键最终于11月14日将杨开慧押赴刑场,而面色从容的杨开慧身上穿的正是当年她与毛主席分别穿的那件旗袍。

行刑之前,何键还故意派人来惺惺作态,说杨开慧论罪当斩,但念其为女子,执行枪决,以留全尸。随后只听一声枪响,杨开慧应声倒地,一代巾帼英豪就此香消玉殒。

噩耗已经传出,亲友们悲痛欲绝。向振恺更是强忍着悲痛拿出最后的积蓄100大洋,交给了严嘉,要其安排人员去给杨开慧收尸。

杨开慧的遗体最终被向家人偷偷运回,安葬在家乡板仓的棉花坡上。

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剧照

毛主席在得知自己爱妻的死讯之后,也是时常泪流不止,自说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随后,他向长沙寄去了30银元,以他和三个儿子的名义给杨开慧立碑。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弟就变成了“孤儿”了,还是向家人在轮流保护和照顾他们。后来,因担心没有底线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孩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向家人便安排三个孩子辗转到了上海,最小的毛岸龙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染上了疾病而不幸夭折。

毛家、杨家和向家,他们本是亲戚,处处有情,但从未提及恩情。但在革命的征程之中,他们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了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恩与情。

向振恺:债该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向家人资助毛主席办革命刊物、牺牲家人支持革命、拿出棺材本去给杨开慧收尸、冒着危险保住了毛主席的血脉……毛主席确实欠了向振恺一笔还不完的债。

尽管如此,可能依然会觉得,向振恺老人在多年后第一次见到毛岸英的时候,就十分冒昧地向毛岸英讨要毛主席当年欠下的债务,显得十分不大气。不是施恩不图报才是传统美德吗?

恰恰相反,在真正明事理的人心中,这样真性情的向振恺老人更值得人们尊敬。

要知道,向振恺老人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不求回报地付出,她到了晚年,生活已经是相当困难了。一个生活没有着落的老人,把自己解决生存问题的渴望和诉求讲出来,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难道这不比那些“心里想而嘴上不说”的人更可贵吗?

另外,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真正读懂向振恺老人的话外之意。向振恺真的是一个很在乎钱的人吗?如果是,她不可能一而再地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来支持毛主席一家人和革命事业。真心最怕错付,向振恺老人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证明自己并没有看错人,也在提醒大家,树高千丈不忘本。

毛主席很恋亲情

毛主席自然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于亲友们当年的恩情,自然是时刻牢记在心,只是苦于这么多年分身乏术,没有办法当面去对他们致谢。

1950年,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家省亲,其实就是在于他始终牵挂惦记着故土和亲人,让儿子代自己回家一趟,对于他内心是一种莫大的抚慰。

相信毛岸英回北京之后,也把相关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了。令人痛心的是,毛岸英在这一年的11月25日便长眠在了朝鲜战场,再也无法代他回去探望亲友了。

即便如此,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毛主席还是在1951年再次派次子毛岸青回湖南,探望外婆及亲友。自己该受的苦自己背,对别人该还的情一定要还,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人格。

毛岸青看望外婆时的留影

之后,在全国供给条件稍好一点时,毛主席每月都会从自己的工资或稿费中拿出一部分寄给向振恺老人作生活费。可见,毛主席心中一直记得当初那份恩情。

后来,毛主席更是派人将向振恺老人接到向振熙身边,让姐妹两人同住一起,由毛主席一起赡养。在毛主席心中,向振恺虽然不是毛岸英兄弟的亲外婆,但却和向振熙并无区别。

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愿施恩和肯回报,只有放到一起时,才显得更加感人肺腑。

自古家国难两全,毛主席舍小家为大家,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福分,但是对毛主席自己来说,那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一种愧疚?

同时,通过这些事情,我们也永远不要忘记,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有很多像向家这样为革命作出贡献的家庭,他们低调、朴实、不为人知,没有什么惊人动魄的经历,但他们却是良知、真诚、善良、勇敢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光辉璀璨的篇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