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亿险资入市迎制度性突破

何训 2025-01-24 20:02:46
中长期资金入市迎来重要的制度性突破。

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包括五方面举措: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保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较大、偿付周期较长的特点,是典型的“投资长钱”,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从政策环境看,自2023年以来,监管多次释放“推进险资长期入市”的政策信号。相关部门一直在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

2023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通过调低部分风险因子等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地用于长期投资。

2023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拉长考核周期。

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

最新推出的《实施方案》则是对《指导意见》的细化、深化和具体落实。《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

1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考核周期的延长对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突破,解决了多年要解决没解决的问题。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说,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也是国际上通行做法和基本模式,从我国国有大型商业保险公司资金运行的情况来看,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仍有一定空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已经不是资本市场单方面的“呼声”,也逐渐成为中长期资金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应对养老等刚性支出的必然选择;中长期资金入市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双向奔赴”,形成良性循环。

而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并不意味短期资金不再重要。罗志恒认为,短期资金绝非“洪水猛兽”,短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至关重要。A股的问题并不在短期资金本身,而在于缺乏合理的机制去规制短期资金的行为。双向价格价格发现工具仍显不足,仍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做空机制。长期资金入市主要起到优化投资者结构的效果,但针对短期资金的其他问题仍需要针对性政策进行规制。

32万亿增量资金何去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2.15万亿元,同比增加14.06%。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3.12%,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7.16%,同比提升3.88个百分点。

其中,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1.36万亿元,同比增长6.74%;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3.14%,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7%。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93%;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3.04%,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7.3%。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在《实施方案》发布前,险资已经开始频频举牌,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号召。2024年,险资全年共发生了20次举牌,涉及18家上市公司,创近四年的新高,举牌活动非常活跃。

但仍然受制于资产负债环境、新会计准则、偿付能力准则、资本市场特征和资产供给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机制设计中,“当年度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过重、中长期考核指标权重较低。短期市场波动仍对保险公司绩效产生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资金开展权益投资的积极性。

1月23日,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晨表示:“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较为稳定,与短期资金相比,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流动性要求较低,具有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属性,是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险资仍面临考核短期化等问题,根据保险资管业协会调查情况,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考核周期以中短期为主,近七成机构采取年度考核方式,导致权益投资呈现短期化特点,难以发挥其长期资本的优势。”

因此,建立与保险资金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有利于降低险资短期投资行为,促进其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对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结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述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下一步,财政部会按照这次《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保险资金入市,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进行修订。

在此之前,财政部在2023年10月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办法》中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

《实施方案》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长周期考核权重进一步提高,如,“净资产收益率”的长周期指标考核权重调整至不低于60%,这样能增加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考核周期更加适配长周期资金投资的周期;实施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长周期考核。通过长短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大中长期投资力度,实现所有者权益稳定增长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提高投资管理能力。鼓励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强投资管理,提升资金长期运作能力。

王晨认为,一方面,降低“当年度指标”考核权重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对市值波动的容忍度,尤其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企业业绩波动加大,拉长考核周期将有利于险资稳定持仓规模,利好其进行权益资产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近期一系列举措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意图明显,有利于防止因考核短期化而引发的短期投资行为和相关道德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资本市场预期,促进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了4.4万亿元。从保险资金运用看,资本市场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是主要的投资方向,目前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是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两项加起来是21%,反映出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在投资长期方面的优势和决心。未来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

截至2024年11月,当年保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5.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近5700亿元,其中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新增保费收入的30%将达上千亿元。

安全性始终是第一考量

与险资相同,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也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等特点,由于承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而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开启降息潮,我国进入低利率时代,广谱名义利率下行,固收类资产收益率已无法满足长期资金增值保值的需求。我国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2019年10月的2.55%持续下调至2024年11月底的1.5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9年3%以上的水平降至目前1.6%左右。

罗志恒认为,在此背景下,长期资金需要扩展投资范围,谋求更高收益的资产,以实现增值保值诉求。而从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看,积极入市、增配权益类资产,无疑成为长期资金在利率下行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全球范围内主要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均保持较高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以保证长期内具有较高的收益水平,且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越高,投资回报率越高。

粤开证券梳理11家全球养老基金管理机构2012-2021年年化收益率情况及权益类资产平均占比发现,权益类资产占比与年化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权益类资产占比可以解释约64%的基金回报差异。如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权益类资产平均投资比例为68.3%,高于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的43.60%,其10年年化收益率为9.71%,也显著高于日本GPIF的6.39%。

从定位上看,全国社保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的储备基金。廖珉称,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全国社保基金开展投资,要始终坚持这个原则。

关于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配置方式,廖珉介绍,投资资本市场采用股债结合的投资结构,这是国际上各类养老基金的通行做法。我国全国社保基金适度投资股票市场,有利于拓展基金增值渠道,能够提高投资配置灵活性。现行投资管理政策中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上限,也确保其投资股票的规模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在合理区间。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股债投资的比例大体为四六开,配置结构总体合理,成立以来投资收益很稳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财政部近期修订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有关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了意见。廖珉透露,当前财政部现在正在抓紧研究、吸收,待履行程序后,将尽快推出。修订后的办法结合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形势,优化了不同投资品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力度和灵活度。

与此同时,财政部正在研究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的长周期考核体系,细化完善5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拟从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等不同维度对基金投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兼顾基金短期的投资收益和长期的保值增值目标。

王晨认为,在当前我国中长期资金总量较为不足、投资者结构仍待优化的背景下,推动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提高资本市场稳定性,推动市场长期稳健发展,更好地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功能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作用。

“此外,提高养老金、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是保障社会福利、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促进增加权益配置比例也有助于实现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资产的增值保值,从而推动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循环。”王晨说。

在今天上午的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李忠也强调,在推动社保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过程中,安全性始终是我们第一位的考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与稳健的投资策略,能够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既增强养老保险制度造血功能和自我平衡能力,也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中长期资金力量”。

另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至2024年末已达2.3万亿元,较2023年底的1.86万亿元增长明显。

--THE END--
0 阅读:0

何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